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40节

作者: 青原樵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新来的营销经理贺菲,一次在部门内部会议上安排工作,要求报价要经过营销经理审阅,秦立章不同意贺菲的安排,和贺菲吵起来,而且,自己的任何事务不让贺菲插手,老板和马副总也站在秦立章这一边,李卫建议贺菲先不插手报价,将其他事务规范好,最后再来接手这一块。
  李卫从上家公司和这家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发现,当一个改革者进入一家公司后,大家的眼光通常都会盯着他,所有的改革希望都寄托在新来的员工身上,一旦新来者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老员工就会拿新员工的错和自己来比较,以证明自己更厉害,这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改革好了,大家都有功劳,没改革好,都是新员工的错,自己没责任,但一旦要改到自己头上,那绝对通不过。而新来的员工,也会指责老员工不懂规范的管理,以证明自己更强,看来,两者都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加以引导。


日期:2007-10-11 13:16:07

  二、新员工VS新员工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有新老员工之间的磨合,也有新员工之间的磨合,磨合需要相互吸收学习,相互成长,新老员工相互盯着对方,这种压力逼着大家成长,老员工以前从没压力,现在引入一帮学历高、经验丰富、更懂规范化运作的人进来,压力感增强了,新员工也知道自己要做出成绩,否则可能被老员工指责或被淘汰,这种适当的互相促进的压力在可控的范围内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能激励双方尽快成长。

  不光是新老员工有矛盾,新员工之间在改革过程中同样有矛盾。
  生产部邹经理四十岁,从事铸造行业也十多年,在珠三角一大型铸造企业武辉也工作过,见识也比较广,算是资历资深之人士,他能力较强,责任心也可以,缺点就是过份强硬,而且像个女人一样爱唠叨,还有就是特别爱炫耀自己。
  邹经理5月份进来,还是比较负责任的,但工作几个月,看到产值不断往上走,尾巴就开始翘起来了,开始一天到晚教训别人,有两次因为兼任品质经理,在检供应商货时有点刁难供应商,要供应商车必须停在厂里,由IQC在车上检,供应商投诉给刘经理,刘经理为此和邹经理发生争执,加上因为计划和生产上的一些小矛盾,邹经理7月下旬开始,经常在刘经理背后当着众多人的面辱骂刘经理。

  几次有人写信到总经理信箱,说邹经理当着众多员工辱骂刘经理,两人如果发生争执,刘经理一走,邹经理就指着刘经理的背影骂:这个变态的老女人,狗屁都不懂等诸如此类的话。
  李卫一开始不太相信,后来有一次邹经理和李卫聊天时,邹经理无意中说出类似的话,李卫才相信邹经理真的太过份了。李卫以前曾经和邹经理谈过一次话,提醒过邹经理,但可能邹经理没太在意,现在发展到越来越严重,在开会时对刘经理进行攻击。而且,7月下旬开始,两个部门下面的人员互相攻击扯皮的现象非常严重,李卫明白肯定是上司在公开场合攻击的结果。

  新的上司进来一家公司后,通常下属会不服气,总会找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给上司,当上司一次两次三次能帮他解决时,他就会慢慢服上司。前三五次难题,是下属对刚来的上司的挑衅,但大部分上司都能解决之后,一旦下属服气了,之后下属给上司的难题就不是挑衅了,很可能就是真心的请教了,所以这时候上司如果花点耐心教下属方法,下属会越来越佩服,做事也会越来越主动。但邹经理显然不明白这一点,一开始这些挑衅,他知道是挑衅,但解决了几次之后,李卫都感觉到邹经理的部属比较服邹经理,如果邹经理多点耐心,这帮下属会非常服邹经理的,可是邹经理误会了这一点,之后部属的求教,他还认为是挑衅,于是不耐烦起来,开始劈头盖脸不分场合地批评或责骂下属,结果,前几个月建立的一点威信很快就荡然无存,部属全部开始疏远他,什么事都不向他汇报,把他架空了,导致在会议上他很多事情不了解。

  可能是这几个月有点顺着邹经理,必须给他严厉的警告,否则真不知道天高地厚。李卫这一次把邹经理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邹经理。李卫在每周的培训上,还特别举出历史上年羹尧的例子,希望大家以史为鉴,别居功自傲而目中无人。
  经过这次批评后,邹经理有了好转,但重新恢复威信的难度是刚开始的好几倍,毕竟大家心里开始有隔阂了,付出的代价更高,但总算是往好的方向上走,不久,两个部门攻击扯皮也更少了。
  对于部门间的冲突与矛盾,李卫会关注,部门之间有冲突和矛盾很正常,一潭死水才可怕,不到人身攻击时,李卫都不轻易出面去调解,李卫认为不需要事事都要通过上级去化解,他们自己有磨合的能力,不过,这个度难以把握,几个事件后李卫发现,一旦双方搞到人身攻击时,已经互相刺伤了双方,双方心里已经有阴影了,看来自己在何时该出面协调,在这个“度”的把握上还是欠火候。

  贺经理加入不久,与刘经理之间也发生一次冲突,两人在办公室大吵起来,自己的下属也围在里面,最后刘经理甩手把门“砰”的一关就走了,下属把李卫拉过去裁决,李卫一了解,原来因为贺经理要把出货的职能划到营销部,有两个装货员,还有两个送货员,送货员划给营销部,装货员仍然留在PMC部,装货员装好货后就由送货员押车送出去,这样也没什么问题。刘经理的意思是有时会同时发两车货,以前四个人都属于PMC部,大家都会相互帮忙则没什么问题,如果之后碰到装货忙的情况,希望两个送货员要帮忙装货,李卫认为这也没什么问题。

  贺经理列了十多个细节问题给李卫裁决,如在什么情况下出货员才去帮忙,谁在里面拉,谁在车上装等等。李卫一看,有些恼火,几个月前组织结构变革,李卫只编制了《部门工作职能表》,调整了几十项职能,各部门自己按职能表规定的自行沟通协调,两个月各部门就交接得妥当,一些重要的规定不清的才拿到总经理处裁决,没有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也拿到总经理那协调,这种细节部门经理完全可以协调好。李卫仔细看了这些细节,发现贺经理太斤斤计较了,别说小公司,即使是大公司也没规定得这么细,还需要团队合作,于是提醒她一句:适当地吃点亏是福!又批评刘经理谈事情注意态度,有不同意见不可以甩门就走。后来,这件事由她们各自的部属自己协调好了。这件事上,李卫发现贺经理精明过头、斤斤计较、小家子气,有种典型的小市民心态。

  李卫发现,贺经理做一件事情是可以做得比较好,但一天要向自己汇报多次,那种罗嗦简直让人受不了,李卫不喜欢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也向上级汇报,从来不向上级汇报和鸡毛蒜皮的事都向上级汇报,也属于两个极端。李卫一般也是在重要的人事和财务问题上才向老板汇报,新来的钱经理,则从不向李卫汇报任何工作。后来几次这种类似事件后,李卫和贺经理谈了一次话,李卫问贺经理:以前她的上司对她的评价是什么。贺经理回答:能干,但精明过头。李卫说:“没错了,太精明是一个极端,太糊涂也是一个极端,你很聪明,但过头了就成了精明,如果你能适当少点精明和计较,你会更有前途。”

  新进来一批员工,老员工、新员工、第一批进来的、第二批进来的,都有各种在不同企业的文化烙印。企业招人时可以要求应聘者要“认同企业文化”,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为企业文化是个无影无踪纯精神意识形态的东西,人又是有思想的,有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背景,反映到具体的一些事情里面,这种矛盾冲突就出现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