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家常,一家人不一会包完了粽子,把黄糯米和白糯米都包玩了,剩了些粽子叶和马兰花叶子,枣和红豆沙也剩下些。
“娘剩下的枣和红豆沙让他们拿去吃了吧,这东西也放不下。”赵家大娘边收拾边请示赵老太太。
“让他们吃了吧,还占着盆。”
赵大娘哎了一声把东西给他们分了,娟姐和丫丫还有宝哥,每个人几口红豆沙,还有几个枣。
宝哥还小,吃了红豆沙,枣是赵大娘把枣核扒开才给宝哥放嘴里。也是嘱咐了他们小心枣核。
包完了粽子,下来是煮粽子了。
锅里放了一大锅水,冷水下粽子,没过粽子一指高左右,赵老太太把什么面什么馅的粽子都放在一块,好识别。粽子下锅之后,赵老太太想了想,又去放粮食的屋子提了一小筐鸡蛋回来。
“把鸡蛋挑出来二十个好好洗洗,和粽子一起煮了吧。”鸡蛋是稀罕的东西,每次小鸡下蛋,赵老太太都是第一时间去捡,每天晚还摸摸哪个母鸡有蛋,省得下在别处。
鸡蛋一般都攒着,到时候集市卖钱,然后买些零零碎碎的日用品。每年赵老太太都舍不得吃,这次一下让煮二十个,丫丫娘和赵家大娘一时还没反应过来。
“再去腌的咸鸡蛋坛子里取出十个来,一起煮了吧。”这下两个媳妇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节咱家好好过一过,来这个事过去了,最近农忙事情也多,好好吃一顿,也算解解馋。”赵老太太解释道。
听说有鸡蛋可以吃,小孩子都很高兴,一般人家都有一两只母鸡,但是鸡蛋却不是经常能吃的。鸡蛋可以卖钱,村子里人家都不富裕,卖鸡蛋,攒点零钱,买个针呀线呀的贴补家用。
明日过节,今日赵家小叔,还有在县城读书的赵家大爷家的华哥都是要回来过节的。一家人也凑齐了。
傍晚的时候,华哥回来了,是和赵家小叔一起做顺风车回来的。赵老太太最喜的是这华哥,赵家的长孙,赵老太太又喜男娃,华哥从小长的又白净招人喜欢。现在又是在外求学读书,以后也是有出息的,赵老太太越看自己大孙子心里越是欢喜。
“瘦了呀,这都有两个月没回来了吧,在学院念书是不是苦着了?先生待你好不好?吃喝都好不好?怎么瘦成这样子。不过个子倒是高出来许多。”
“奶,孙子都好的,吃喝都好,奶你放心吧。”华哥拉着赵老太太的手,很是亲昵,“奶,先生和同窗待我都极好,瘦是瘦了些,一来课业紧,二来个子长了,显得以前要清瘦。奶,孙子没吃啥苦。”
“娘,你这有了大孙子忘了你小儿子了。”赵家小叔看着赵老太太对自家大侄子这般疼爱,打趣道。
“哪里都少不得你,你这不是前段时间还回来了吗。你这次不回来,在外面过节,娘都不想的。”赵老太太也开着玩笑,但是受却拍了拍自己的小儿子。
“那可不行,娘不想我,儿子可是想娘的。”赵家小叔和赵老太太腻歪了一通。
此时的她爹还在外面做零活,估计要晚些时候才能回来,明日端午可能有半天的空闲,另一个半天还是要工的。
她想到这,心里也是心疼她爹娘两口子。
“粽子都煮锅里了,今天晚我们吃粽子,明日过节我们吃来带回来的白糯米的粽子,今日吃黄糯米的。”赵老太太很是高兴。
晚吃的是黄糯米的粽子,她吃了一个她自己包的小小的黄米粽子,粽子味很浓,她吃的很是高兴。
吃过晚饭,两个媳妇收拾碗筷,其余的在院子里坐着唠嗑,明日过节,家家户户此时外出的回也差不多,每家都很热闹。
不一会二奶奶一家也吃完饭了,“老嫂子,你这是吃完饭了吧,咱们去院外唠会磕呀。”二奶奶喊的是赵老太太。
“吃完了,出去唠会。”赵家院子外旁边有一个碾子屋,村里谁家碾个米面之类的,都在这里。村唯一的一口井也是在碾子屋边,离得不远。间有块空地,每逢村里人乘凉唠嗑,都是在这。
赵家大爷一家因为华哥回来,华哥只在家待到明日傍晚,傍晚之后还是要送到书院,后日是要开课的。所以没去乘凉唠嗑,赵老太太出门后,一家人回了后屋。
她爹和赵家小叔还坐在院子,她也跟着听了几句大家唠的嗑,唠的是今年庄家和雨水之类。她娘把主屋里里外外收拾的差不多,也领着她回了西厢房。
她娘肚子大了,还是山山下、里里外外的忙活着。以前听说过农村的女人生孩子,能生在地里的,之前还不大确信。现在穿越到古代的农村,这才几日功夫,她是信了的。
这几日看着她娘,一刻都不得闲,此时终于有了空闲,也是坐在自家炕缝缝补补,还要做未出世小孩的尿戒子。
天色已经暗黑下来,她娘还是这月亮的光,赶着活计。
“娘,我们点灯吧。”灯是煤油灯。
“煤油剩的不多,咱还是省省吧,你要点灯干嘛?你想要啥,娘去拿给你。”她娘抬起头看着她。
“娘看不见。”她用手指了指于氏和她身缝补的衣服。
于氏听她这么说,心里顿时一暖,“娃这是知道心疼娘了,”说完把衣服先放在一边,抱起她,“娘能看得清,娘这活计都做习惯了,是抹黑也能琢磨着给补得。”
于氏爱惜的摸了摸她的头和脸蛋,“小小年纪知道心疼人了,这娘呀是没白疼你,受的苦也值了。”于氏笑着自己念叨着。
她在于氏怀里听了很不是滋味,心里暗暗的想着,以后自己一定好好的多挣银钱养家,让她爹和自己都过好日子。
她让于氏这么抱着,小孩子觉多,加她的小脑袋一直想着心事,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
她一早是被她爹叫起来的,“丫丫,你和爹去山割些艾草回来,顺路再折些柳条。今天过节,你早起出去走走路,把这一年的病呀灾呀的都走没了。”
一早一晚天气凉,要出门是要准备厚实一点的衣服。她爹一边帮着她找衣服,一边和她说话,让她起来。
端午节用新割的艾草洗脸,把折下的柳条挂在房前,或者门,寓意着去病去灾,风调雨顺。
他们爷俩收拾好之后,去主屋和做饭的她娘打了声招呼,出发了。
黑这天,她爹领着她在前头开路,出了村子,向山走去。她爹对山的每棵草木都是熟悉的,知道哪里有艾草,径直往前走。
一路还遇到了同村的早起割艾草的人,她爹见着都打声招呼,说几句话。
此时黑着天,脚下有着湿湿的露水,弄的她鞋子和裤脚都湿掉了。但是她的心情却是极好,清新的清冷的空气,露水滋润草木的清香,加虫鸟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叫声。偶尔远处行人的脚步声,或者细细的说话声,凑到一起,心里莫名的舒坦。
“到了,这块是艾草了。”她爹停下来,伸手折下一枝茎叶,放在鼻子旁闻了闻,“是这块没错了。”
“丫丫你在这块能折多少折多少,爹爹用刀子割些。”
她蹲下来,在她爹旁边开始折艾草。她爹看着自己的闺女蹲在地,小手用力的折呀拽呀,笑着对她说,“爹让你折艾草呀,是让你凑个热闹,图个吉祥,你别把手喇着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