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圣经,华夏民族的秘史——无渡河经》
第54节

作者: 公孙无渡
收藏本书TXT下载
  谢安泰雇佣着镖师押运募捐而来的十几车粮米和十余万两筹银,携妻北上启程济南府的时候,他头一次因为感激和希望流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热泪。待他重归济西乡再次踏上这片满目疮痍的滩洼之地时,他看到了族人百姓们欢迎他的眼神里充溢着的发自心底的喜悦与殷盼,他内心忽得感到异常的轻松与舒畅,觉得纵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应该也值当了。很快山东沿黄两岸的滩涂乡区在一处又一处的道口码头渡口河镇上架设起了赈济灾荒的几十个义仓粥厂,囿困于河滩泥洼年年蒙难的劳苦百姓和各地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饿殍灾民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浩浩荡荡的向河码小镇觅食而来,人们在黄河废埝的高崖处扎下草棚搭下窝儿,手里捧着一只只破破烂烂刮得干净的断沿瓷碗,一家子席地而居,每日里靠着开仓的一点粥汤维持生命苟活残喘。十几天粮米未进昏迷近死的老人饮下半碗的米汤稀饭,渐渐的睁张开眼睛恢复了往日和缓的鼻息和温润的面目。干瘦枯槁皮包骨头的男人慢慢的生就了劈柴生火的力气;脸色蜡黄肚胀如鼓的女人肚里有了东西终于可以拉泄出一坨坨黑粪来。四族祠堂的门前也摆放了十几只大锅,每日天一亮乞食者早早的赶赴河镇的街角巷尾,人满为患,吵吵闹闹的拥挤着排队,挨个儿领取一勺子米粥和半块菜皮窝窝。谢安泰时常忙完了购米的事儿就亲自掌勺为求食的乡民舀饭施粥,所有人对这个体恤民力爱惜民命的江北大汉毕恭毕敬爱戴有加,他变卖家财为民筹粮的义举和倾其所有救民于水火的高风亮节更是传遍了黄河两岸大半山东,齐鲁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百姓待之如亲生父母,人人尊称他为“谢大善人。”

  正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济宁府河道督署衙门的府厅之上,此刻权倾一方的袁甲三已然仙逝,接替总督一职的,正是那个勒索谢安泰的管河道台。他本就对谢安泰白捞管河州判心怀不满,但惮于袁总河的威权也只好悻悻作罢。后来谢安泰一路高升攀至同知,治河功勋又日彰卓著,令他如鲠在喉顾忌浮生。如今他大权在握,袁甲三也命归于西,彼时北方天灾接踵而至,漕粮银饷迟迟拖欠难以到位,而他一个管河同知却能调动无尽粮草钱财用以赈灾,引得河厅上下愤愤不平屡屡纠人闹事上书求饷。河台见时机成熟,便决心把养肥的“母猪”宰了以济河官,派了两名道员去调查谢安泰赈银来源一事,在他家里搜寻到了余剩的正要购粮的三万两银票。道员立马大做文章,作假禀报栽赃陷害,捏造莫须有的罪名,以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罪状没收了他的募资赈财,罢免了他的管河同知,考虑其十几年治河有功,功过相抵,贬黜为庶夫草民,以后再不许出任河官一职。世态冷暖炎凉早已看遍,谢安泰不怒不怨不急不恼,心平气和淡定如初。徐氏最瞧不惯丈夫这般波澜无惊,愁容满面的嘟嘟囔囔:“亏你还和没事人似的,好人没好报!你鼓捣了大半辈子的河儿,住的是茅草破屋,吃的是糠皮烂菜,穿的是补丁皱褂,咱贪他谁的钱徇他谁的私!好不容易筹到的买粮救灾的保命钱,几万口子的口粮呕,给没收咧!那些为官的光想着琢磨着自己的腰包,从来不念着百姓的肚包!好人难当哇,忠良成了孙子,奸佞反倒做了爷喀!”谢安泰把家里的书籍衣物扎成一团一团的大包袱,泰然自若的对女人徐氏说:“甭恼气,备好车马,明儿咱便带着玄朗和干娘回宿迁,离河远远的,再也不回来咧!”

  二日一早,一家人抱团儿围着矮桌喝了一锅高粱糊涂,收拾了物件儿装足了盘缠,便准备出院上车奔向路途官道。谢安泰拉敞开大门的一瞬间,浮现于眼前的一幕让他惊愕的目瞪口呆:门外宽阔的土街泥巷密密麻麻黑黑压压的跪满了前来挽留谢大善人的乡民族人,甭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人们折膝曲盖匍匐在地,涕泗横流。见他出身露了面,咣当咣当的磕头叩首势如捣蒜。跪地的人流从家门向外丛丛簇簇的一直排沿到四大院的迎宾牌坊处,堵得个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李愚公执首横跪于前,钱忠一和孙稀泥伴之左右,伏挡在台阶石基上,不移半步。谢安泰背手牵着马缰绳,苦皱眉头面色羞赧,赶快躬腰去扶族长三人,颇为嗔怪的说:“老李,你弄这一出是啥意思!该赈粥的赈粥去,该跑粮的跑粮去,甭在这里胡掺和,仗势折腾饿得慌的老百姓遭这门子跪罪!”仰脖抬脸的朝向磕头叩首的乡民族人说:“甭跪!甭跪!你们跪不着!俺不是老爷咧,也不是啥官咧,以后也不当什么头面人物哩,和大伙一样要靠抓地耙田捞饭挠食哩!咱们是一个槛坎里的土货儿,门户一般高,没啥高低之分,你们还跪我,俺受之不起呕!”李愚公固执的持礼行了一拜说:“安泰兄弟,乡上的百姓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知道人活着要有良心要懂报恩。今日来送行的,都是心甘情愿自发而至的,报你的救命之恩,一饭之恩!”话毕也不多言,俯背弓腰额贴台阶义不容辞的咚咚咚咚的磕下三个响头。一众乡民追其所为,头颅如海不可胜数,好似跌宕起伏的涛浪波澜浩荡潮落潮起,壮阔无垠的汹涌泛滥中夹杂着的哭泣声啜泪声呜咽声交织回荡经久不息。聒噪的人鸣里,上千额门触地激起的夯砸无休的动静逐而升腾出一街的土尘飞扬沙雾弥漫。李愚公毫不掩饰心直口快的说:“安泰兄弟,你被奸佞陷害被罢了官旁人不理解,咱族人心里和明镜似的,清楚的很!这大灾熬过了两个年头,后面还有多少年难捱的日子,百姓心窝里没底哇,你要真的撂挑子一走,人存着的那个盼头就死咧!人心死咧,就没指望哩,没生气哩,没活劲哩,能挺的也挺不过去,能扛的也扛不下来,济西就真要绝种亡乡彻底完他娘的瓜瓜瓢嘞!安泰兄弟哟,你若狠心舍了四族的百姓,那点了二十年的河灯就白徒徒的灭光光咧!”

  日期:2019-01-30 09:50:03
  长达四年漫长旱灾的咄咄饥荒终告结束,龟裂败破的涸田又渐渐的湿润潮泛起来,一场久违的春雨掠过洇透了的干枯竭糙的地表,新鲜而浓重的土腥气使耪地捞食的族人倍感舒畅与甘甜。田盘间扒弄的像马蜂窝似的畦畔破土而钻出一棵又一棵绿油油的嫩草,行将枯死的拔光了树皮的杨树一旁,落枝的旁杈窜冒出勃勃生机颇为艳丽的青芽。外出逃荒避难的族人纷纷返乡回家,带着朝廷赈拨的粮种,荷锨扛锄进到自家湮废的地头重新捯饬收拾起垄田地亩来。松土旋地,耕种耘籽,播撒下一大家子延续苟活的期盼与希望。乡贤赵安泰命孙家工匠在四族祠堂刻下醒目隽永的记荒碑,树碑立文以警示族人勉惕于世:

  甚望后人知孝、知悌、克勤、克俭,
  勿以乐岁饱暖,遂忘凶年困苦;
  勿以目前有余,须防将来不足。
  随后三载的风调雨顺彻底改变了济西的面貌,死寂枯萎凋零衰败的河滩又恢复了往昔欣欣向荣茂茂勃发的大好局面。赵安泰的儿子赵玄朗娶了盐池集的闺女张氏为妻,这个勤勉能干会持家的小女人给赵家带来了暖煦祥和的热闹氛围,随着稚孙赵公明呱呱落地,在欢声笑语清闲安逸的生活之中,赵安泰度过了来到济西乡后最为舒适的几年时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