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17节

作者: 青原樵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开会非常能体现中庸之道,如果决策者过度高压搞一言堂,大家就一团和气捂盖子不吭声;如果过度自由,大家就胡吹乱扯偏离主题;如果没有原则和程序,大家就会一味指责拍桌子骂架,甚至极度情绪化导致人身攻击,人身攻击一多,心里就开始记仇了,国人最喜欢讲冠冕堂皇的大话,经常讲什么对事不对人,而最难做到的恰恰是这一点;所以会议的掌控特别能体现一个人的管理艺术,讨论的过程既要民主自由,又要控制与会者不能乱扯下去,既要让大家激辩又不能导致人身攻击。判断一个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从主持一个会议就可以辨别一半以上,会议开好了,管理就成功一半了。


日期:2007-8-14 12:40:26

  六、杀一儆百
  松懈下来的情绪突然被砰击,大家一下变得紧张起来并且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应,李卫明显感觉到一股抵触情绪。
  刘经理发现仓库很多数据不准确,要求仓库主管黄利安排人员一一核实,将数据弄准确,黄利是老板娘的老乡,平时还比较受老板娘重视,刘经理平时都耐心地和黄利沟通,黄利不公开对抗,但总是在敷衍刘经理,刘经理和他谈了两次话,依然如故。
  材料仓、半成品仓、成品仓是三个口袋,仓库管着物流和信息流,如果仓库的信息数据不准确,PMC无疑会变成一个瞎子,PMC如果成了瞎子,财务就会成又聋又瞎。很多公司MRP-II/ERP搞不好,第一就是库存信息弄不清楚。李卫看一个企业的管理,第一就是看仓库,第二就看宿舍食堂和厕所,如果仓库堆放整齐、井井有条、批次有序,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通常比较高。所以李卫很清楚仓库数据的重要性。

  刘经理指导黄利进行一些改善,黄利总说自己做得已经非常好了,已经很不错了,总之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软抵抗,刘经理经常想弄准确一些数据都很麻烦,要亲自去查。李卫本不想一来拿老板娘的老乡开刀,5月,老板突然从香港打来电话,发现4月份公司纸箱用了40000多元钱,而查了一下去年同期,才用10000多元钱,而4月份销售额300万,没有去年的4倍。

  李卫通知刘经理叫黄利及仓库员拿账本上来查一下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查了两天,黄利还是解释不清是怎么一回事,无法核实每批纸箱用在哪张订单上,收支混乱,李卫发现,这些领发料单据等,都没有编号,发生材料舞弊是非常容易的事,虽然不能肯定是下面人员发生材料舞弊,但出了一件事,账目上无法解释清楚,还说管理得非常好,这说不过去。

  李卫和老板商议了一下,决定辞退黄利。
  辞退黄利后,5月下旬,刘经理招聘了一个仓库主管,进来后,对仓库进行全面盘点,分清材料、半成品、成品、低值易耗品等,指导仓管员建立账目,重新设计收、发、退、补料表单,仓库数据这一块慢慢开始规范。
  马总监比李卫早来三天,改革实施后,李卫发现他根本无所事事,他进来一个多月,还找不着北,对生产一点都不熟,而刘经理一个星期就摸清楚了情况。在会议上谈一个重要的生产异常问题,PMC部的人往往比他还熟悉情况,而他则什么都不知,一不了解计划、二不了解现场、三没有和下面沟通,总是在开会时打电话问下面的人是怎么一回事,李卫建议他多到现场看看,他居然回答:“我在以前公司都不用下现场。”后来他在背后发牢骚:“我在原来公司做课长都不下现场,现在做了总监还要下现场?”提醒了几次,依然如故,李卫心想:靠,你一个总监不下现场,我总经理下的现场都比你多多了,哪个地方有部门扯皮,我就蹲在哪里逼着他们解决,搞不定那帮家伙就别想溜,就你做过大公司,老子以前的公司比你以前的还大,一天到晚拿400人的公司和4000人公司的作派比,这显然就是那种不适合做管理变革者的人。

  在会议上,他无意中露出了马脚:“我以前在公司做生产课长时,有PE和IE工程师搞掂技术问题,我们课长只是跟进一下,协调一下人手。”这证明了李卫当时的判断,他只有在一个制度流程系统比较完善的大公司混,他不懂如何将小企业转变成大中型企业,而且他大学学的知识已经折旧完毕,已经不太懂铸造,所以心虚。
  李卫时间观念非常强,都尽量控制会议时间,在会议上马总监是个扯皮高手,会议上有任何事,他都往下面推,反正有错的都不会是他。生产上出了问题,李卫在会议上询问他如何处理时,马总监通常的回答是:
  “这个问题,等以后新产品导入程序开始实施了就解决了。”
  “这个问题,等以后公司程序规范了就可以解决了。”
  这种话听多了,李卫心里都有点窝火:什么都等以后规范了,都像IBM这样规范了,那现在还要我们干什么?

  李卫听了这种回答虽然窝火,但一般不和他直接发生冲突,李卫要求大家:我们在考虑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到现在如何解决,即治标的方案,还有一个将来如何解决,即在系统上治本的方案。光解决现在的问题不治本,将来问题还会重复发生,光考虑将来系统的解决,现在怎么办?
  李卫举了一个例子给大家:如果一个人重病在床走路都有困难,我们不能总对他建议要多锻炼身体,这时候这种建议是空话,只能先救好他之后他能走路再建议他将来多锻炼身体。
  李卫在会议上听得马总监讲得最多的就是“相关部门”
  “这件事,需要相关部门解决。”
  “这件事,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

  “公司应该要奖罚分明。”
  “公司应该要有一套规范的考核制度。”
  这种话,李卫在电视里可听得太多了,相关部门就等于没有部门,公司应该要有XX制度,李卫认为所有好的管理方法公司都应该要有,精益生产公司要有,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公司也应该要有,关键是现在谁来做呢?从不规范到规范谁来建立和完善这个系统呢?这些话频率多了后李卫听起来就非常别扭,这是内地国营企业当中推诿拖延扯皮的典型词汇。李卫每次努力纠正他一个词汇,第二天马总监又会蹦出另一个“新颖”的词汇。李卫知道,马总监的旧思维旧观念没得救了,李卫也没耐心来救他,他是和李卫同时进来改革的,李卫希望他能改造利风的老员工,如果还是和利风的老员工一样的旧观念,则他对企业毫无价值,李卫有改造老员工的义务,但却没有改造新员工的义务。难怪他每次和马副总特别投机,因为两人都有内地国营企业丰富的思想根基。

  每次开会,基本就是马总监带着大家游花园,每次出现问题,其他的部门经理拿出方案,他总是一味地反对。除非像老子、墨子、孔子这样的圣贤,凡人都是有缺陷的,这个世界也是由一帮有缺陷的人建设而成的,所以方案没有完美的,如果别人拿出一个方案,自己拿不出更系统的方案,则只能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能打倒,“破”是很容易的,而“立”却是很难的,儒家思想是有很多的缺陷,打倒孔老二还不容易吗,但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难呀,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更好的体系,就别一下子全盘否定。而因为一个细节否定整个方案,则更是舍本逐末。如果系统建好了,要完善系统,则可以吹毛求疵挑细节上的毛病,但还没建立系统的时候,如果一味的挑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则根本无法建立系统。

  任何公司从来不缺挑刺儿的人,因为你看到的问题,可能不知道有多少人早抱怨过了!所以与其就这么跑去找上司而于事无补,还不如调查研究后,带着解决方案去找上司,这才是上策。只有一个指出了核心问题又拿出了有效解决方案的员工,才会得到上司的重视和信任。
  马总监经常把别人提的一个问题扯到外星球上去,而且让很多方案无法实施,很多决议因为他反对而无法下达执行指令,但每次让他出方案,他又拿不出,最后有一次,李卫终于下定决心找老板谈话,非让马总监走人不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