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楼无穷奥妙: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选载)》
第48节

作者: 刘心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清朝选秀女范围很广泛,选出来的女性,用途也很广泛,分配到的处所也很多。最漂亮的或者是背景最好的,或者是有的给挑选的人员行了贿的,可能就能够分配到皇帝宫中,离皇帝比较近的地方;有的就可能只是留在宫里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宫女;还有的可能就并不留在皇帝身边,而是分配到皇帝的儿子那里,有太子的时候——比如康熙朝两立太子——就会分到太子身边,这都是可能的。有趣的是,曹雪芹行文的时候,有几处措辞特别扎眼,他说那些仕宦名家之女亲名达部后,备选什么呢?他没有完全按照清朝有关的选秀女的那些条文来写,这个地方他有他主观的意识渗入进去,他说,选为什么呢?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郡主”什么意思?郡主就不是皇帝的女儿了,就矮一级,指皇帝的儿子封为王爷后生的女儿,那种女性不叫公主,叫郡主了。曹雪芹就特意这样来写,点明有的女孩子选进去,并不一定成为皇帝的妃嫔,可能最后就只是公主、郡主入学的陪读,有的可能只成为伺候郡主的高级丫头。更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在行文措辞里面,还特别说,“可以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才人是过去宫中女官的一种称谓。但是赞善这个词是很特殊的。你查查古书就知道,赞善在清朝,在古代,是专门指太子府里面的一种官职,就是说这种官职只在太子府,或者是皇帝的儿子,没封太子的皇子,在他们的府里面,有一种专门的角色叫赞善。我认为,曹雪芹在使用这些词语上,他不是随意的,他是有他的写作动机的,就是他在很小的地方点出来,小说里面这些人物,不仅将和皇帝,和皇帝居住的皇宫发生关系,而且还将和公主、郡主、太子、皇子,和这些人以及这些人所居住的空间,发生某种特有的关系。你看,曹雪芹他在很小的地方,都埋下了伏笔。

  在清朝的时候,一个女子被选进皇宫里面去,得到封号的机遇还是很多的。最低档的,你可以被叫做“答应”——你不要觉得这个词很俗、很土,在当时这是一个正式的封号,说这个女子是一个“答应”,不得了!“答应”啊,说明她已经进了皇宫,而且有机会接近皇帝,可以随叫随到了。有的家族在那个时候,自己女儿在宫里边成了“答应”,全家会高兴得不得了。当然,“答应”是否会被皇帝叫过去,全凭运气,那几率确实也不高,可能一辈子也没被叫过去,想“答应”没人叫,是吧?但是如果一叫,你“答应”了,来了以后,觉得你不错,那就可能再升一级,叫做“常在”。这俩字你仔细想一想,更不错了,就是常在皇帝身边了,可能还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距离就比较近了。“常在”之上,比较得宠的,封号叫做贵人,贵人之上就是嫔,嫔之上是妃,妃之上是贵妃,贵妃之上是皇贵妃,皇贵妃之上就是皇后了。所以皇帝他六宫粉黛,人数之多,等级之复杂,现在听起来,不少人会感到吃惊,觉得怎么会是这样?人们为什么这样生活?构建这么一种制度?那么曹雪芹写的时候,他就特别强调,薛宝钗有可能是充为赞善之职。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再往下一环一环去探讨。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2)

  现在需要讨论的首先是,现实生活当中,曹家的女儿有没有可能在选秀女的制度下去报部备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家虽然从血统上说是汉族,但是他们不是一般的汉人,早在满族还在关外和明朝军队进行战斗的时候,他们的祖先就被俘虏了,并被编入到满族的八旗里面作为奴仆,叫做包衣,跟着清军战斗,一直辅助满族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实现了在全中国的统治。曹家祖上被满族俘虏后,收编为正白旗的包衣。满族有八旗,后来这八旗又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哪三旗呢?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归皇帝亲自统领,地位比另外五旗高,上三旗里的包衣,也就随主子神气了许多。曹家这个包衣虽然它是奴隶的身份,但是他们所属的旗是上三旗之一——正白旗。曹家的祖上和当时皇族的成员关系还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是一个王朝的初创期,奴才的身份虽然低,但是如果在战斗当中冲在前面,主子还是很欣赏的,他们因此有同甘共苦的一面。到顺治一朝,满族彻底地掌握了中国政权,在北京定都,顺治就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统一的中国的皇帝。这个情况下,正白旗的包衣,就都得到了一定的好处,曹家就是一个例子。从曹家的祖上开始,皇帝就让他们出任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后来曹寅的父亲就做了江宁织造,再后来曹寅自己也当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曹也当江宁织造,曹死了以后,过继给曹寅做儿子的曹还当江宁织造。所以曹家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们和满族的上层有过共同战斗的情谊,皇帝和皇族的一些成员,对他们都很善待,他们不属于后来的汉军系统,因此有人把曹家说成是汉军旗里的人,是不对的。曹家既然属于正白旗系统,虽然他们是包衣身份,但是他们家的女儿,是有资格参加选秀女的。所以在《红楼梦》里面,曹雪芹把生活的真实写入小说中,根据他的设计,像贾家的元、迎、探、惜四姐妹,都是有可能选进宫的;而元春呢,故事一开始就告诉你,已经选进去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告诉你她已经进宫了。那么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在现实生活当中,其生活原型,应该和曹家类似。到了小说里,像薛宝钗这样的女子,都是有可能通过参与选秀女而进宫的。显然,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家应该是有一个女子被选进宫了,这个女子的辈分,应该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她可能是曹寅亲儿子曹的一个女儿,也可能是曹寅的过继儿子曹的一个女儿,也可能是曹家跟曹一辈的兄弟当中,某人的一个女儿。总之,这个女子进宫以后成为整个曹氏家族的一个骄傲。从辈分上来说,她就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

  这样的推测是不是缺乏证据支撑呢?不是的,因为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对相关信息多次有所逗漏。注意我说的是“逗漏”而不是“透露”,逗就是一个“豌豆”的“豆”加一个走之,漏就是“漏出来”的“漏”,什么叫逗漏?它和透露还不太一样,透露是比较有意识地直接把一个信息传输给你;逗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有的地方稍微点一下,刺激你一下,稍微漏出一点,然后让你去思索。“逗漏”两个字希望你注意,我下面还会使用这个词,告诉你根据我阅读《红楼梦》的体会,曹雪芹在文本里逗漏出来了一些什么信息。

  比如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贾宝玉过生日,众女儿在怡红院会聚,大家喝酒,唱曲,当中还做一种游戏,抽签,签上有花名,有一句诗,暗示每一个抽签者的命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大家记得吧,探春就抽到了一根签,这个签上面有一句诗“日边红杏倚云栽”,签词上就说,抽中这个签的人必得贵婿。这个时候众人就有一句议论,说:“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咱们就小说论小说,有的读者会觉得,这点写错了呀!根据书里描写,贾家有皇妃,没有王妃,是不是?小说里面设定的贾元春的身份是什么呢?在第十六回里面“才选凤藻宫”了,她是皇妃,对不对?她不是王妃,王妃你就说低了呀,凡事应该都是从低往高说,哪有从高往低说的呀?这是怎么写的呀?是不是啊?曹雪芹之所以写出这样一句话,而且在各种版本里面,这句话都一样,就是“我们家已有了王妃”,这就逗漏出一个消息,就是贾元春这个角色,她的原型最初并不是皇妃,就是一个王妃。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第十六 讲贾元春原型之谜(3)

  当然,前面提到,曹雪芹一个姑妈,后来成为了平郡王妃,不过那不是通过选秀女攀附上的,那时候曹寅活着,康熙对曹寅好得不得了,曹寅的那个女儿嫁为平郡王正室,是康熙指婚,她的辈分,比元春原型高。“我们家已有了王妃”,曹家人说这个话首先会是指这个平郡王妃,但把曹家的事情写成小说,生活中的平郡王妃并没有转化为一个里面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在书里写的诸多女性,生活原型都取自跟他自己一辈的,元春跟平郡王妃对不上号,其原型应该是另一个跟曹雪芹平辈,但年龄大许多的姐姐。“我们家已有了王妃”,在生活里也会是说她,在小说里,就是指贾元春。

  前面我特别跟你强调,第四回曹雪芹关于宫中选秀女的交代,他所说的选秀女的游戏规则,是这些女性都选到皇帝身边吗?不是的,他说可能充为赞善之职。赞善这个职称,在皇帝的那个皇宫里边是不存在的,只在王府一级、太子府一级才存在,因此这个地方就逗漏出来,贾元春这个人物的原型,最早她并不是皇帝身边的一个皇妃,而只是一个王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