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就是这么一个乱世英雄,他让中原地区结束了战乱,让远方的满意不敢来犯。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可到了事情变得有些异样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北方出现了一个朝廷,也有一个皇帝,也称自己是天朝上国,同一片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那个是真,那个是假呢?一般来说正统要符合两个条件,居天下之中,合四海于一。如果仅仅是割据一方,你不能算正统,如果是偏安一隅,更没有资格自封正统。当时谁都不符合这个条件,可正统之争还得继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正统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居天下之中,合四海于一,不再是作为正统的必备条件。人们开始更重视血统,其实刘备的皇叔之名,其实也是自己吹出来的,他绝对是一个吹牛的高手,当时割据一方的群雄几乎都是世家子弟,刘备的爹没有人提起,对刘备的祖父人们似乎也没什么兴趣,而他自己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出身如此之低,曹操藐视群雄,唯独对他另眼相看,可见他绝对是一个极具天赋的表演艺术家。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所有的人都是**凡胎,所有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英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概念,你想成为大家心中的英雄,你就得按照英雄的标准去演,你要用逼真的演技去打动人,又不能让自己陷在角色里。你没有陷进角色里,说明是你在驾驭角色,如果相反,就是角色在驾驭你了。易中天先生以学术流寇自比,作者看过他的演讲视频,他看起来很有个性,好像是个喜欢说真话的人,其实在他的真话背后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
他曾经说:“谁是好学生,谁是坏学生,老师不一定知道。谁是好老师,谁是坏老师,学生心里呗儿清楚。”其实老师未必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未必就了解自己的老师,就像父母未必不了解子女,子女未必就了解父母。这一点他不会不知道,他之所以这么说话,是因为他深深的知道,这样的话很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的不是老师不了解学生,而是老师骨子里就坏。长辈也好,老师也好,他们都没有用一种平等的来与晚辈后者学生相处,平等这个词是有些人不喜欢的,他们喜欢强调尊卑,尊者大,所以如果老师对你不好你只能忍着,因为他是你的老师。
支撑这种逻辑的是一种非常霸道、非常野蛮的经过长期扭曲和变异的传统,学生要尊敬老师,但这种尊敬不是无条件的,你要问自己是否值得被尊敬,如果你仅仅是教师为一种职业,学生尊敬你没有道理的,作者指的是那种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作者在中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这么说话,你给我带面子,我给你带面子。面子这个词一出口,就给人一种世故的感觉,这种世故的背后是意味着一种冷漠。一个老师如果能爱护自己的学生,这个人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一个老师非常聪明,知道如何激励自己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老师不仅是尊敬,还应该感激。易中天先生用现代视角去解读古代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
我很反感有些人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度去批评过去,这种行为就像是一个人站在山顶上来吹嘘自己的身高,把山高和你的身高加在一起是无耻的。作者觉得用古代的视角去看古代的事情,是对古人的一种尊重。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待现在的事情,是对现实的一种尊重。为什么人们要去了解发生在古代的事情?是因为古代的事情其实在今天也在不断地发生。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故事最主要的元素是人,而无论是故人还是今人,在人性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过去的人喜欢什么,今天的人也喜欢什么。
过去人们因为什么而去争斗,今天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对古代的事了如指掌,眼前发生的事会在你眼前变得明朗,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许多事情,你以为变了,其实并没有。比如说过去的人三妻四妾,现在社会进步了,一夫一妻。其实真是的情况并非如此,在历史上普通人家娶一个太太就很不易,怎么可能去纳妾。那些去纳妾的人,往往非富即贵。反观今天,真正践行一夫一妻的都是些普通人,而那些身兼富贵的人没有编制之外的女人呢?你以为变了,其实没变。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过去的人们推崇古代,一方面儒家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勉励人们去奋斗,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先人的一种尊敬。所以当你在翻阅史书的时候,你应该怀着一种温情和敬意,书里描绘的时代并不是与你无关,今天你遇到的一切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的,你可以找到的它的源头,理清它的过程。今天的人轻视古代,把现在吹的无比美好。其实这种做法会败坏风俗,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傲慢,会让人们身上的戾气越来越重,说的难听一些,它能够让人从文明生物变回到一头野兽的状态。
如果今人不能悬崖勒马,继续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狂奔,等待大家绝不是什么光明的未来。让人们都变得聪明起来,也许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可大家的聪明都表现在两个方面,每个人都有能力拒绝别人劝谏,每个人的言论都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教育的原则是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过关,给他智慧,等于给盗贼武器和粮食。
给盗贼资助武器和粮食,其实就是鼓励他们为非作歹。在人的一生当中,你总要面临一些选择。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过的非常安逸,请你放心,你的晚年一定休想安逸。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成家立业进行了不懈奋斗,到了晚年,儿孙满堂,这样才能安享晚年。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东西非常羡慕,比如在邻里之间但凡有一点纠纷,他们本能的就会诉诸法律。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子女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敢独自出去旅行。
过了而立之年再去想,许多理想化的描述往往是不真实的,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对于如何协调社会关系是有分歧的,一种则认为大小事务都应该有法律进行规范,一旦发生事情,就交给官吏去裁决,为了突出法律的权威,他们还主张重轻罪,就是抓住一点很小的过失,施以很重的刑罚。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活的战战兢兢,因为你随便一抬手都有可能触碰法律的红线,从而遭到非常严酷的惩罚。在这样的社会下生活,每个人的心态都是扭曲的,邻里之间经常相互告发,官府对百姓的控制非常的严密。
另一种主张则选择了几乎是相反的一条道路,他们反对什么事都用法律去规范,法律一定要宽松、简便,这样百姓遵守起来不是很费力。对于亲情非常重视,这种主张原则上不鼓励人们打官司,发生冲突,最好由双方自行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就请远近有名望的人来协调,这个有名望的人往往年长、能识文断字、明白事理,作者的祖父就充当过类似的角色,他们处理这种矛盾有一个模式,就是发生矛盾的双方都训斥一顿。这种模式也叫各打五十大板,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对于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是非曲直没有弄清楚。各打五十大板的本意是不在于裁决谁对谁错,而是想结束这种冲突,或者说要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