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14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代),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且为西方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东西文化之要冲。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建立后,归属汉朝,疆域包括今和田、洛浦、墨玉三县。
  东汉初,为莎车所吞并。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贵族广德立为王,灭莎车,服从于阗。十六年(73年),汉军司马班超至于阗,广德杀匈奴使者降汉,班超以此为根据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车、疏勒,于阗都出兵相助。时南道诸国,唯于阗、鄯善强大。
  公元129年,于阗王放前杀扜弥王兴,自立其子为扜弥王。132年,敦煌太守徐由遣疏勒王臣磐发两万人击破于阗,立扜弥王兴的宗人成国为王。175年,于阗王安国复攻扜弥,杀其王,扜弥国死者甚众。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扜弥侍子定兴为王,时扜弥国只余千人。从此扜弥国一蹶不振,终被于阗所并。
  于阗兼并了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等城郭。遂成为“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的强国,《后汉书》记其国“领户32000,人口83000,胜兵30000余人”,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和田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向中原王朝进贡。又兼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等国。西晋时,与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并为西域大国。北魏年间,曾先后被吐谷浑、柔然攻袭,国势渐衰。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进占于阗。咸亨四年(673年),于阗王伏阇雄击走吐蕃,亲自入唐,唐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下辖6城10羁縻州,任命伏阇雄兼都督。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684)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⑧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并派军长期驻扎。

  唐玄宗天宝年间,尉迟胜入唐,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并授予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安禄山起兵叛乱,尉迟胜自率兵赴中原之难,乱平后,终老长安。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唐授尉迟曜兼四镇节度副使,并管理本国事。他率领当地民众与唐镇守军一起戍守于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目前还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公元848年,张义潮在沙州发动起义,吐蕃在河西、陇右、西域各地的统治遂告瓦解。于阗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了吐蕃的桎梏。9世纪末叶,于阗开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交往。

  公元938年,后晋朝廷册封李圣天(912-966年在位)为“大宝于阗国王”之后,“大宝于阗国”遂成为10世纪中叶于阗国正式的国号。于阗国的疆域,东北延伸到今若羌附近,隔车尔臣河与仲云部相望;南部抵昆仑山,与吐蕃接壤;西北近喀什。
  公元960年,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40年的宗教战争。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虽然在穆斯林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
  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玉素甫卡迪尔汗时期,喀喇汗王朝最终完成了对于阗的征服。关于于阗国灭亡的确切时间,史无明载,应在993和1009年之间。因为在和田文书中有公元993年“甘州可汗与于阗王书”,说明当时于阗还没有灭国;据《宋史于阗传》记载,1009年,于阗黑韩王派遣回鹘人罗厮温等前往中原朝贡,说明此时于阗已经亡国。

  于阗在黑汗王朝的统治下,语言和人种逐渐回鹘化,并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后经蒙古察合台后王、叶尔羌汗国及和卓回王的统治,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入清版图,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民国改县。今人口约四十万,汉人不少,市区建设日趋现代化,但缺乏民族色彩。
  3、信仰
  (1)小乘佛教
  此地自古即盛行佛教,初传迦湿弥罗(位于印度西北部,即古代的罽宾)的小乘佛教。如《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朱士行传〉所述,三国时代魏甘露五年(260),朱士行在此国得《放光般若经》梵本,当时该国僧侣仍奉小乘佛经为正典。
  (2)大乘佛教

  至公元五世纪,此地始传大乘佛教,并在五至八世纪期间,成为佛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地,对于佛教的东传影响颇大。如《法显传》记载,法显于晋隆安五年(401)初到于阗,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僧众数万人,多学大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亦述及此国人性温恭,知礼仪,崇尚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习学大乘法教。
  东晋时代,庐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于此得旧译《华严》的梵本。北凉昙无谶于此得《大般涅槃经》,沮渠京声依此国沙门佛陀斯那受《禅法要解》、《禅秘要治病经》。萧齐法献于此处得《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梁太清二年(548),此地沙门求那跋陀赍来《胜天王般若经》。武周天后永昌元年(689),于阗僧提云般若在魏国东寺翻译《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及华严、密教方面的经典。译出《华严经》八十卷的实叉难陀亦来自此地。德宗贞元时(785~804),此地沙门尸罗达摩译出《十地经》。

  十一世纪初(宋代),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征服于阗,于阗佛教随之衰颓。又加上天灾人祸的影响,昔日庄严盛大的寺院佛塔等,皆埋入沙土之中。
  4、文物

  近世因中亚的探险风气渐盛,此地的佛教遗迹及许多珍贵资料也陆续被发掘出土。斯坦因与伯希和曾在敦煌千佛洞发现数部由和阗语写成的佛教经典及文书,其中,佛教经典有《大乘无量寿经》(又名《无量寿宗要经》)、《金刚般若经》、《金光明经》、《一百五十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处也曾发现用印度俗语写成的古写本,其文字包括月氏时代的梵书、古代的佉卢虱吒文字。此外,于其东北的沙漠中,发现许多寺院堂塔遗址,以及古代的壁画、塑像、铸像、钱货、什器、日常用具等,对研究古代于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