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殇--从明末汉人亡国说起,解密人类史上最大的谋局》
第28节

作者: 易安书童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6-23 09:41:50
  天启时代的启用孙承宗打造宁锦防线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宁锦防线的作用巨大,你不能用崇祯时期没有防住建奴,5次入关劫掠,如入无人之地。就认为这个防线没有作用,是崇祯完砸了。
  就你明些人批评筑长城完全没用。不能100%防止胡人入关。其实长城的作用本身就不是能用来完全阻止胡人入关。长城的作用有3点,1是攻防体系,吸引进入长城攻防系统中,2是防止与胡人私自通商.3,古代边境通讯手段。
  长城说到底只是工具,关键是看用工具的人,只要明代内部不出现大问题。正常防守无论是蒙古还是辫奴,想寇关都不是容易。而且有长城在,如果胡人没有十足的把握,自己都不敢贸然入关抢夺。很可能会造成关门打狗的局面。
  明朝与南宋形势完全不同,宋当时想要保证不被灭,必然要有相当足够多的野战军,时刻保持与备战状态。有些人一真批评宋弱,其实宋的军事实力还真的不弱。宋是没有防守线,导致了军事极为被动。敌要战你不得不战,一旦失败就灭国。
  明有长城作为防线就完全不同,在对胡人作战有绝对的主动权。敌如攻,可以引入长城防御带,这对已方有绝对的地利优势。敌欲战,我不欲战,守就可以。
  占据长城和宁锦防线,当时的明朝在天启手里是处于“积极防御”时期。
  战略防守绝对不是因自己实力不行,怕,怂。而是天启制定这个策略是对当时明朝最有利方案。而不是无脑地不断和建奴去野战。

  明朝最大问题不是建奴,而在内部。天启须要时间解决内部问题。明朝在当时按天启方式,对建奴以守为策略,主政内部,先稳定自己。
  辫子奴虽然强在一时,然根基浅,只要奴不能持续性攻略明朝。时间托久了,建奴会耗尽锐气。而长期不能对外作战取胜,不能得到新的利益。奴内部必然会狗咬狗内斗。其实很多部落都是这样,在战时对外扩张时,无论内部矛盾再大,因为能得到更多的战军资源,不断地从外部抢夺资源,内部不会因矛盾而导致内乱。一理这个力量如果长时间不能对外取胜,内部内种利益纠葛矛盾会暴发。
  明如果没有崇祯自乱手脚,保持天启的战略,奴一定会比明先乱。因为建奴的体量与明耗,根本耗不起。
  日期:2019-06-23 21:49:18
  崇祯这个人昏庸无能滑稽,你不要说在明朝找一个比他烂的人,就算是中国历史上找一个比他更没下限的昏君也难。
  这里现说一个事。
  崇祯刚登基3个月就逼死了魏忠贤,在东林党的一顿吹嘘下,严然就上了天,以为自己是不世的“圣君”。连明主这个词都满足不了他的口味。
  接下来,崇祯这个蠢货就开始加大“战果”。把整个阉党都拔除了。甚至只要和阉党有半点牵连的人都一并打压。崇祯元年,就对朝臣进行一次大换血。把天启整下来的有用人才全部剔除。这事还牵连到了内阁。
  那么既然一个“圣君”,执意要提出天启旧臣,应当自己选拔考核一套班子。只要自己有能力先人才,换血也不是不可以。
  崇祯是怎么做的呢。新选任内阁,他自己也不知道谁可用。就用了“抓阄”的方法。把替补名单分别写在纸上,放到瓶子里。然后自己用筷子夹,夹到谁,就谁上任。
  这种蠢货还不是昏君,谁是。
  所以判断一个君主是否明君,不是看他是不是勤奋。而是看到在做什么。有何政绩。

  日期:2019-06-24 09:44:07
  崇祯这个人昏庸无能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个人从来不听劲。喜欢听好话,中到称赞它是“圣君”,能飘到九宵。听到批评他的声音,崇祯怎么做的呢?它会处心积虑地处死,批评它的人。小鸡肝肠由此足现。
  崇祯初年,当时内阁还是有几个能办事的人,刘鸿训就是其中一个。崇祯这个人头脑极为幼稚可笑。它认为内客意见必须要和我一致。这样内阁的处理政务,呈上来我只要同意就行。当时刘鸿训就觉得崇祯这个人有问题。内阁只是提出解决方案,意见未必要和皇帝一致,而裁决权在皇上手里。哪有阁臣处理时,事事都要想到和皇帝想法一致。一边做事,一边还要揣摩圣意,这样还怎么做事。当时刘鸿训就指责了崇祯是个“冲主”。意思就是年少不知事,做事鲁而不计后果。

  就是因为刘刘鸿训的面刺,导致了崇祯对他是恨狠在心,制造一桩贪污案,刘在其中只是一个牵连者,和案件本身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结果崇祯居然处死刘鸿训。
  很多人指责到了崇祯后期,为何朝堂上所有文臣都不做事。因为这崇祯这种混蛋手下做事太难了。不能放开手脚干。一不小心出了差池你就完蛋。同意处理政务还要兼顾是否同皇上的口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