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股市大鳄的成败史》
第27节

作者: 碧云寺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种消息说,当时,魏东代表中经开出战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裁管金生和辽国发的高原和高岭兄弟,魏东的妻子那时也在中经开任财务。一场恶战,多方最后获利72亿元,魏家的跟风盘也获利丰厚。
  还有一种说法是,魏东当时在中经开的地位并不高,以魏东当时的地位,如果他有内幕消息,那“中经开”里至少有五六十人都能获得这样的内部消息。可是其他人在一战中并没有突出的获益,低调的魏东却发了大财。这主要得益于他自己对市场的嗅觉,在拥有同样资源的几十个人里边,他能够脱颖而出,说明了他自身的本领。魏东个人从此役获利8000万元左右,从此开始下海经商。
  唐万新损失惨重
  从1994年起,唐万新便纠集以前的朋友同学,即所谓的“德隆老战士”,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大举进入二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此时的唐万新与这些中国股市早期教父相比,只是一个跟庄的大户而已。
  在327事件中,唐万新也和管金生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也做空。
  结果,蒙受了1亿元巨亏。

  好在还有一级半市场支撑德隆半壁江山。在国债期货中,遭遇了重创的唐万新并未放弃二级市场,他仍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操纵手法。
  故事里的事
  围绕着327事件,还有几个传说,姑妄言之。
  传说:中经开主管国债期货的副总裁戴学民,1995年年底在北京遇到不名身份的人刺杀,伤及肝部,戴学民既未报案,也未住院,到医院草草包扎后,当天即乘航班离开北京。此人在1997年前还和部分熟人电话联络过,1997年后下落不明……
  传说:在上海蓝桥监狱,有两个狱警大谈股票,一个说,我技术如何如何了得,消息面有啥用啊?这时便听见一个老犯人哼了一声道:技术有个屁用。狱警都笑他,侬一个老头也懂股票哦?这个老头就是管金生。
  技术有用吗?呵呵。
  传说:管金生入狱后,从99年底至2002年,通过其个人威望,调动了总计25亿的资金,全力围堵中经开,终于让中经开在银广厦炒作上一败涂地。

  传说只是传说。
  争议与反思
  针对327事件,各界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反思。
  有人士表示,当时多空双方实际都存在大量的违规交易,万国、辽国发违规,中经开也同样违规。在2月23日多空短兵相接时, 多方大主力中经开先以80万口在前日的收盘价的基础上提高到148.50元,接着又以120万口攻到149.10元,再以100万口改写150元的记录。盘中还出现过200万口的空方巨量封单(也就是辽国发倒戈前的拼死一击,为上交所察觉),但瞬间便被多方收入囊中,这说明违规操作的不仅是空方,多方也存在类似问题,都超出了额度上限。但空方万国证券在最后8分钟的疯狂违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多方的违规事实。只处理空方,而不处理多方的违规行为,有失公平。

  还有人质疑,根据有关部门调查,中经开是2月9日进场直到2月23日“327”事件时一直做多。对2月9日入场做多的中经开,据说调查组同样进行了“为何做多”的质询,但每个明眼人从背景中皆看得出问题:当时中经开的董事长刚从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中经开选择2月9日入场做多,是因为当时贴息的方案已制订完毕。
  阚治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表示:
  之所以发生“327国债期货事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期货交易的认识不足,以及制度设计的不完善,而不是因为这个交易工具不好,其实国债期货在国际市场已经运行很多年了,实际也证明这是市场需要的交易工具。
  现在回过头看,这些漏洞已经很明显,具体包括:第一,没有严格控制保证金比例问题,而大肆进行透支交易,即使有制度,计算也没有进行相应的限制设计;第二,没有根据每家公司的能力,净资本的多少来规定持仓限制,而是允许其盲目借钱来做,这样风险就很大;还有就是,杠杆比例的设定以及涨跌停板的设计,那时候杠杆比例先是40倍,后来降低了些,但这两点都是度的问题。
  对于一个新的交易工具的推出,相关监管部门确实一定要反复论证制度的合理性、完整性,另外这些东西国际上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那么我们更应把人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风险事件和问题好好进行总结,如果这么做的话,就不至于对一个刚开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风险事件立即关闭。
  总的来讲,就是宜疏,不宜堵。当时,监管层对于国债期货的处理两个选择:一个是完善交易,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在实践中完善;第二,就是关。但这个“关”是指,可以停止一段时间,完善制度后再开出来,而不是到现在停了十几年。
  阚治东认为,当初确实需要国债期货这个工具,而且现在来看,参与者肯定也是有赢必有输,所以万国证券当时亏损完全正常,而且后来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合并之后万国证券还是生存得挺好,并没有造成其他太大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股东损失一点。
  至于后来,国债期货交易被勒令停止交易,对于这种简单地进行关闭的处理方式,到底妥当与否,当然值得讨论。但不管怎么样,对于中国的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期货市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后遗症,甚至导致今天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金融期货品种开出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层宣布当年最后8分钟的交易无效,市场对此应该非常不满意,因为如果这种做法成为常态,那以后的交易都会变得不确定,没把握。
  近两年,关于指数期货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此时节,好好反思一下当年国债期货的历程,该是能有所借鉴的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