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3-04 10:27:43
68通关系
张局长这人好为人师,平常局里有年轻人集邮,他也喜欢指指点点。今天听见成名想向他学集邮,心里很高兴。就答应成名,下午二时在沁心阁茶楼见面。
成名这时已经学会开车,就说下午一点五十分,我开车到楼下来接你。张局长说,好!于是成名就和周经理离开了张局长的家。
到了约定时间,成名来接张局长, 成名开车来到沁心阁,原来沁心阁是全城的制高点,沁心阁是市里建的有五层高的一座阁楼,以方便市民观景。站在沁心阁的高处,可以看见洢水穿城而过,洢水大桥如巨龙横跨二岸,大桥上,车水马龙,景象十分壮观。
成名和张局长先在五楼观景闲谈,然后来到三楼茶室喝茶,成名要了二杯西湖龙井,二人边喝边谈,谈些什么?
日期:2019-03-05 09:16:10
69通关系
张局长喝了一口龙井茶说,这龙井茶味道正宗,不是假货。
成名是个有心人,一听,张局长不仅爱好集邮,而且喜欢喝茶,喜欢龙井。这沁心阁茶室就有龙井茶卖,一盒500元250克。成名心里想,走时买2盒龙井送给张局长。
张局长喝一口茶后就对成名说,邮票是邮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出现在英国,由罗兰·希尔设计,票面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像。面值1便士,黑色,俗称“黑便士”。
1840年5月6日正式起用,印有11种版别,发行7200万张。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了一套“大龙”邮票,是由德国人把持的海关邮政局发行的。集邮几乎是随着邮票的出现就产生了,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诞生。
中国集邮比西方要晚三四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集邮公司于1955年成立,1979年中国邮票总公司成立,集邮市场日益繁荣兴盛。集邮已经成为全世界影响面最广,参与人最多的收藏活动。
成名听后说,听张老师说了,我这才知道集邮有很深的历史。我们普通人集邮,应该如何入手呢?
日期:2019-03-06 09:09:14
70通关系
张局长说,集邮是指对邮票和邮品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每个国家发行邮票,无不尽选本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在邮票上。涉及的内容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使得方寸之间的小小邮票成为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的小百科。
成名听后说,想不到邮票还是博物馆和小百科。
张局长继续说,普通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世界各国的邮票都收集齐全。
成名就问,咱们应该怎么集邮呢?
日期:2019-03-07 08:58:36
71通关系
张局长喝一口龙井后说,由于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邮票收集完,所以一般的集邮爱好者都是采取买年邮册的综合性集邮方法。
但是如果集邮要上档次,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行专题集邮法。
成名问张局长,集邮活动到底有多少个专题呢?
张局长回答说,专题很多,如果细分,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中国集邮公司在1959年将所经售的邮票分为27个专题,即马恩列斯纪念,国际工人运动与各国***,革命领袖、革命事迹和节日纪念,英雄、将领,国旗、国徽,政治,军事,经济,工农业生产,交通邮电,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教育,文学,艺术,音乐,青年,妇女、儿童,体育运动,地理风景、风俗习惯,动物、植物,航空。
张局长继续说,这27个专题目前看已经过时,现在有文丨革丨专题,改革开放专题,台海专题,生肖专题等等。
这么多专题,我给你说说文丨革丨专题邮票。
成名说,好,我洗耳恭听。
日期:2019-03-08 09:01:28
72通关系
张局长说,从“文丨革丨”邮票一问世起就宣告了发行长达18年之久的以“纪”、“特”字头为系列的邮票告一段落,代之的是无任何志号被称为“红海洋”的“文丨革丨”邮票,它作为一个特殊时代所产生的一个特殊邮票品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没有志号
邮票志号是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的一个创举。但“文丨革丨”初期发行的这19套邮票却没有任何志号,发行部门仅在这种整版邮票的纸边上印个编号“文1”、“文2”、“文3”所以人们把这个时期发行的邮票统称为“文丨革丨”邮票。
发行量大,但存世量小
“文丨革丨”时期发行的邮票动辄几千万枚,特别是文15的发行量达到1亿枚,创下当时发行量最高纪录。但“文丨革丨”时期每年发行邮票的总套数却很少,加上在邮政通信上用量极大,因此留存下来的新票的存世量已极罕见。
未发行票扑朔迷离
“文丨革丨”邮票除80枚正式发行的邮票外,尚有许多未发行票流在市场上,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此外比之身价高数量少的,还有毛主席与林彪在一起的《全国胜利万岁》、《大一片红》和《黑题词》等,所有的这些未发行票现已成为集邮界争相追逐的珍品。特别是《全国山河一片红》近几年频频在拍卖市场上亮相,其价格扶摇直上,屡创天价。据说已经上千万了。
成名说,看来一张邮票一套房这话真还不假。成名问张局长,你文丨革丨票多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