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积雪和散发热气的山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配合上作为背景的青砖黑瓦传统民居,让整张照片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另外,康明松一路前行的时候,还发现不断的有轿车从身旁呼啸而过,拍照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不少是属于市外的牌照。
有几辆车在经过康明松身旁的时候,还停下来向他询问,千慧山的入口怎么走。
而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康明松才发现,这呼啸而过的轿车,大部分都是奔着千慧山的雾凇奇景而来的。
千慧山是位于靠山村东边的山脉,也是古兴的最高大的山脉,其主峰三望峰的海拔超过一千九百米,是古兴的最高点。
而靠山乡和靠山村这个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这里紧靠着千慧山。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
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作为古兴地势最高的地方,再加上山中多温泉,在这隆冬季节,极易形成神奇莫测的雾凇奇景,所以千慧山自古以来就是观赏雾凇奇景的最佳之地。
康明松一路走一路拍,公路上行人很少,只有娃娃们欢呼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各种雪球乱飞,惊叫声、欢笑声响彻整个村子。
康明松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充满童趣、快乐的画面,赶紧抓拍。
大雪封山之后的靠山村,展现出另外一种魅力。
康明松一直游荡到了集镇,估摸着距离自己走出家门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他就掉头沿着大公路往回走。
又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康明松终于抵达了虎头关,等着袁冰绫一家的到来。
康明松没有多等,也就是五分钟的样子,他就看见一行三辆车从虎头关下面爬了上来,停在他的身边。
最前面的一辆奥迪q3车窗摇下,袁琼的脑袋探了出来,招呼道:“小康,你怎么在这里?”
康明松讪笑道:“我来接一下袁老师你们大家。”
袁琼露出满意的笑容,嘴上却说得:“我们又不是不认识路,你这么客气干嘛。快上来,这里太冷了!”
虽然刚刚抵达这里几分钟,康明松却也冷的够呛,闻言也不客气,拉开车门坐了上去。
这车上除了袁琼,还有三个人。开车的是袁冰绫的弟弟袁天楚,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是袁琼的女儿,后排坐着的另外一个人是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正是康明松曾经的年级主任袁松林。
康明松在袁琼挪出的位置上坐下,跟袁松林打招呼的时候,袁天楚已经发动了车子,继续前行。
不过,在前往康明松家的岔路口,这一行三辆车却是只有两辆车拐上了小路,另外一辆迈腾却是沿着大公路往前开去。
看着康明松询问的眼神,袁松林笑道:“那是我一个朋友,他来靠山乡玩。”
顿了顿,他又说道:“听说他马上要调来靠山乡当书记。”
对于袁松林的那位即将来靠山乡当书记的朋友,康明松并没有多问。
虽然说他将是未来几年靠山乡的父母官,但康明松并不认为,一般情况下,自己这个平头小老百姓,可能和他这样的正处级大官发生什么交集。
从大公路拐下村道,前行四百来米,就到了康明松家所在的大院。不过,康明松家的房子并不在大院,而是跟大院隔了一个几米高的小山包。
两辆车就停在了大院中间的停车场,然后康明松带着一行人往自己家走去。
袁家来的人并不多,除了袁冰绫一家四口外,就是袁琼和她的女儿石娅,另外则是一对四十来岁的中年夫妇,据袁冰绫介绍,那是她二叔袁超和二婶。
随着袁家的到来,康明松家里难免一番鸡飞狗跳。
一番寒暄后,康大志和修成艳将袁家一行人接进了堂屋。
不过,康明松却是注意到袁冰绫的二叔袁超并没有进屋,反倒是兴致勃勃的观赏康明松家的老屋,这里敲敲那里拍拍的。
康明松就有些疑惑,难道自己家的老屋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康明松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刚刚袁冰绫介绍袁超的时候,可是说了,这位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古兴博物馆,而且他的专业也是考古。
现在他对自己家的老宅如此有兴趣,这不就是摆明了的吗?
康明松家的老宅可是有些年头了。据母亲说,这是她的曾祖父,也就是康明松的外高祖父分家之后开始修建的。
当时还是前清道光年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建筑面积超过一亩,占地面积将近两亩的庞大规模。
康明松的母亲这边的家族,自古以来就是屡屡出文人。其始祖祖籍湖广麻城,曾是大明的一个举人,据说还当过县太爷。明末天下大乱,为躲避兵灾来到当时还是一片原始森林的靠山村,与同期同样是逃难到此的康家老祖一起,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上百年,才将这里改造成了一片沃土。
至于村里的其他姓,都是后来陆续迁来的。也是因此,康姓和修姓才占据了靠山村的绝大多数,在村里的影响力也不是别的姓氏所能相提并论的。
康明松的外高祖父是一个秀才,道光年间在古X县学教书。再加上女外高祖在家十分勤劳,夫妻俩几十年下来也是积攒下了不小的财富,才建起了这么一栋豪宅。
和村子里大部分的房子只是一层的情况相比,康明松家老宅的主梁却是高达八米一,整体上都是两层结构。
尤其是两端的吊脚楼部分,从下面算起更是高达十米,足足三层。
这在以青石、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时代来说,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方式。
由于修家的家底不薄,老宅所用的柱子、大梁,当时都是从千慧山的原始森林里拉出来的楠木、柞木、松木等等,这让老宅历经近两百年风雨仍旧屹立不摇。
而那些窗栏、大门、屋檐,乃至是地基石、磉凳,都是采用了精美的雕刻技术,融合了地方民族特色以及中原文化的相关特征。
袁超观看了一阵后,就笑着对陪着他四处游走的康明松笑道:“小康,你们家这老房子可不一般啊!”
康明松疑惑的问道:“二叔,这话怎么说?”
袁超指着正堂前面的两根足足有成年人一抱那么粗的柱子说道:“别的不说,就这两根楠木大柱子,都堪称是无价之宝!而且我注意到了,整个正堂两边,这样的柱子足足有十八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