《汉家长歌》
第16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到底是那一派说得对呢!关于此问题就是专门写一本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目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都给不了答案。那我们就用最简单粗略的方式来了解一下吧!

  共伯和与共和,从字面上理解就多了一个字。首先,这不是巧合,那这两种说法就一定有个先后,也就是说后一种说法是根据前一种说法演变而来的。
  那如何演变呢?就是后一种说法要么误解了前一种说法,要么就是刻意的曲解了前一种说法(这种可能性更大)。
  这就有了一个大概的结论:就是把共伯和曲解成共和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把共和曲解成共伯和的可能性。
  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共伯和一个人执政不太可信的话,那么周、召二人共和行政还十几年……鬼才信!

  好了,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吧!
  不管是厉王出逃还是共和行政,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厉王出逃这被称为共和元年的一年,是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从那一年到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从未间断过,这是伟大的一年。为了安慰姬胡兄,我认为这也算是他歪打正着为历史做的一点贡献吧!
  公元前828年,厉王在彘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些年他不知道是愤怒、忏悔还是憋屈,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什么都没用,因为他过的其实是相当于软禁的生活,他又不想死,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着老死(这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之一)
  厉王既然不在了,临时政权也该结束了,继位的是厉王之子───太子姬静,是为宣王。这里再次说明,分封制余威尚在。

  对宣王来讲,王室也仅仅只剩余威了,宣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用王朝最后的余威创造了最后的中兴。此时的中兴只能理解成比前面强一点,再加上宣王晚年的一些失策,使得王朝的夕阳并不美。
  在经过几十年付诸东流的努力之后,宣王最后也郁郁而终。宣王终了,但王朝还没有终,不过也差不多了。
  日期:2019-03-14 00:18:52
  【最后的折腾】
  帮助王朝走向终点的是宣王的宝贝儿子姬宫湦,这就是“如雷贯耳”的周幽王,这位仁兄既是王朝的终结者,也是继纣王之后夏桀的第二位追随者。
  周幽王的名气似乎比他爹大多了,这些都是拜司马迁老先生所赐,当然作为亡国之君,想让司马先生说你的好话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相反,太史公为了表达周幽王比夏桀和商纣王还差劲,还特殊照顾的给他加了一段精彩而荒谬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这个故事的内容我就不说了,因为怎么说都没有太史公说的精彩,不过故事很精彩,也很戏说。
  但有一点并不戏说,那就是周幽王对褒姒的爱是真的───真爱,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但如果爱过了头就容易犯错,幽王就是如此。
  他竟然作出了一个破坏祖制的决定,不,是导致亡国的决定: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和其子为太子,这下玩大了,亡国的大门已经打开了。

  这申后也不是一般人,他是申国国君申候的女儿,这婆家待不下去就只能回娘家了。随后就带着太子逃回了申国,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能跑到哪里去!
  幽王便逼迫申候交出申后和太子,申候虽然无奈,但还是有几分硬气的。我的女儿我保定了。一不做二不休,早就受够你了,老子反了还不成吗!
  我反的只是幽王,而不是周王朝。
  申候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所以他联合了其他对幽王不满的诸侯,更重要的是他联合了周王朝的对手,也是最可怕的力量───犬戎。
  这就不对了。
  犬戎很兴奋,等了这么多年,机会终于来了。快速出兵,名正言顺的出兵,目标:宗周。
  这就是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的一个总爆发,很快联军就攻破了宗周,杀了周幽王和太子,至于褒姒的结果,史书上没有很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结果不美丽。
  请神容易送神难,犬戎已经完全不受节制,在尽情的烧杀抢掠之后撤走了,暂时的撤走。

  前面说过,申候的反叛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得已的,他的初心只是反幽王,最后却一不小心反掉了周王朝。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世上事保持初心者能有几人?),在幽王死后,申候还是和各诸侯一起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王。
  其实于情于理申候都会立宜臼。于情,宜臼是申候的外孙;于理,宜臼是原来的太子。就这样了,姬宜臼正式走马上任了,这就是周平王,也就是后来东周的第一位国君。
  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
  此时的宗周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而且还不断受到犬戎的侵扰,这里实在没法待了,换个地方吧!
  可能是武王在建东都洛邑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哪一天西边待不下去了,就跑到东边。不管是不是这样,反正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平王决定将都城迁到成周洛邑,这就是历史中的平王东迁,仰慕已久的东周正式开始了。
  从幽王之死到平王东迁这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就是王朝的多事之秋,有太多的疑问而且极度的复杂,单就只是把这些疑问列出来,就足够让人眼花缭乱:
  周幽王到底是怎么死的?申候为什么要联合犬戎而不是一些大的诸侯国(勾结外族的锅可不是好背的)?为什么申候联合外族杀了国君而所扶立的新君又能得到各诸侯的认可?幽王死后,以虢国为首的诸侯国们是不是又立了一位称为周携王的国君而与平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如果周携王存在,那么这个政权又是如何消失的?周平王对申候的反叛行为有多高的参与度?又是否有弑父的嫌疑?平王为何要东迁?

  这些疑问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当然也给不了答案,但再多的疑问,其根源只有一个:斗争,权的斗争、利的斗争乃至生存的斗争,最后所有的斗争结果也都是为了开始新的斗争。
  有观点认为,当时平王根本无需东迁,各诸侯如果团结一致,犬戎根本不在话下,这……

  假如所有的“如果”都成立的话,中华文明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屈辱,但也不一定有更多的辉煌。
  正因为有了那么多“如果”,历史才有故事,文明才更灿烂。
  总之,平王东迁了,还是那个叫周的王朝,只是时代不一样了,却是一个同样伟大的时代。
  日期:2019-03-14 22:11:36
  第五章 最后的礼乐
  【礼乐的力量】
  平王东迁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标志着王朝在继续的同时,却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也给后世的王朝演变树立了一个模板:
  因为外敌或内乱而使都城沦陷了,但国家实力尚在,宗室就会有人再建一个都城,以延续国祚。
  后世为了区分平王东迁到洛邑的周和镐京的周,就将镐京的周称为西周,洛邑的周称为东周,东周正式登场了。

  西周政权结束了,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