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往事————五行通臂拳创始人张策的传奇一生》
第1节

作者: 廊坊张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30 09:53:32
  我出生在1987年,记事起,物质生活就已经开始丰富,童年时可以玩的也是多姿多彩,尤其是电子游戏的兴起,成为小伙伴们十六岁以前最重要的回忆。然而我和那个年代的孩子还是有些不同,我上小学初中那会儿,因为家住在新华书店旁边,每周末休息,就去书店免费看书,足足坚持了十年。
  我最早的开蒙读物就是少儿版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稍大一点又开始看《隋唐演义》。这深深影响了我以后的文风和三观。所以我写的第一本小说,读者都说像武侠小说,其实,我对武侠的兴趣真的不大,我真正的最爱是历史书。等到高中以后,开始阅读真正的武侠小说,我记得第一本是《射雕英雄传》,最嗤之以鼻的一点就是,武侠世界里的人物都没有正经收入来源,但出手花钱却是十分阔绰,所以我就特别想知道那些大侠是怎么生活的。

  2013年的时候,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优秀的武术老师,他给我讲述了这一派创始人的精彩一生,开启了我对江湖武林世界新的认识。激发了灵感,决定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的江湖武林以及社会人情。

  如前人所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真实历史。张策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和他身边的朋友,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但我所要讲述的故事,却基本都是虚构。
  日期:2018-06-30 09:54:17
  1866年,是大清同治五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了好几个年头了,这一年,清政府还批准奏请,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成立了天津机器局。但这些现代化的曙光却和近在咫尺的香河县马神庙村一点关系也没有。
  村民张锦魁在这一年里终于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而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四十,结婚二十多年,看过了附近十里八乡的所有郎中,拜过了所有的神庙,原以为此生不会再有后人,没想到心诚则灵,老天爷还是眷顾老实人,不能让自己绝了香火。
  日期:2018-06-30 09:55:01

  孩子是终于有了,但紧接着新添的这张嘴却是比泰山压顶还要沉重,老婆刘氏连娘家当年陪嫁的首饰也卖了,日子还是紧紧巴巴。当年京东、京南一带的田地多半是京城八旗贵胄们的旗地,俗称铁杆庄稼。张锦魁就是哈贝子爷家的世代包衣佃农,贝子爷去世,大儿子哈斌袭爵,按规矩降一级,成为奉恩镇国公。哈公爷和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吃喝玩乐,凡是沾玩的,就没有不精通的,文玩、字画、鸽子、金鱼、骡车、京剧就没有他不会的。他生性洒脱,从来不为和玩无关的事发愁,每次见到张锦魁这样的穷人为生计奔波,就嘲笑人家看不开,惹得那些到他家骗吃骗喝的喇嘛、和尚天天夸他有慧根。

  日期:2018-06-30 09:56:16
  张锦魁不能像哈斌那样活着,他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子摔八瓣。那年月的规矩是一亩地里一成的皇粮国税、两成奉养地方官吏的杂捐、三成的地主租子,剩下的四成才是佃农自己的。余下的不多,只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不至于饿死。
  日期:2018-06-30 09:56:43
  儿子周岁的时候,恰好赶上哈斌来田庄附近打猎,听说家里的包衣佃户老来得子,也包了一两银子的份子,张锦魁高兴的合不拢嘴,忙把孩子抱出来,让哈斌帮忙取个官名。哈斌肚子里的墨水不多,搜肠刮肚想了半天,才吭哧瘪肚的说:“大名就叫张策吧,表字秀林。”见众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又赶紧解释道:“取自‘木秀于林’,就是出类拔萃的意思。”众人还是不知道这两个文词是什么意思,但知道从哈斌嘴里出来的词,肯定是好词。直到过了好几年,有个游方道士路过,听说这个名字,才告诉张锦魁:“木秀于林,后面还一句风必摧之,这孩子日后恐怕要多灾多难。”张锦魁听后好不尴尬,给孩子改名也不是,不改名也不是,后来想通了,出身贫寒,又身逢乱世,谁的日子不是多灾多难。

  日期:2018-06-30 09:57:14
  别人的日子过得多灾多难,尚且可以归咎世道不好,但哈斌后来把日子也过的多灾多难,那就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了。哈斌袭爵后,花钱捐了个官,被朝廷派到黑龙江将军幕府做参将,平日里无所事事,冰天雪地里又没什么好玩的,于是就开始飞鹰走狗,四处游猎。打猎的时候遇到当地的鄂伦春部落,一来二去,交上了朋友,哈斌天资聪慧过人,竟然学会了鄂伦春语。后来因为不务正业,被上司参了一本,又调回北京,按理说应该消停几天,可他就是按捺不住寂寞。恰好朝廷成立总理衙门,下设同文馆,培养洋务外语人才,向天下招聘教授俄语的老师,哈斌不假思索,竟然揭了皇榜,真的去同文馆去给学生们教俄语去了!他老人家一句正经俄语都不会,就靠在黑龙江学的那些鄂伦春语蒙事,反正也没人真正懂,他说什么就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俄国公使进京,总理衙门派他去充当翻译,除了一句“哈拉少(你好)”,剩下的俄国公使愣是一句也没听明白。

  日期:2018-06-30 09:57:38
  这下漏了馅,乐子大了去了,尽管哈斌一再说他教的是俄国方言,公使说的是俄国官话,他这也不算骗人,但朝廷还是一怒之下又给他降了一级,从奉恩镇国公,降为奉恩辅国公,并革去所有差事,逐出京城。
  把京城的宅子租了出去,哈斌一家只好来到香河的田庄落脚,相比京城的花花世界,香河的田庄还不如黑龙江的大雪山有意思呢,大山上好歹还能打猎,这田庄里什么也不能干呀。哈斌百无聊赖,最爱干的事就是坐在庄子门口,拉住来来往往的佃农,给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讲京城的灯红酒绿,也不管耽误不耽误人家干农活。一开始,佃农们还挺爱听哈斌讲讲京城的故事,可后来发现哈斌总是有意无意的用京城的繁华来嘲讽他们土气,就多少有点不乐意了,只是碍于哈斌的权势,不得不听着忍着。日子久了,大家远远看见他,都绕道躲着走了,哈斌也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就是管不住这张嘴想要调侃揶揄这些土佃农们。

  日期:2018-06-30 09:59:34

  转眼间到了同治十三年,这年还没出正月,京城里就传来噩耗,皇帝驾崩了!按照规矩,天下禁嫁娶娱乐一年,这样一来,哈斌的日子就更加百无聊赖了。
  而张策也到了七八岁年纪,三年前,村里长老出面,全族出资,从京南霸县聘了一位先生,腾出祠堂的两间房当私塾,束脩也不贵,按照当年孔夫子的规矩,一个孩子一年三十条大腊肉的价钱,折银子不到二两,还不够哈斌在京城随一次大份子的。可就是这么点钱,也足以要了张锦魁的命,别的孩子五六岁就去私塾开蒙,张策将近八岁,还是大字不识一个,孩子懂事,嘴上不说什么,老老实实帮家里干活喂鸡种菜,只是有孩子捧着笔墨盒子路过家门口,他就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人家,看不见为止。张锦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