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47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3)疑问:西迁的北匈奴去了哪里
  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在秦朝——西晋年间来自于蒙古高原不断向南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虽然与中原王朝时而发生战争,但匈奴还是从中原王朝吸收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最终与中原人民融合成为今天汉族(可能还有回族,因回族起源于元朝等级社会来自于亡金统治区的三等人汉人)的一部分血统。

  既然匈人与匈奴人的形象、生产力都有很大区别,那么西迁的那部分北匈奴人去了哪里?史料记载匈奴人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活动过,他们也许融合在我国新疆到中亚的地区,成为后来这一地带各民族的祖先之一?也可能随着气候的变化,最终还是迁回了蒙古草原、并进入了中原成为我们今天基因当中的一小部分。
  (4)匈人的来历
  亚欧大陆的游牧世界,西达顿河沿岸、东至大兴安岭西麓,由于没有险要地势的阻隔、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更丰美的草场来回迁徙,人口的流动性远比农耕世界要更强,因此在这一广大游牧区域上出现的民族和部落、都呈现出欧罗巴血统的特征,其中波斯人他们当中最早进驻农耕文明的游牧民族。今天蒙古族的祖先是鲜卑人的一支,曾建立庞大的柔然帝国。契丹、女真(满族)也是来自鲜卑人。鲜卑人是蒙古人种,但鲜卑人直到匈奴衰落后才从中国东北进入蒙古草原,后来部分融入中原、部分被欧罗巴血统的突厥语系部落击败,分别退回到西辽河和额尔古纳河流域。一直到契丹辽帝国建立后,欧罗巴血统才被逐出蒙古草原。而退回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祖先、在金代若即若离的统治下壮大于蒙古草原、最终建立了人类史上最大的大陆帝国。

  问题来了,既然在契丹辽帝国兴起以前、从顿河一直到大兴安岭的草原大通道上、都是欧罗巴血统的天下,没有与欧罗巴人种混血的匈人是怎么突然出现的?在流动性极强的草原大通道上,人类的生殖本能使得没有部族能保持自己的血缘单一性,突厥人和波斯人都是用语系划分的民族,绝非血统单一的民族。因此,可以设想匈人是从外来地区迁居到里海北岸草原的,并且他们不能通过当时有欧罗巴血统参与的蒙古草原和中亚地区。匈人在来到里海北岸后,从当地突厥语系部族那里学来了简单的语言,但或许当地的突厥语系部族人数太少、100多年的时间并没有让突厥语系部族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出现在匈人群体中。

  不可能一直在这、不能从西边来、也不能从东边来,南面的波斯人就是今天的伊朗人——大家都见过。那匈人只可能是从更北的地方迁徙而来,这也符合匈人身材比例与爱斯基摩人最像的特征。当然,在古代,越过西伯利亚荒原、从北极圈迁徙到里海北岸纯属于无稽之谈。但匈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共同祖先,可能曾经生存于今天的西伯利亚地区,就此可以推测出两件事——一是蒙古人种(代表今天的中国人、蒙古人、日本人、朝鲜人、韩国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北上的一支并没有全部越过冰期干涸的白令海峡,而是部分留在了西伯利亚。二是在冰期结束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一定比今天要温暖得多、不然匈人的祖先将根本无法生存。

  日期:2018-04-24 17:46:28

  匈人帝国
  匈人帝国(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控制地区从中亚大草原到相当于如今的弗兰德尔;从多瑙河河谷到波罗的海海滨。其领土包括德国大部分、中欧、巴尔干和乌克兰。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罗马帝国接壤,东南方与东罗马帝国接壤,但是北部和东部边界无法确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后,在领导权和继承权的斗争下,帝国开始解体;469年阿提拉的儿子邓吉西克阵亡后,帝国最终灭亡。

  1、起源
  过去匈人曾被一些学者认定是古代中国文献中记载的匈奴单于国,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入侵欧洲的匈人与匈奴有血缘关系。根据秦汉时的汉籍史料等文献记载,当时匈奴活跃于中国北疆境外及中亚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亚河中地区和图兰地区。其战斗力和机动性较高,使他们在与对方作战中经常占有优势,尤其在与一些农耕文明的民族作战时。后来匈奴于东汉初期屡被鲜卑、南匈奴、东汉打败后,匈奴的一分支北匈奴于155年被鲜卑沉重打击下,最终于158年被丁零击败之后开始西迁到图兰地区。有人认为他们就是于372年左右进入了欧洲的匈人的祖先。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他们称为“匈奴人”,但他们和中国古代的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但是在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匈奴是由多民族与多人种混合结盟所形成的国家,不是民族或人种的称呼。匈人继承了这个国家名称。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

  2、历史
  (1)早期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人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人。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人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向西方进攻。
  (2)中期
  432年,匈人各部落在鲁嘉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434年鲁嘉死后,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便继承了他而统治着匈人。之后他们的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东罗马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于翌年,阿提拉和布莱达于马古斯(Margus,现波扎雷瓦茨,塞尔维亚境内城市)会见了东罗马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并达成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东罗马承诺归还叛教部族(这些部族曾经协助东罗马对抗汪达尔人),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千克黄金)纳贡增加两倍,开放更多的市场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从东罗马帝国的边疆撤向欧洲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借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东罗马帝国的防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东罗马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埃兰沙赫尔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埃兰沙赫尔还击打败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便放弃攻占波斯。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东罗马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场。阿提拉和布莱达指责东罗马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潘诺尼亚和雷蒂亚)的匈人皇家坟墓,要挟要再次进攻东罗马。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首府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推进到马古斯,在此当匈人正与东罗马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