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江湖,有秘书》
第5节

作者: 同天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摄像镜头需要不断变换拍摄角度,这逼得祝建平为了躲开镜头,四下闪避。他觉得很狼狈,便对向兰摆摆手,走了。
  那个记者显然是有备而来的,她还在面向镜头侃侃而谈:学生们感激向兰的培养,他们不是叫她校长,而是叫她妈妈,这已在社会上传为美谈。与此同时,各方面出于关注和支持,纷纷向这所学校捐款捐物,表现了当今时代从善如流的社会观念。向兰‘妈妈’希望通过我们,感谢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对东方艺校和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无私的帮助。
  东方艺校的6个孩子正在台上表演现代舞,这支舞蹈把街舞、恰恰、伦巴等风格巧妙融合,孩子们跳得朝气蓬勃,观众们大感爽快。
  可是,就在舞蹈快要结尾时,会场的不远处却传来了骚乱的动静。人们惊讶地看见,那是一群扛着白色横幅示威的人们,横幅上写着“拒绝违法拆迁”、“维护公民权利”。
  “来者不善?”尹区长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便急中生智地大声宣布:下面,舞狮表演和广场舞开始!
  他用手急急地指挥着舞狮队和广场舞队的人,让他们舞动起来。这些群众演员仿佛都是经过特别培训的,立即反应过来,纷纷展开舞姿跳了起来。而音乐,突然进入了噪音模式,那是震耳欲聋的《最炫民族风》。
  领导和来宾们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没看见,在现场丨警丨察的引导下,各自上了自己的车。但是,示威人群已经围上来,把路堵住了。现场的几十个丨警丨察迅速组成人墙,在前面挡住示威人群,同时指挥着车辆掉头绕道。
  有交警大喊:绕道走小路!绕道走小路!
  在相水河边,有一座历史久远的老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被政府收做“抗日英雄纪念馆”。在旁边不远,有一片人工松柏林,是抗日英雄公墓。今天,市军分区在殡仪馆举行了一场追悼会,悼念一位前日逝世的抗战老兵,也是相水区最后一位在世的老红军。
  追悼会结束后,大多数来宾都散了,由逝者亲属将遗体送去火化。接着,亲属们随着灵车将骨灰送往抗日英雄公墓,去那里举行骨灰下葬仪式。
  却说,那些参加完商业步行街开街庆典的嘉宾们,上了各自的车子之后,为了避开举横幅抗议的人,就纷纷选择小路,绕弯道离开。这其中,有些不熟悉小路的司机,绕着绕着,竟然绕到了公墓附近。
  去公墓参加骨灰安葬仪式的人们,排着队,抬着花圈,捧着遗像,穿过那条通车的小路,正好挡住了通行的车。
  王光辉董事长的座驾是一辆德国豪车,正好与手捧遗像的逝者亲属在一个路口对面相逢。看样子,双手捧着遗像的人,年龄大约40岁,他缓步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在路口前停住,与车内的王光辉隔着玻璃对目而视。
  王光辉对那人的国字脸看不习惯,并且感觉那人的目光里带着某种敌对情绪。王光辉感觉不爽地说:田力,你怎么开车的?怎么开到这里来?快绕过去!
  田力慌了神似的解释道:对不起,刚才就是为了绕开那些举横幅的,没想到在这里又碰上捧遗像的,巧了巧了。
  田力狂打方向盘,在路口转向而行。后面跟来的几辆车,也依次转弯变道,快速离去。
  在紧随其后的另一辆车上,高伟民副市长问坐在前面的秘书苏建勇:这座抗日英雄公墓,有一些年代了吧?

  苏建勇说:高市长,这座公墓最初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来历届政府都做了扩建,规模就越来越大了。
  “这公墓有什么历史沿革吗?”高市长又问。
  苏建勇:据县志记载,相水镇的建镇历史已经有500年了。明朝末期,李自成的起义军在这里建过军营,驻扎了一段时间。再后来,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日军的粮食和军需基地。抗战结束时,这个基地就转为民用了。有一批抗战老兵就地转业,留了下来,在这里守粮食仓库。那边那座抗日英雄纪念馆,还有公墓,正是在政府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哦。”高市长回头向后望了一眼,确信没有示威的人群跟来,这才嘘了一口气。
  苏建勇也回头望了一望,庆幸后面没有“追兵”,抱怨说:高市长,那些举横幅的人,分明是有备而来的,弄得我们今天的庆典活动都只能草草收场,这是相水区政府的失职啊。
  高市长想了想,叹息说:唉,区政府也不容易啊。凡是搞建设,钱多就好办事,有问题可以用钱解决呀。没钱反而没事,因为没钱就没有项目嘛。怕就怕有钱但钱不够,又想搞点业绩,往往就容易出问题。
  苏建勇听了,频频点头。
  史志记载,相水镇始建于明朝后期,自古以水闻名。

  相水河在这里转了个大弯,形成半岛地形。长期以来,从相水河上往来的大小船只,把这里当作货物集散地,商业贸易经久不衰。后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大举兴建军营和粮仓。再后来,侵华日军曾在此地铺设专线铁路,建成大型军需物资储备基地。
  本地的文人们每当说到相水镇的历史,总会举一首古诗为例——
  一江春波渡千帆,
  两岸红叶醉秋山;
  窗前倒映夏荷月,
  冬絮廊桥相水弯。
  此诗描绘了相水镇的四季景象,栩栩如生。然而,若以诗中文字去寻找相水镇的现实情景,就不一定贴切了。你看:在公路运输网四通八达的今天,内河水运行业日益衰落,相水河上不会再有“千帆”景象出现;“红叶”是因为有大片野生枫树林才能出现的秋天景色,而现在沿河两岸都已被人工经济林和景观林所取代。
  再说诗的后两句:以前,相水河有一条支流水道横穿相水镇南北,水面最宽处也仅有几十米。镇上的人们都爱临水而居,在水道两岸隔窗想望;水道上架了廊桥供人员往来,正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
  但现在的相水镇,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在两年前,一座钢筋水泥的公路大桥,从相水河对面不远的城市架过了相水河,穿过了相水镇,这是城市快速环道的一部分。就凭这座桥,相水镇被纳入了城市的版图,更名为相水区;这里数十年来以种菜为生的郊区农民,都变身成为城市居民了。
  前面说到的那条横穿相水镇南北的支流水道,已被用土石方填平;在政府的主持下,水道填平后依势建成街道,号称商业步行街;过去临水而建的民房,现在都变成了临街商铺。

  要说有什么没有变化的,就只有镇上那些七弯八拐的、麻石路面的小街小巷。相水镇到处都是巷子,有些巷子看起来没头没尾,说不清走向,外地人大白天在这里迷路,那都是常有的事。
  今天,祝建平约了建筑规划设计院的几个设计师,在项目现场研究设计思路。他们开了两台车过来,只能将车停在街口,一行7人在巷子里步行。
  地上是年代久远的麻石路,有些石块上面刻了文字或符号,形态千奇百怪,令人浮想联翩。放眼望去,巷子里的房屋建筑好比历史博物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