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第57节

作者: 老娘路人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5-12 17:19:01
  不是冤家不聚头(6)
  再说了,就算他耆英讲的都是事实,咸丰也不能认可。为毛呢?因为不管到哪里,权力的游戏规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为尊者讳,在上位者面子大于一切。耆英这么做,无异于告诉别人说道光是鸦片战争里妥协求和的总后台,这一旦传出去还得了。现在明白为什么说耆英错得离谱了吧,因为像这样的事,放在哪个皇帝手里,都和自寻死路没有区别。
  不过必须客观的说,耆英敢出这么一个损招,其实还是有自己的盘算的。第一是他认为自己在先皇手里一直都得到重用,是对外交涉的专业人士,对国家是有功劳的(关于这方面,有很多档案为证,耆英在道光时代确实多次被道光皇帝点名表扬,也得到了很多赏赐,于是他心里不免有一种居功自傲的错觉),新皇帝虽然不喜欢自己,但他毕竟刚刚做上皇帝的位置,对很多事情都不熟悉。第二是外界对他有批评,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背叛国家,一直都忠心耿耿,应该让新皇帝知道。第三,也是很隐晦的一点,那就是耆英自己有点倚老卖老,认为咸丰不过是个毛头小子,能把自己怎么样。

  话说这老小子虽然爱作死,但有一点他掐对了,那就是咸丰毕竟年轻了,或者说性格里懦弱的成分起了作用,最终居然没把他直接干掉,而是叫各地官员去核查丁光明以及相关人等的供词,比如说哪个罗累思是否确有其人云云。结果底下的人也弄不清楚咸丰的心思,查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有说确实有这个人,有说没有,有说有勾结的成分。咸丰一开始还能耐着性子追查后面的消息,后来才想通自己查这事儿根本就是浪费时间,要树立自己的权威,直接下令办人就行了,至于理由,有的是。

  于是在道光三十年年底,准确时间是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经过准备,咸丰向朝野颁发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即《朱笔罪穆彰阿、耆英谕》。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朱笔,就是皇帝亲笔写出来的意思,因为清朝皇帝写批示或者公文都是用毛笔蘸朱砂,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份诏书是咸丰皇帝亲自写的。根据记载来看,他的文采是相当厉害的,首先他只用一句话就说明了国家形势的不利:“方今天下因循废堕,可谓极矣!”—现在国家延续老路子导致百事颓废败坏,可以说已经到了最糟糕的情况了。

  日期:2018-05-13 17:20:20
  不是冤家不聚头(7)
  然后先指责穆彰阿,说他贵为重臣,却不为国家着想,和大家同心同德,一味只是讨好先皇,曲意逢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惜排除异己,妒贤嫉能,最终耽误国家,实在是特别的可恨,继而笔锋一转,骂耆英无耻没有良心,和穆彰阿是一路货色,并且就他从前在广东办理外交的情况作出点评,说他压制百姓的愤怒,奉承外国佬,一点都不顾忌国家的利益,—我靠,这和直接说耆英是汉奸没分别哦,咸丰不愧是最后一个深谙汉文化的皇帝,读书人那点尖酸刻薄,骂人不带脏字这大哥真是学到十足十。

  骂完了人就该处分了,根据记载,咸丰两个都没有杀,都是革职,可是到底还是给了耆英一个员外郎候补的待遇,让他靠边站,反而是穆彰阿,直接就是永不叙用,按照大清帝国的制度这就等于说,你滚回去啃自己吧,这不需要你了。糖糖三朝元老,一下子就撸了个精光,这可比杀了他狠多了。
  为什么会如此,这里头涉及的,是政治斗争的智慧。因为穆彰阿这个人可以说是清代历史上最滑头的权臣,你真要追究他的问题,比如说贪腐,他不贪腐,至少表面上不贪,他不干正事儿,那也不对,要知道他可是严格依照国家的考核制度一步一步走到首席军机的位置,没点真功夫,上不去。说他祸害忠良,妒贤嫉能,老实说,咸丰虽然骂出来了,但是这话其实不够公平,因为历史上真实的穆彰阿其实提拔过很多优秀的人才,你比如说前面提到过的骆秉章,在皇帝提携他之前提携他进户部的,就是穆彰阿,此外还有曾国藩。

  他真正的问题在哪儿呢?就是咸丰说的,一味猜测皇帝的心意,根据他的高兴与否来办事,不顾及国家的真实情况。这种耍心机的人诚实的说哪个朝代都有,但穆彰阿这种占着茅坑只知道讨好老板,不顾现实情况又资历深厚的人相信是哪个新上司都会想办法扫出去的,因为指挥又指挥不动,放在那里又有碍观赞嘛。于是乎不出意外,咸丰上台第一件大事,就是拿他开刀,附带上同样讨人厌的耆英,结果当然是朝野震动,然后大家都觉得新皇帝事儿办的不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