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5节作者:
青原樵夫 林总是做模具起家的,他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福建,高中毕业后做过几年代课老师,80年代中期23岁时被父亲接到香港,做了几年模具学徒和师傅,1989年在香港办模具厂,一年后工厂搬到珠三角S市,他认为他的模具水平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别人做的铝合金铸造模具一出一件的,他能设计成一出二甚至一出四件,别的厂800吨机能铸造出来的产品,他设计的模具能用400吨机铸造出来,这样就降低了成本。三年后他买铸造机做起了铝合金铸造,创业的过程非常辛苦,加上前些年父亲得了尿毒症花了很多钱,所以直到近几年以后他的经济状况才慢慢好转,公司2002年业务较好,有一个大客户的大量订单支持,赚了些钱,但2003年公司效益开始下滑,2004年更加严重。
林总看到他一个生产铸造机的供应商强力集团,七八年前才几百人,现在数千人,几个子公司,年产值十多个亿。
还有S市铸造协会的一个理事单位鸿祥集团,也才六七年时间,企业发展到3000人,两个子公司,产值也好几亿。
还有他的一个老乡创办的优力顺科技,六七年前也才几百人,现在发展成年产值4个亿,员工上千人的高科技公司。这几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认为论聪明才智,他不比那些老板差,但他们能做大,为什么自己却做不大,他得出一个结论:缺乏人才!
他一直想找人才,但不知道从哪里找,公司里有个品质主任张晓杰,是老板娘的姑父,1970年出生,是他的亲戚中学历最高的,师范毕业,人聪明,也懂得上网,知道网络招聘,但是就是不告诉他这些招聘的渠道,怕人才来了自己不受宠,为此,他一直骂张晓杰,他认为两年前是改革的最佳时机,如果两三年前就知道网络招聘,那么企业现在肯定发展得比现在好很多,而这一切都是张晓杰的忌才心理导致的。
林总知道自己管理不内行,他两三年前就开始物色人才,他通过人才市场和一些职业中介,登过报纸,但一直没招到满意的,后来他询问客户,有两个客户告诉他这些招聘高级人才的网站,他才到网上进行招聘。
网上招聘后,有一些人过来面试,许多是MBA或者做过总经理、副总的,但他却一个都看不上,认为有些人逻辑不清晰,或者说话条理不分明,或者看问题洞察力不强,或者没有激情,或者魄力不足,或者空谈理论等,反正就是没令他满意的。
只有一个是学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来应聘副总的,他觉得还不够资格担任副总,想让他做生产经理,但那人认为在小公司做经理屈才,不同意做经理,最后林总封他为生产总监。
他想选一个优秀的人才,只要有业绩,将来分红甚至配股份给他,希望他能带领企业成长。
林总滔滔不绝说完这翻话,李卫也不时插上一两句,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林总要带李卫去车间看看。
按照工艺流程,两人从模具车间,到铸造车间,到锉披锋车间,到机加车间,到喷砂车间,到抛丸车间,到CNC车间,到包装车间,再到仓库,林总一边带李卫参观,一边介绍给李卫听,初次参观,李卫有了些感性的认识。
经过半小时的参观,李卫和林总沟通起来就比较随意了,回到办公室,李卫就刚才参观时看到的一些现状、公司资料,以及从林总交谈中获得的信息,对利风的现状做了一翻分析:
“去年客户投诉最多的就是交期,因为交期延误而拉走模具,今天我参观发现,铸造车间开机率才50%,CNC车间开机率也才50%~60%,而粗加工明显堆积了很多产品,各车间产能不平衡,瓶颈出在加工车间。而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盛水的多少,所以我们只要解决瓶颈问题,生产能力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
从表面看是产能不平衡,但为什么会产能不平衡呢?因为没有统筹计划的部门,没有人去平衡各车间的产能;而没有统筹计划的部门,导致没人逼生产部门去仔细统计分析各车间的产能,去解决瓶颈;生产部门也不知道自己的生产能力负荷到底是多少,或者只知道单个产品的工时定额,但总体产能却很糊涂,业务部门该接多少订单自然无依据可依,就不会组织订单评审,结果只要有单就接,因为业务部门自己心里也没底,于是客户说哪天要交货我们通常都答应,而实际上又做不到,结果客户骂业务部门言而无信,业务部门一天到晚和生产部门吵架,最后抬出老板来,老板变成救火队长式的高级跟单员,结果还是无济于事,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最终客户对公司失去信心,于是拉模具走。”
李卫将原因分析给林总听,林总连连点头称是。李卫继续说道:
“所以当前首要任务是成立一个统筹计划的PMC部门,生产部门要招聘PE、IE工程师,对我们的生产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改革组织结构,我们的组织结构层次太多,太复杂了,应该将组织结构扁平化……”
李卫一边指着公司资料上的组织结构图,一边对林总解释当前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林总不时点头认同。李卫继续谈到:
“组织结构必须扁平化,特别是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更加不能太复杂,至于组织结构应该如何设计,要摸清情况后再设计一个最适合公司的。
组织结构设计好后,现有的ISO9000程序肯定要跟着改变,ISO9000是最基础,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管理方法,但任何好的工具方法,一到了中国就容易变质,现在很多的企业通过ISO9000仅仅是为了拿一个证,而不是如何让ISO9000变成提升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所以组织结构重新设计后我们的工作,应该重新设计一套适合公司并具有牵引性的ISO9000品质管理体系。”
李卫问林总,公司的ISO9000体系执行情况如何,林总表示也不太清楚,不过估计也比较形式主义。李卫继续娓娓道来:
“ISO9000体系建立的同时,应同步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是经,管理制度是律……设立专门的体系稽核人员对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例行性的稽核……先练好内功,再开拓客户”
李卫从组织结构设计,到产能的提升,到国有、私营企业的一些积弊,港台一些来料加工企业的短视,到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再到像利风这种基础工业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战略,标杆企业的学习,人力资源政策,甚至谈到未来上市,一幅壮丽宏伟的蓝图展现在两人眼前……
林总不时点头:“我们以前一直是低着头做事,关起门做生意,走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我也有做大做强的目标,但不知道如何去做大做强,做大做强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没有合适的人才帮我落实,如果有人才,我想这些都能实现。”
一晃一个小时又快过去了,林总听完后非常激动:“我找这个人才找了三年,今天终于找到了,今年初有人给我算命,说我会遇见贵人,我不太相信,看来他真的说的没错,总经理的职位我决定不做了,由你担任公司总经理,我退出来做董事长和模具设计。”听到这句话,李卫非常激动,士为知己者死,他心里发誓,一定要做出一翻成绩来给老板看,不能辜负老板的一翻心意。
当时真有点像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纵论天下的感觉,李卫也想不通当时怎么两人谈得那么热血沸腾那么投机,可惜很多谈话的细节现在已经回忆不清楚了。
这时,一个高个子拿份图纸过来,林总向李卫介绍这是公司副总马起年。李卫和他握了握手,马副总扫了李卫一眼,李卫捕捉到对方眼睛背后闪过一丝警惕的目光,马副总问完后出去了。
老板又把老板娘叫进来,并做了一翻介绍,原来老板娘担任公司的财务总监,看来这是典型的夫妻店:老板做技术或销售,老板娘管财务。
最后老板问李卫工资待遇要求多少,李卫要求税后月薪10000元人民币(伙食住房补贴另计),外加5%的利润分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