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27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744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3)曹国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德王。
  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马尔罕西北之凯布德)。
  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宝十一载)尚上表唐朝请击黑衣大食。
  (4)何国

  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5)安国
  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7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719年(开元七年)笃萨波提向唐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曾遣使来唐,751年为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说783)又被杀,其国遂亡。

  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和史国等国。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石国与捍。
  (6)石国

  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658年(显庆三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国。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721年(开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 。739年(开元廿七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 。740年大食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750年(天宝九载)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败唐将高仙芝军。753年唐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762年(宝应元年)尚遣使朝贡于唐。

  (7)捍(钹汗)
  即拔汗那。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8)火寻等国

  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400里,西北去穆国200余里。
  (9)穆国
  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500余里,东去乌那曷200余里,今名查尔米。漕国,当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8世纪初起臣属罽宾。
  2、昭武九姓的由来
  汉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迁,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甘肃临泽昭武,张掖附近)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进入中亚粟特地域(索格底亚纳,Sogdiana,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中游之间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为嚈哒统治,一度被迫改姓温(温那沙),嚈哒衰落之后,各城邦重获独立,复姓昭武,形成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统称“昭武九姓”(《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唐代又称“九姓胡”或单称“胡”,西文则称之为“粟特”(Sogdians)。后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统治,八世纪国亡于大食,此后其国人大部分逐渐突厥化、伊斯兰化,成为今日中亚乌兹别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余众则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唐代,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并州、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六胡州,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降唐,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置)。
  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代在今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炖煌郡炖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胡三百余户,人口当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胡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日期:2018-04-16 18:25:13
  3、各国汉译名称来源
  康国,是昭武九姓的宗主,位于今撒马尔罕(Samarkand)附近,唐朝时曾设康居都督府,但其汉译名称的来历尚不能说已经完全探明。或以为康国即汉代的康居,匈奴中有单于名羌渠,其别部也有名为羌渠者,可能与羯胡类似,都出自西迁之前的月氏,羌渠或为康居之异译,则康国本为月氏之一部;然而关于康居与粟特的关系,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两者更像是大月氏西迁途中所停留的两个中间站。

  另一说“康”为“撒马尔干(Samarkand)”之末音节节译,其别译尚有“悉万斤”、“萨末鞬”等等,而“康”之义则为“国”(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此外还有一说,谓“康(kand / kang)”来源甚古,可上溯至祆教圣经《阿维斯塔》中(张一纯《经行记笺注》)。后两说其实未必矛盾。康国在昭武九姓之中地位最高,其来源较古也算合理,康国位于粟特城邦东部,是东粟特的中心,来华的九姓胡人也以康姓最为多见。北朝隋唐为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曾经流传这样的俗语:“千年之狐(胡),姓赵姓张;五百年狐(胡),姓白姓康”,可见当时康姓为融合未久的西域胡人的典型姓氏。

  安国,是西粟特的中心,位于今布哈拉(Bukhara)附近,唐朝时为安息州,其汉译名称的来历也当与汉代的安息有关。安息是波斯帕提亚帝国的汉译名称,源于其建国者始祖之名。安息的东境已达西粟特地区,所以后世安国的“安”应即“安息”之简称,此外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安姓与康姓来华都很早,在汉魏初期即已见诸记载,当时多为佛教的有力传播者,如安世高、康僧渊等,他们也是后世胡人安姓康姓喜好冒认的祖宗。五胡时代,卢水胡中也已出现安姓胡人,可见“安”也是月氏内部固有的部落名。

  曹国,在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记载中又分为东曹、中曹、西曹等,大致对应于苏对沙那(Sutrushana / Ushrusana)、劫布坦那(Kaputana)、瑟底痕(Ishitikhan)等。从这些中亚地名的对音似乎很难找出“曹”这一汉译名称的来历,然依下述论据来看,“曹”很可能如“石”、“康”一样源于西迁之前的月氏部落名,而与中亚粟特地区的地名无关。目前可以确定为昭武九姓的曹国人来华者最早出现在北朝后期,当时他们来到中国为何以“曹”为汉译之姓?一种可能,其部落名称本与“曹”发音或意义接近,另一种可能,在华早有其同部落之人以“曹”为姓,遂依其传统取汉姓“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