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人物志》
第5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子出关:
  一天,日出东方、紫气东来。
  老子骑着青牛,气定神闲、不疾不徐,来到函谷关之前,准备出关云游隐居。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人名),他见到老子,对老子说:“您将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部书吧!”
  老子应允,写了一本五千多字的讲明道德本意的书,随后骑着青牛、飘然西去,没有人知道他后来的行踪……
  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讲: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老子能够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司马迁这样写,他也不知道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但不管是司马迁的说法,还是其他人的一些说法,所有的说法都指明:老子很长寿。(但是,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二百多岁两说,是夸张了。)
  老子留传下的讲明道德本意的书,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此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上篇《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不过,根据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考古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老子》(帛,bó;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帛书《老子》,是写在这种丝织物上的书),分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些古本《老子》也称《德道经》。中文版《老子》有两种大版本《道德经》《德道经》,又细分为若干小版本,不同版本的字、词、句子是有不少差别的,是由于留传时出现的各种原因造成的版本不统一。所以,我在下文列举的《老子》(主要用通行书名《道德经》)原文,只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版本,另有一些版本是与之不同的。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历来被很多名家贤达赞赏不已,有些书法家还专门抄写《道德经》并留传下来。还有一些高人(比如毛主席、章太炎、郭沫若),他们认同《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国际上,有相关机构统计,《道德经》是《圣经》之外的被翻译成别国文字版本、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被翻译成很多种不同文字版本,有的同一种文字的《道德经》,又分为很多版本。以德文版《道德经》为例,目前,德文版《道德经》至少有八十多个版本(有的说法为一百多个版本)。《道德经》在德国很普及,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或多本德文版《道德经》。这个现象比较有趣,德国既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思想),也产生了希特勒政治主张(纳粹主义思想),德国人还很尊重来自中国古代的老子哲学思想。

  我觉得一些德国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评价,也较有说服力。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jí)桶,唾(tuò)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曾经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接下啦,我介绍《道德经》的内容。我认为,《道德经》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自然宇宙、治国用兵、人生哲学。
  先用《道德经》分析上文讲的老君台被日军13发炮弹击中、却安然无事的一连串故事。我先以老子的用兵思想来分析:
  用兵的人曾经讲过:“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愿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只愿后退一尺。”于是,敌人打进来,他们想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可以摆,他们想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可以举;他们持有兵器、却没有兵器可以持有;他们想要进攻、却找不到敌人进攻。(《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还可以解释成:我们摆出阵势却像没有阵势,我们举起胳膊却像没有胳膊,我们持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我们在进攻中实现无敌于世。

  等于说,炮击老君台的日军,他们气势汹汹、持有枪炮,却等于没有枪炮——开炮对老君台没有任何作用。
  很多人会想到:老子思想,就是这么清静无为,他清静得很、不去管枪炮。
  我的观点:老子思想,清静无为、无所不为。老子确实讲求清静无为,但他更讲求所有事情都实现有为的效果。
  大道永远是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不参与争斗,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争斗,所以天下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的看法,具体地说,老子的清静无为、无所不为,过程和方式是无为,结果和目的是完全有为。还是日军炮击、老君台安然无事的故事,老子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到最后,那股日军只有集体精神崩溃而向老君台悔悟谢罪,梅川太郎还在感化之下,自动成为宣传和平的使者。老子的方式是如此清静,达到的目的是如此有为。
  有为、无为,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在老子思想中有丰富的辩证法:很多互相矛盾对立的观念、事物,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些观念、事物的优劣存亡,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自然宇宙:
  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称称呼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有,是芸芸众生的根源……无、有,此两者同出一源而表现不一样,它们同样深奥玄妙。(《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治国用兵:
  过于强硬用兵,会有被灭亡的危险;树木过于刚直了,会有被摧折的可能。(《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原文: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人生哲学:
  灾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福运;福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灾祸:福祸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关于互相矛盾对立的观念、事物,老子总结过:
  有无,在对立中互相生成;难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短,在对立中互相显现;高下,在对立中互相依存;音声,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后,在对立中互相统一。(《道德经·第二章》原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