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陈强还会一点法语,之所以会法语,主要是因为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国际级的体育事务,经常会用到法语,所以陈强也学了一些法语,便于交流。
这两种语言,在如今的海滩还是很有用的。海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其法租界自然是法国人的,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而成的,所以旧海有很多英国、美国人和法国侨民,会说英语和法语,也成了一项很实用的技能。能够掌握其一门语言,算当不了买办资产阶级,也能在租界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陈强只有十五岁,这么小的年纪,他不可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试想一下,那些租界里的洋行,各个都牛气的很,怎么可能雇佣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而且想要去租界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最起码也得有一份像样的行头,哪怕不是西装革履,好歹也得来一身长衫。
现在的陈强穷的只有两件短衣两条裤子,而且还是补丁摞补丁,夏天穿薄的,冬天将薄的穿里面,外面再套厚的。这样的打扮,叫花子好不了哪去,在租界里面见了巡警都得躲着走,免得被揍出租界。
“先别琢磨那么多了,想办法活下去才是正事!”陈强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吃饱肚子都成了难事。
靠看自己的处境,陈强突然觉得,要在大海活下去,还真得动些脑筋。
前世的陈强搞了一辈子的体育,来到这个时代的海,他相当于没有什么生存技能,这也注定他做不了技术性的职业,只能靠卖力气赚钱。而且他也没有本钱,哪怕摆个地摊做个小买卖都不成。
正如车行刘掌柜之前所说的,他只是个“瘪三”。
在旧海,“瘪三”并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贬义词,但却是一个充满蔑视的称呼。当时海的流社会称呼社会闲散人员、下等行业者、无正当职业者、乞丐等为“瘪三”。“瘪三”的范围很广,也很模糊,不过陈强这种从外地逃难来的无业者,的确符合旧海人对“瘪三”的定义。
陈强是一个只拉了两天车的人力车夫,人力车夫算是下等行业,属于“瘪三”的行列。
不过自从被车撞了以后,人力车夫这一行,陈强是做不下去了,至少在海华界的车行,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人力车是旧海主要的交通工具,当时海几乎全部的人力车都控制在帮派的手里。海人力车的霸主便是陈掌柜口的那位“顾四爷”。
顾四爷是苏北人,青帮“通”字辈的前辈,也是闸北的“大头香”,这个称呼在青帮里代表了势力大、地位高。这位顾四爷号称手下有8000人力车夫,整个海华界的人力车行都是顾四爷所垄断。
所以陈强被一家车行赶出去,等于被海华界所有车行拉入了黑名单,顾四爷不要的人,整个海华界的人力车行都不会再收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车行的刘掌柜才会说“这行你待不下去了”,让陈强“找个别的营生”。
“该怎么养活自己呢?”陈强皱着眉头琢磨起来,现在的他大概只能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力气活。
“去码头当脚力?”陈强马否决了这个想法。他毕竟只有十五岁,虽然已经能拉车,可码头搬运工那种重体力劳动,还不是他能应付的了的。
“找个地方当学徒?”陈强又摇了摇头。
这学徒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人家师傅招学徒是有规矩的,像是很多有手艺的师傅,招学徒只要自己亲戚家的孩子,或者是收些同乡,是因为知根知底。
这年代师傅收学徒的时候,还得有拜师礼,有保人,白纸黑字的签保书立规矩。像是三年零一季不能退师、学徒期间不开工钱、学徒不准成家、师傅打骂学徒失手不偿命等等,都事先说好。
这些都是行规,必须要遵守。
若是哪个徒弟在出师以后没有得到师傅的允许便自立门户,那是坏了规矩,整个行业都不会待见你。
陈强这种从外地逃难来的,在海无亲无故,是不符合拜师条件的,连当学徒的资格都没有,没有师傅会收这种来历不明的人。
仔细想了半天,陈强发现,好像只有干回老本行了。
去当个报童。
——————
当初陈强逃难来到海的时候,靠做报童养活自己,他毕竟是过学认识字,做报童还是很有优势的。
海毕竟是当时国最繁荣的城市,人口众多市场也大,发行的报纸也多,同样看报的人也多。做个报童,虽然是最抵减的工作,可好歹能吃顿饭不至于饿死街头。
“这么定了,明天一早去进报纸当报童,要得在这旧海活下去才行!”
陈强下定决心后,便走到草棚的角落里挖了半天,挖到了一枚银元,这是一枚鹰洋。
这枚银元是之前那个“陈强”的积蓄,他逃难到海来数个月,攒了这么一枚银元。
随后陈强有在身掏出了几枚银角子和一把铜板。
“这相当于多少钱来着……”陈强开始搜寻之前的记忆,他要搞懂这个时代的货币价值。
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国还是以金银作为主要货币,而且货币的使用非常混乱。各种各样的货币混杂在一起,换算起来更是很复杂,若是数学不好、不会算账的干脆别出门买东西了,免得被人坑。
买房买地这种大宗交易用的是黄金,市面主要流动货币则是银元,也是俗称的“大洋”。
当时大洋的种类有很多种,如清朝铸造的光绪元宝,因为面刻有一条龙,所以被成为“龙洋”;墨西哥的银元因为刻有一只老鹰,被称为“鹰洋”;英国的银元面刻着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站立像,所以被成为“站洋”;另外是刻有山先生头像的“孙大头”,刻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刻有黎元洪头像的“黎大头”,以及各种各样的银元。
这些银元含纯银都是六钱四分八厘,所以价值也是一样的,都当成“一元”使用。
除了银元之外,还有各种辅币。如“银角子”,是银铸造的辅币,分为一角、两角和圆三种,一元相当于是十角。
还有镍币和铜币,民国早期的镍币只有一种,是五分钱的镍币,铜币则有二分、一分、五厘、二厘和一厘。十厘是一分,十分是一角。废两改元后又发行了二十分和十分的镍币。
除此之外,还有铜元,也是我们俗称的铜板。这个铜元不是那种圆形方孔钱,民国的铜元间是没有孔的。
铜元有两种,分别是当十铜元和当二十铜元,根据当时的《国币条例》,一枚银元兑换当十铜元300枚,兑换当二十铜元150枚。而一枚当十铜元兑换铜钱100,一枚当二十铜元兑换铜钱200。
按照这个汇率计算的话,一枚银元等于3000的圆形方孔铜钱。
实际因为银贵铜贱,银元是能换到更多铜元的。
至于用了快两千年的圆形方孔钱,到了1929年的时候基本已经退出了流通,因为这东西太不值钱了。试想一下3000才等于一枚银元,下馆子吃个饭最起码要扛着一麻袋的铜钱,那还不敢点硬菜,买份报纸都得数出一百多铜子儿,真的是太不方便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