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12节

作者: 青原樵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事主管许庆功,高中毕业,40多岁,人比较老实,主要负责是一些社保、暂住证等外勤事务性的工作,对人力资源肯定不熟,让他做副主管。
  人事副主管靳茜,28岁,大专毕业,人看起来比较勤快,学习能力也还不错,虽然不懂人力资源,但只要上司会培训,应该还是有发展的潜力,让她做人力资源主管,许庆功负责一些外勤事务性的工作。
  所有的技术都集中在技术部,技术部集中在技术主任一人身上,必须加强生产部和品质部的现场技术能力,招聘生产工程师、工业工程师(PE/IE)和品质工程师(QE),技术和管理分两条线,免得官本位的思想让员工在职业发展通道上打架而导致人才流失。
  将这些主任降职还只是打算,在没招到几个经理之前,不能让他们知道,但可以先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果按照以上组织结构,李卫初步拟定这两个月的工作,李卫明白,现在还不能去搞品质管理体系文件和行政管理体系文件,手下得力的人都没有,搞这些“虚”的东西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先将货做出去,满足客户需求才是上上之策。
  初步的计划李卫不想拟得太细,只拟一个框架,李卫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一个企业细节的情况真正全部摸熟,最起码要有3~6个月的时间,今天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可能过几天自己会发现一个更大的问题,或者因为人员的变动而需要调整计划,所以,变革初期的工作计划最好只做三个月内的工作计划,三个月情况熟悉后再做更长期的计划。


日期:2007-8-8 9:41:53

  二、改革组织结构
  李卫没想到反对这个组织结构最激烈的就是马总监,李卫将组织结构图交给林总、马副总和马总监一份,马总监看完后,马上表示反对,他认为自己只管一个生产部门太少了,他应该管技术、生产、品质、PMC,而且,他认为PIE应是独立于生产的一个部门。当天的讨论,争执得很激烈。
  当天的讨论没有结果,林总让大家再考虑一两天后再讨论,讨论完后,马总监马上到马副总办公室,关起门来商量什么。
  过了两天,第二次讨论,马总监和马副总的意见出奇的一致,马总监同意马副总管技术和业务两块,但马总监认为自己有能力管技术、生产、PMC三个部门,老板娘担任财务总监,下设财务经理。李卫看到自己处于弱势,组织结构调整,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李卫知道要适当妥协,于是同意马总监管理生产和品质两个部门。老板也认为既然马总监表示有能力,就让他管三个部门。

  组织结构不能妥协太多,马副总管营销和技术部,如果生产总监管生产、品质、PMC三个部门,老板娘担任财务总监下设财务经理管财务部,那么总经理岂直接管的只有行政人资部?岂不是把总经理架空了,这样就没必要设立总经理了。话一挑明,老板就明白了,马上同意李卫的方案。
  最后决定,马副总管技术和营销两部门,下设技术和营销经理;生产总监管生产和品质两部门,下设生产和品质经理;老板娘仍然担任财务总监,下设财务经理,等以后财务经理熟悉了之后,退出来负责审计,不直接管财务。至于PIE,生产总监和李卫还在争执,生产总监坚持PIE独立出来。
  第三次讨论组织结构,李卫发现马总监和马副总完全站在同一战壕上,马副总说的马总监马上支持,马总监说的马副总立马支持,李卫已经明显看到他们是在联合攻击自己,李卫不想和他们继续耗费精力:一个400人的小企业,有必要单独设立PIE部门吗?
  最后林总还是觉得李卫的话有道理,同意了李卫的意见。但马总监提出,技术部马祥安和品质部张晓杰还不具备经理的能力,只能做副经理。于是第一次组织结构就变成:
  这次组织结构的调整,将助理、组长等层次取消掉,组织结构从7个层次精减为5个层次,李卫决定等几个部门经理招到后,再正式宣布组织结构的变动。
  4月底组织结构公布后,张晓杰就上来找李卫抱怨:
  “李总,您上次讲的《组织结构的设计》课程,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尽量要扁平化,一个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一般在3~8个直接下属,哪有管2个直接下属的呀,很明显是因人设岗嘛!”
  不管张晓杰是否猜到,李卫不能告诉他内幕,只能用“这是老板、老板娘、我、副总、总监五个人商议多次的结果”来堵住他的嘴,过多的话,也没必要去解释。


日期:2007-8-9 11:28:24

  三、建立改革队伍
  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招聘经理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大企业的各种系统已经建立,不管是总经理、经理还是工程师,都只是这个机器系统当中的一颗螺丝钉,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的细节完善工作。而中小企业不同,它缺乏系统平台支持,他需要一帮经理人能为之建立一套系统,ISO9000、TS16949、ERP、营销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技术管理体系、生产体系等等,是属于发动机而不是螺丝钉的工作,需要的是根据中小企业的现实,参考一些优秀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对中小企业进行量体裁衣的创造性工作。一个是管理工作,一个是管理变革工作,一个侧重稳定,一个侧重变化,这是完全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

  大公司有完善的制度、流程,只要熟悉这些规则就知道进行日常的管理,而中小企业没有这种管理平台。打个简单的比方:首先要搭台,然后才能唱戏,这与在别人搭好的台上唱戏是两码事,有的人只有唱戏的本领,却未必有搭台的本领,或者有的人根本不想搭台,只想唱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