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
第39节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望着法融大师远去的身影,很多人都是半疑半信的。这里到丹阳,有八十多公里,那个时候,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全部靠走啊。而且外面兵荒马乱的,大家躲还来不及,你还下山去,并且还是僧人身份。再说了,山上有四百多人,一天要吃多少?一个月又要吃多少?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你能筹集到这么多的粮食吗?就算是筹集到了,你一个人能背多少回山来?四百多人,就等着你一个人化缘来养活,能行吗?

  法融大师到了丹阳后,就四处化缘,八方求助,大家一看是法融大师来化斋饭,没有那个吝啬自己的财物,都纷纷把自己家的粮食供奉给法融大师。法融大师只要凑够了一石八斗的,便立马背起就走,赶紧往幽栖寺跑,山上还有四百多人等着自己背上的粮食活命呢。
  山上的人在等待中坐立不安,因为大家都是空着肚子在等啊,都是在等米下锅啊。许多人在路口望了又望,都希望能早点看到法融大师回来的身影。
  来了,终于来了,法融大师在众人望眼欲穿的盼望中,终于背着粮食出现在了上山的路口。
  唐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53公斤,法融大师背着106斤的粮食,行走八十多公里的路回来,还要爬山路,这不得不说法融大师的身体那是倍儿棒。看来,平时的禅定功夫没有白练。
  不过,这一石粮食对于山上早就饥肠辘辘的四百多僧侣来讲,似乎少了点啊。确实,四五个人一天吃一斤米,是少了点。少了,那我再去化缘就是了。二话不说,法融大师拿起口袋,又往丹阳出发了。
  就这样,法融大师每天都要往返丹阳两趟或者三趟,背回粮食来确保山上的僧侣们不饿肚子。

  山上的僧尼们安全暂时保证了,肚子也能每天填饱了。大家吃饱饭了闲着没事聚在一起,便开始议论了起来。从幽栖寺到丹阳八十多公里,来回就是一百六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两趟就是三百二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三趟就是四百八十多公里,并且背上还有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的粮食,一个人怎么可能每天从丹阳来回两三趟呢?而且天天如此。这就不是谁身体倍儿棒可以办得到的了。所以,一番议论后,大家全把法融大师当做神人一样的看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并没有在皇帝位置上坐多久,不到两个月,她的起义军就被官兵剿灭了,而陈硕真也被活捉,并且在官府残酷的折磨和无耻的凌辱中死去。
  日期:2018-04-22 08:40:06
  起义军被剿灭后,官府照例在吴越地区大肆搜捕所谓的叛党余孽,原先从幽栖寺离开的那些僧尼,因为下山后没有任何寺庙敢收留他们,他们自然就成为官府的阶下囚,很多人进了大牢,受到了官府的严厉拷打,许多人被屈打成招成为叛军余孽从而被判刑,还有一些人因为不堪监狱的凌辱,从而选择了自杀。
  相反,那些在幽栖寺待着的僧侣们,反而一个个都平安无事,因为大家都可以互相证明,自己当时在山上,没有参与起义军作乱。更因为法融大师的影响力,使得当地的地方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对幽栖寺的僧侣们网开一面。
  法融大师学富五车,口若悬河,并且禅定功夫登峰造极,而且还受到过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的亲自教诲,最为关键的还是能在危难当中挺身而出,为落难的僧尼们提供避难场所并保证衣食住行。所以,法融大师在江南地区的声望空前高涨,直至无人可及。法融大师也受到了从官府到普通民众的热烈追捧。从而也使得他所创立的牛头山佛学院能雄踞江南,进而能和弘忍的东山佛学院相媲美。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司空萧无善来请法融大师去主持南京的第一大寺建初寺,法融大师几番推辞,可是萧无善却死赖着要法融大师前往主持,而且不去还不行。法融大师看见推辞不掉了,便马上把自己的首席大弟子智岩叫来,当众委任他为牛头山佛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并且嘱咐智岩要把牛头山佛学院长久的开办下去,不要断绝了。
  法融大师收拾好行李,将要下山的时候,对着前来送行的僧众道:“我此一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话说得就好像是和僧众生离死别一般。

  法融大师刚一走出寺门,山上的飞禽走兽一个个都哀号不已,而且逾月不止。以前莫名而来的飞泉,也被泉水激起的沙石填满,再也不会涌出泉水来了。法融大师宴息的草屋前本来有四棵高大的梧桐树,却在五月正是繁茂的时候,突然一夜之间全部枯竭。看来,天地间的生物,都感觉到了法融大师要离去了的信息。
  果然,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法融大师在建初寺无疾而终,享年六十四岁。法融大师圆寂后,被弟子们于同月二十七日安葬在了南京的鸡笼山。下葬那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官员和僧众多达万余人,各种旗帜漫天飘展,各种送丧的乐器吹打得震动山野,热闹非凡。而且法融大师圆寂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结果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信众越来越多,以至于法融大师的弟子们不得不再次组织遗体告别仪式,这才满足了广大信众的愿望。

  法融大师虽然在身前享有巨大的声誉,并且说法如云,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篇不足八百字的《心铭》和《绝观论》。圭峰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载其禅学思想为: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妄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其实最能体现法融大师禅宗本色的,是法融大师回答当时的博陵王的几句问话。

  博陵王问道:“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法融大师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几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事于心,于心无事,那么对于禅道,你已登堂入室了。
  法融大师虽然著述不多,但是却开启了牛头山佛学院的辉煌时代,从大约公元646年受到道信大师的指点而大悟,到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去世的769年,百多年来,不论外面的风云变幻,不论佛教的任何宗派此起彼伏,牛头山佛学院都能牢牢地垄断住江南地区的招生工作,常开不败,并且可以和别家佛学院媲美。可惜的是,随着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的去世,牛头山佛学院便很难在社会上招到学生了,并且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烟消云散,湮灭无闻了。

  第四章:弘忍法脉和牛头法脉
  第一节 九朝高僧 
  在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七百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名学生获得了“十佳学生”称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