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圣经,华夏民族的秘史——无渡河经》
第8节作者:
公孙无渡
大禹一生所为,卓著功绩就是治水。他听从神的话,所做之事无不是美的。他一心只为消除洪祸,为后世创造太平安定。他与民同行,兢兢业业十三年,栉风沐雨,披星戴月,腓无胈,胫无毛,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安顿天下万家城邑;他诚诚恳恳,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与民同吃同睡,宿草棚,食野菜,无怨无悔。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只向河上行。为人一生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引为表率,斯世俊杰皆奉为彪炳榜样,其魂其魄流芳千古,注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自强不息,向死而生,溯其滥觞,即此源头。故而大凡英雄豪杰风流人物决绝无畏矢志不渝者,无外乎族命昭然,族魄薪传。虽渡千年,历久弥新,不朽不灭……
日期:2019-01-02 20:05:31
“南宋溯忠门,香水传来,犹似钱塘江上;东吴恬德水,帆墙驶过,免经铁瓮城头。”在潘公故土浙江湖州的南临宝地,杭州良渚安溪,三百年前于钱塘江畔谢家湾生出了一个赫赫人物。传东晋太傅谢安与王羲之交好,游于上虞之东山。侄子谢玄卜居上虞,徙迁安溪钱塘江畔谢家湾。历数十九代,世孙四人,季子谢绪。谢绪慷慨侠义,英迈轩举,望之岩岩可畏。本性刚决,嫉恶如仇。一遇不平事,即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侠肝义胆人人皆知。宋末纲常败坏,他痛恨奸人当道,虽志向不凡,敏慧好学,却不恋功名,绝意仕进,隐居于埋葬先人祖坟墓地的金龙山之巅,并修得望云亭一座,观云赏月,悠然自在。有诗为证:“东山渺渺白云低,丹凤何时下紫泥。翘首夕阳连旧眺,漫看黄菊满新溪。鹤闲庭砌人稀迹,苔护松阴山径迷。野老更疑天路近,苍生犹自望云霓。”他生性乐善好施,时值荒岁饥年,恰逢洪水淹灌,民无所食。他广泛施舍钱财粮食,赈救谢家湾一带的饥民。当月滂沱大雨临至,天目山突然崩塌。他得知此事,掩面而泣:“天目主山是也,崩而塌,宋将亡矣!”一语中的。德佑二年,宋朝败亡。他四方奔走,联络抗元,但终因大势已去,再难挽回。他俯首大恸,悲痛欲绝,整衣北拜,决定捐躯殉国,饮恨九泉。终前提下绝命诗,便是那千古绝唱《烬余录》:
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赴东流。
沦胥天下谁能救,一死千年恨不休。
湘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
苕溪北去通胡塞,留此丹心灭虏酋。
书毕,赴水而死。当时水势滔滔,高约丈余。浪愤波怒,惊天骇地。谢绪忠愤不舒,壮志未酬,尸体竟浮于水面,逆流而上。人们敬其气节情操,塑像立庙祭祀。后朱元璋与蛮子海牙大战于吕梁洪,敌人驻兵上游,明军居军下游,形势极为不利。忽然见风浪大作,席卷河水北涌,淹没漫地敌军,方使海牙大败。当时朱元璋正梦见有一儒生素服拜谒道:“臣谢绪也,上帝命为河伯,会助真人破敌。”太祖醒后得知全胜消息,大喜过望,遂封谢绪为黄河之神,并立庙于黄河之上。后又主管漕运和商业,成三域之统神,于是敕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彼时黄河两岸,漕河河畔,百川千流码头,风帆樯船梢角,尽皆建有金龙四大王庙,供奉金龙四大王神。名贯古今,誉满朝野,当为谢氏一族之大荣耀。自此谢氏族人开花分枝,散布河域各地。后代子孙皆治于河政,派守江北大川大河,护佑百姓安全。
谢氏正脉的一支,也正因着浙系同乡的结缘,明代万历年间随潘公三次复出,北上治黄。
这支正脉的始祖忠公迁于苏北,筑堤冲沙,蓄清刷黄,引淮水入黄河,使淮水全出清口,以敌黄河之强。
黄河大堤既成,忠公遂决意定居淮安府,河码宿迁,死前立下家训,谢氏一族“河在人在,河亡人亡,永生永世,居守河畔,治水传家,万族不朽。”
于是建村谢家庄,修葺金龙四大王庙,誓言百代守河,保一方百姓平安。
自忠公始谢氏三代,俱以治河为业,耕读功名,谋求河台文武官职,管河同知、通判皆涉,辅佐靳辅治河。
后四世祖谢国安荣登河道总督一职,总理鲁、豫两地河漕堤防和疏浚,驻守济宁府。
历代皇上又行加封赏,题匾“天下治河第一家”以示褒奖,谢氏一族蒸蒸日上,随之步入鼎盛时期,显赫煌煌江北,成一方望族名门。
势大必骄,人骄必败。
随后家族内讧,谢家兄弟弃之祖训,借势扩地经商,蜕成地方揽财豪绅,迁家离畔入城,将守河良训抛诸脑后,只顾逸豫享乐再不居安思危。
道光二十六,宿迁大水,黄河决溢,巍巍大坝崩开崩炸了百十几里,滔滔洪水卷扑而来,直漫宿迁县城。
人或为鱼鳖,或埋黄水,房屋夷平,田谷淹杀,溺毙溺亡惨死暴绝者不胜其数。
谢氏一族家财田产四世积业全都毁之殆尽,瞬刻赤贫如洗,从此一蹶不振,渐行没落。
“天下治河第一家”居然让黄水冲了龙王庙,淹了个空底朝天,绝对是天大的致命的讽刺。
人爱迁其怒,正所谓“爱屋及乌,恨屋及鸦。”
谢氏五代四兄弟,只能隐咽了这口怨气,背起黑锅,也是个个懊悔不已,无颜苟活,为保谢氏脸面,两位双双投河自尽,一个上吊自杀,一个剖腹河畔。
族性之刚烈,由此可见。
剖腹河畔者,是四兄弟中的老小,本名谢昌盛。
有一子,取名谢安泰,即安澜泰和的意思。
谢安泰经此谢族一劫,深悟其理。
根粗势壮后,他收拾了全部家当,携妻挈子迁出宿迁城,搬移到黄水最汹的畔渚岸滩去住。
他立志明心,要做大禹王景贾让潘季驯靳辅一般的人物,生前立下千秋业,死后做鬼亦英雄。
他在宿迁治水小十年,倾其所能,尽其所为,修修补补又是补补修修。
潘公保河三百年,如今大限将至,大势所趋,他兢兢业业勤勤勉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奈皆而付诸东流。
苏淮堤坝漏洞百出,千疮百孔,河道沙积日升,悬河日高,难以挽回。
不管如何百般努力,黄水照旧年年泛滥,一次不落儿。
羞得他几回都要跳河罢了,恨恨的痛言:“世间再无潘季驯!”他不晓这苏淮河段,正是黄河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
潘公治河重点即在于此,缕堤、格堤、月堤、遥堤,修堰抬湖,费尽一生所能,才治得七成之功。
三百年泥沙俱下,河道淤废不堪,又逢政治动荡战事连绵,纵然潘公在世也无力回天。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冲破原有河道,改走东北方向,于山东境内借道济水清河以入渤海。
七百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由此结束,借济入海的时代自此降临。
清政府因为困于南线战事,外又有列强入侵,自顾不暇,国库空虚,也无心治河堵口,任其肆流,自由漫滥。
水势分散,正溜无定,成灾严重,世所罕见。
水逼民反,终致使山东大地半个世纪以来揭竿不断,反清作乱杀人放火蜂拥而起,断命劫货宰官戮府接连无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