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来的老师烟瘾很大,一支烟三口便抽完了,被教导主任陈玉山称之为赵三口。由于烟抽多了,赵春生的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被尼古丁薰的焦黄,就象套上了黄金箍。衣服裤子、鞋子,包括头发都散发着浓烈的烟臭味,开到教务会老师们都离他远远的,特别是任月仙一闻到他身上的烟味就恶心。
赵春生自我标榜,他抽烟历史还不到三年。三年前相交了三年多的女朋友离他而去,他开始抽烟喝酒,借烟酒麻痺神经,忘却失恋的痛苦。大约过了三天,他突然醒悟过来。
“天涯何愁无芳草,古城美女多得很,何苦吊在一棵树上呢。”
可烟和酒却成了他的朋友,再也割舍不掉。
第一次抽的是一分钱两支的经济烟,因为只有经济烟才拆开零卖。刚抽一口他就呛得咳了半天,一支烟抽完他突然感到天在旋地在转,差点掉进学校的荷花池里。
赵春生抽烟理论联系实践,不仅实践功夫了得,还有一套吸烟的心得体会。
“香烟一口,精神抖擞。”
“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
“烟酒不分家,兄弟你我他。”
“十个男子汉,九个会抽烟,不抽烟的怕老婆。”
“赵老师,抽一支烟要少活四秒钟,你就不能少抽点。”
数学老师王家生不抽烟,也最讨厌人抽烟。
“王老师你是教数学的,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除以四等于两万一千六百,也就是说抽两万一千六百支烟才少活一天。两万一千六百支相当于一百零八条,按一个月抽六条烟算,可以抽一年半。抽三年才折两天寿,抽九十年才少活两个月,太划算了”。
日期:2018-06-04 20:50:35
据他的学生李大林回忆,赵老师烟瘾来了,竟然上课还要抽烟。
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课上到一半赵春生连打了几个呵欠,就象毒瘾犯了的鸦片烟鬼,嘴角都沙起了口水。
“同学们,把刚才讲的生字和单词抄写十遍,马上我抽人上讲台默写。”
说完便匆匆走出教室。同学们以为赵老师去解手,谁知他在走廊上点了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口,袅袅清烟从嘴孔中慢慢吐出,在空中形成了几个圆圈,赵春生轻轻闭上眼睛,就象一个飘飘欲飞的神仙。一支烟三口吸完,赵春生走进教室,同学们的课堂作业才做了一半。久而久之,赵春生一布置课堂作业,全班同学一片哄堂大笑。坐在前排的宋小牛最为调皮。
“赵老师的烟瘾发了!”
赵春生狠狠瞪了他一眼。
“再说马上叫你上来默写生字。”
不过学生们并不反对赵春生抽烟。
关口山地处乌蒙山区,这里民风纯朴,十个男人十个抽烟。抽烟喝酒才是男人的标志,不抽烟喝酒的男人则被人视作为废物。
年轻人讲排场,都喜欢抽纸烟,不过他们抽的都是八分钱一包的向阳花或者是没有牌子的经济烟,只有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才买包把一角六一包的蓝雁烟。
老年人则喜欢抽自家种的叶子烟,每天晚上他们从楼上抽出几片干蓬蓬的烟叶,喷上两口清水,待烟叶发软后卷成手指粗的长筒,再用菜刀切成寸把长的小段,用油皮纸包好,装进烟杆上的布袋内,作为明天一天的“口粮”。
生产队开会或者几个老者坐在一起聊天,他们则围着一支水烟筒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抽。老者们认为抽水烟劲大,而且烟经过水的过滤,抽起来止咳化痰,人不容易上火。
人闲烟受气,不上课的时候赵春生就用香烟打发无聊的时光,一支烟还没有抽完,他又掏出一支,在桌面上惦几下,然后把嘴上的烟皮股塞进新的一支烟中,连火柴都不用点。他常常抱怨,烟厂的厂长为什么不把香烟卷长一点,省得他天天去塞烟皮股。
日期:2018-06-04 20:55:51
三
赵春生不但烟瘾大,每天要抽一包半烟,而且还要抽好烟,他最喜欢上海的“大前门”,“牡丹”,连上海的“飞马”牌都不屑一顾。他认为上海的香烟绵和,不呛人。什么“向阳花”老“蓝雁”之类的经济烟他更是碰都不碰,认为劣质烟尼古丁含量高,伤害身体。然而上海的“大前门”、“牡丹”,在偏僻的老高山上根本买不到,他只好抽地产的“乌江”牌,时间一长他又认为地产烟力道大,抽起来过瘾。
据赵春生自己讲,他一个月烟钱要花十多元,占了他工资的三分之一。他认为“抽烟有烟钱,喝酒有酒钱,不抽烟不喝酒也存不了钱”。不过赵春生抽烟也有掉价的时候。
第一次掉价是一九七三年的夏天,他从抽三角九的“乌江”牌改抽两角七的“朝阳桥”。
太阳西斜,报考初中的期限已止,仍然不见李大林前来报名。今年是报考初中的最后一天,火辣辣的太阳就象悬在头顶的火炉,树叶被烤得蔫了起来,也许受不了烈日的煎熬,知了拼命地在枝头鸣叫。今天是关口山最热的一天,赵春生使劲地摇着扇子,汗珠还是滴湿了桌面,他眼睛总是望着门前的石板路,直到报名结束就是不见李大林的身影。
晚饭碗一丢,他风急火燎地朝李大林家跑去。李大林家住在花椒树,这里产的花椒麻中带香,在凤城久负盛名,时间一长,花椒树便成了地名。赵春生是李家的常客,李家的大花狗不但不吠叫,还摇头摆尾在前面带路,似乎欢迎客人的到来。
日期:2018-06-04 21:03:55
“大林生性聪明,学习又很刻苦,一直是班上学习的尖子,天生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不上初中不但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也让孩子遗憾终生。”
赵春生来不及寒暄,直接说出了来意。
“山里的孩子读个小学毕业,能写自己的名字,能算工分帐就行了,读再多的书还是当农民,何必浪费家长的钱财,耗费娃儿的心血呢。再说我和大林他爸都没有读过书,我们还不是过来了。”
一向健谈的李大爷不等儿子开口,首先抢过了话头。李大林的父亲坐在一边抽叶子烟,脸上显得一脸的无奈。
“李大爷,社会进步了,农药、化肥过去没有,现在有了,将来还有拖拉机,当农民也要有文化。再说艺多不压人,多读一点书也不会坏脑子,你们就让大林去读初中吧。”
赵春生真有耐性,“是不是经济上有困难?读初中一个月五块钱生活费,这个钱由我出,只当我认了个干儿子。”
赵春生一语道破了李家的难言之隐。
“赵老师,这怎么行,你也不宽裕,何况你还没有成家,不能因大林拖累了你。”
听了赵春生的话,李大林的父亲不知所措,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出头的机会。
“李大哥,我有我的办法,从明天起我把乌江烟改成朝阳桥,一包烟省一角二,一个月就省五六块,大林的生活费不是有了,再说农村的孩子学校多少还有两文助学金。你们不要不好意思,要不你家每月给我五十只鸡蛋当早点。”
关口山鸡蛋每只三分钱,五十只鸡蛋只值一块五角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