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殇--从明末汉人亡国说起,解密人类史上最大的谋局》
第25节

作者: 易安书童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6-22 09:14:09
  很多人在评论古代君主,总是以“勤政”铸为一个判断标准。这绝对是个一认知上的巨大错误。皇帝其实不须要勤奋,能做到知人善任足以成为一代明君,而不是事必躬亲。尤其是明代这种政治体制更是如此,根本不须要皇帝勤政。
  在多数情况下皇帝勤奋对于国家,百姓不是好事。明朝的皇帝可以爱好斗蛐蛐,可以爱好炼丹,可以爱好做家具。唯独皇帝如果爱好是“勤政”,可能最可怕的事。
  就算当年如杨广这种颇有才能的皇帝,因为勤政,好大喜功,都能把国这折腾完。更不要说崇祯这种无能之辈。
  一个无能而懒惰的皇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无能而勤奋的皇帝。而崇祯就是这个类型的,无能,多疑,刚愎,操切,再加上勤奋,光勤奋还算了,此君还精力充沛。就是不能在几年内把他累死,也是奇了怪了。所有这些条件加起来,造就了崇祯就是一个史诗级的亡国之君。
  在人类史上像崇祯这种爱作,爱折腾的亡国之君是不多的。什么都不懂,尽是一顿猛如虎,专拆自家台的骚操作。一个公司,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愚蠢而又勤奋的人,那么恭喜你,你能在这个公司忍受3个月,绝对是属于“忍者”级别的。
  有些亡国之君,真是的回天乏力,如君士坦丁十一世。他接手的本就是死局。能撑成这样,在亡国之君也算是可歌哥泣。然后崇祯接手的棋局算烂吗?远不是。
  当时天启通过打南东林党,国内形势是一片大好。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当时内无强逼之臣,无外戚干政,外无藩王割据,正常商业税是能收上来,北方建奴也被天启压制。天启执政的最后3年,初见成果,可以说是建奴最难受的日子。而当时流民也没有反叛。
  如果让汉献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接手崇祯这个局面估计能从梦中笑醒。所有政令都能从崇祯出,这种书面还烂,好是好局。崇祯是把一副好牌打烂的人。而不是天启没有给他留下好牌。
  接下来我引用一段资料说明崇祯在17年内如何做死具体细节。崇祯这个人可以这么形容他的政治智商。给他做一道选择题,给他100个答案。其中有99个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错误的。他能削尖脑袋地从中选择这个错误的答案。锲而不舍,始终不渝地执行他的错误。而且你给他做100道题,每次都是做最差的选择。
  日期:2019-06-22 11:49:31
  很多人在读明末史,一直不家一个大的错误认知。认为明末最大威胁是建奴。这个认知绝对是错误的。建奴的实力被后民绝对夸大了。其实是明末建奴作乱,和明朝历代边乱一样,本身并不是大事。
  在萨尔浒之战以前,当时的明朝朝臣武将根本没有把建奴当回事。萨尔浒之败,当时除了杨镐战术失策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明朝上上下下,根本没把建奴当回事。表现得异常的轻敌。当时杨镐出战之前,分4线作战,还把每路军马人数,作战路线都事先透露给野猪。
  你们会认为当时杨镐怎么如此蠢。其实当时还真没有人认为杨镐的做法蠢,而是杨镐思路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吓得野猪投降。结果把自己作战布局全盘透露于敌。野猪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逐个击破。
  萨尔浒之败,之所以杨镐没被处分,其实说穿了杨也是个背锅侠。纠其原因不是主将轻敌,而是当时整个朝堂没有人重视过建奴。杨在万历天启都活得好好的,结果到了崇祯时,被砍了。

  另外一点萨尔浒之战被很多人认为是明亡清兴,转变国运的关键一战。其实是过分夸大了此战。其实当时明军总计动员的兵力不过8万余,根本不是满清后来唏嘘的40万明军。而且当时招募来的兵很多来自南方。并非是明朝的精锐。
  明朝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真对待这场战争。从2点就可以看出,1.兵数为临时募集。2.选择在3月出击,最严寒的季节。
  所以此战,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明朝没有占一样。这样都不是轻敌,还叫什么不是轻敌。而且事先把所有进攻路线,都透露给野猪。其实说穿了,在萨尔浒之败以前,明根本没把野猪放在眼里。这场战争对于野猪而言是天大的胜利。对于明而言就是闹着玩的。
  有人一直批评杨镐本来就不多的兵力,还分成4路作战,岂能不败。其实分兵作战不是重点。当时只要不把作战情报透露于对方。无论分兵还是集中兵力强攻,都有周旋的余地。
  日期:2019-06-22 12:30:27
  明萨尔浒之败以后,太子朱常洛力荐熊廷弼经抚辽东。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光宗识人很准。只可惜他只当了27天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熊廷弼是一个将才,只可惜当时和王化贞这蠢货不和,各自义气用事。把国事当成两人争斗相互呕气。熊本身能力不错,但些人却不和群,结果王化贞的失误后败的帐转到了熊头上。成了党争的牺牲品。此时已经进入天启时代。
  如在万历,泰昌时代,熊绝对不会如此冤死。
  那么天启立早期之所以掌控不了朝局,本身天启登位和东林党人有很大的关系。天启虽然聪明,毕竟当时才16岁,短时间内掌控朝政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看到自万历萨尔浒之败以后,一直到了天启早年。明朝在了东遭遇到连续的败局。之后启用了孙承宗,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
  大家似乎看到了明朝辽东杨镐的主动出击阶段,到了熊廷弼,王化贞的拉锯阶段,再到孙承宗的防守阶段。好像是明朝节节败退,导致辽东大半土地城池沦陷于建奴之手。认为明亡清举已经定局。
  其实当时建奴虽已经坐大,但远未构成对于明朝真正威胁。此时对于明朝而言,形势远不如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最大的威胁是内部的东林党。这就是天启执政后期的形势大变。他找到掌控朝政的正确方式,启用宦官打压东林党。
  明朝当时的局势迅速好转。天启帝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此3年足以体现出来。对于建奴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先主攻明朝内部问题。只要解决内部危机,当时的建奴根本不足为动摇明朝的江山。
  那么天启时代孙承宗的宁锦防线起没起到作用呢?起了。当时的建奴如此强攻这个防线带,从山海经攻入关内,其难度不比登天容易。是后来崇祯自己把这它玩坏了。能怪谁?
  战略防守,先稳固内部。这是天启的战略思想。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在天启7年,留给崇祯到底是个什么盘,真的如一般人据说,是明朝气数以尽,明朝的局势已经烂透了,是崇祯无能为力吗?显然不是。是崇祯一手把这个好盘给砸烂了。
  日期:2019-06-22 12:46:4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