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信步话春秋》
第3节

作者: 钱越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周人的这次迁移,《史记》、《孟子》、《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一个大同小异的传奇故事:
  公亶父在位时,进一步发扬后稷、公刘的事业,为人品德高尚,周人都很拥戴他。但财帛动人心,生活在周族周边的蛮夷眼红周族的优渥生活,不断的袭扰豳地。公亶父是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打打杀杀这一套,于是主动将自己的财物分给他们,以求避免战祸。可这帮蛮夷却蹬鼻子上脸,臭不要脸的想将周人的命根子——土地与民人占为己有。对此豳地之人很愤怒,众志成城的表示要跟这帮蛮夷干到底。

  得到万众一心的拥戴,按理该开打了吧?
  结果公亶父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他说:“大伙立我为君,为得就是想要我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如今狄人因这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百姓而前来攻打我族。让大伙为我而拿起武器去送命,我实在于心不忍。为避免战祸再起,还是我独自离开的好。至于你们,做谁的臣子不是做呢!”安抚完众人后,公亶父便率领族人悄然离开豳地,一路跋山涉水,迁徙到了岐山脚下。
  豳地之民见古公居然为保障他们的安全而舍弃君位,被感动的不要不要的,纷纷扶老携幼的一路尾随他来到岐山。甚至连其他地方的不少百姓,听说公亶父的仁义后,也纷纷前来投奔。

  但是过犹不及,把公亶父塑造的如此仁义,显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而诞生于《诗经大雅緜》则隐晦的点出公亶父是受戎狄威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举族迁徙到周原。至于各书所载的古公迁岐故事,估计是后世周人为美化自己的先祖而创作的。
  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新领地上有险峻的岐山做屏障,下有水土丰沃的周原做保障,是一块为周人量身定做的风水宝地,周人有此走向兴盛。公亶父也因此成为被周王室追封的第一代王——周太王。
  日期:2018-06-20 14:09:22
  一、西周往事 3

  古公亶父之后的季历又被称为公季、王季。
  《史记周本纪》用“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这短短十五字叙述了季历的一生,也将他塑造成为一介谦谦君子。
  可《竹书纪年》所载的季历却是另外一副面目。
  《竹书纪年》称商王武乙三十五年,季历出兵讨伐“西落鬼戎”,一口气俘虏了20个西落鬼戎的部族首领。
  商王文丁——《史记》、《竹书》作“太丁”,但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显示应当作“文丁”或“文武丁”——二年,周人再次出兵讨伐“燕京之戎”。不过这次周人没落得任何好处,反而被打得一败涂地。
  战败之后的季历知耻而后勇,一心整军备武。文丁四年,做足准备的周人再次出兵进攻“余无之戎”,再次获胜。“余无之戎”应该是商人的劲敌,季历凭此战功被任命为商朝牧师——此牧师非彼牧师,是商王朝对地方军事首领的一种封号。
  获得商王封赏的季历再接再厉,于文丁七年、十一年,分别征伐并战胜了“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按《竹书纪年》所述,季历妥妥地是个暴力扩张狂,最终也因此而被文丁所忌惮。
  文丁十一年,周人征伐“翳徒之戎”时,还俘获了对方的三个大夫。季历押着三人兴冲冲的前往商都献捷,结果却就此一去不复返。不是他不想回,而是被文丁囚死于狱中,有家不能回。

  相对于《史记》中那个“以德服人”的季历,笔者更愿意相信《竹书纪年》中的那个“以力服人”的季历。因为这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季历之后,周族的领导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文王昌。当然文王这个谥号也是追封的,他继位时,周国还是商王朝下面的一个方国。
  《国语周语上》周内史过论神时提到“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
  《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本伪书,《竹书》自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后,由于其火爆的内容,不容于主流,在传承600余年后,与北宋年间彻底消亡,今本《竹书》是明代突然出现的伪书,虽如此但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记载文王继位时,有凤凰集聚在岐山之上鸣叫。凤凰与龙、麒麟、龟一起被古人称为四大瑞兽,所以凤凰呈祥是种兆瑞,象征周人将兴。
  这便是象征着周族将要崛起的“凤鸣岐山”传说。
  就在季历死的这年,商王文丁自己的阳寿也到了头。由君臣变对手的这对商周君主就这么前脚赶后脚地先后走了。文丁成帝后,继位的商王是他的儿子帝乙。
  日期:2018-06-20 15:07:50
  一、西周往事 4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亲被人拘禁而死,身为人子自是不会善罢甘休。《竹书纪年》记载,商王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竹书》没有叙述这次战争的结果,但从此后周文王鞍前马后的以臣侍商几十年这一结果来看,此次周人伐商显然是被商人教做人了,毕竟实力对比在那摆着。
  这边厢周文王经过这次自不量力之举后,明白商周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选手,于是开始韬光养晦。那边厢帝乙面临着来自其他方向更严重的挑战,不愿在地处偏僻的周人身上徒耗实力,遂“大度”放过了对方。于是商周双方再次恢复和平共处的局面。
  《史记周本纪》对这期间的描述为“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 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概括的说就是周文王重视发展周人的看家本领农耕,秉承古公、公季两代先君的德行,在国内任用贤良、广施仁政。以至于不管是远在孤竹的伯夷、叔齐,还是在商王廷任职的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纷纷前来投奔。
  除却内政,周文王在外交上也颇有建树。周文王在位的早年有件对周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大事——与莘国联姻。莘国即是有莘氏,是夏王室的一个支系。夏末时,成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夫人。其后作为陪嫁品的有莘氏庖正伊尹辅佐成汤夺得天下,因此有莘氏在商朝也也是地位显赫。
  这位莘国夫人被周人尊称为太姒。《诗经大雅大明》对周文王娶太姒的过程有详细描写。
  当下常有人认为汉族没有自己的史诗,甚至号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前三者都有自己民族的史诗,连古希腊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唯独中国没有,似乎无意中又矮人一等。以至于当上世纪末《黑暗传》在湖北神农架被发现后,让人为之一振,因为中国终于补上了这一短板。
  但这完全还是灯下黑。事实上汉族早就有自己的史诗,且不同于其他史诗,汉族的史诗可以说是活着的史诗,在当下依旧被普罗大众所传唱、所引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常能得闻其中的一二名言。这便是《诗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