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第31节

作者: 老娘路人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今再说当时的局势,自从英国军队攻破了镇江以后,朝廷震动,结果一个一直潜伏在政局背后的影子,逐渐浮出了水面,这个人就是道光时代的权臣穆彰阿。根据史书记载,这个人和林则徐的老师曹振镛都是道光的宠臣,其活跃时代正好是在曹振镛之后,不同于曹振镛揣摩皇帝心机是为了独善其身,这位穆相做人可是贪婪得多,其阿谀奉迎,揽权自重比得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著名奸臣。

  日期:2018-02-05 17:19:23
  前面序号写错了,就不更改了,下面顺延为正确的6
  —————————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6)
  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人们一般认为,大清帝国在镇江之战后彻底放弃抵抗,其幕后的主使者不是别人,正是时年六十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不过在这里必须要澄清的是,这老家伙虽然是主和派的首脑,对大清帝国走进条约时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和历史上真实的秦侩一样,只不过是放大和执行了道光皇帝的意愿。简而言之就是有给皇帝背锅的成分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根据记载,在镇江之战以后,道光本人其实已经对和英国人打下去失去了信心,可是作为一个性格复杂,很爱面子的皇帝,他又不能表现自己的懦弱。这个时候,一直对皇帝心思了若指掌,本身政治主张也是妥协的穆彰阿看准时机,在背后指挥舆论偏向求和,又故意把英国人在镇江之战后发布的假消息当做确有其事上报给皇帝,说英国人紧跟着很有可能要打到天津乃至北京。

  如此这般之下,就等于说给道光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台阶,那就是他的求和可以说是为了保卫皇城不得已而为之,是忍辱负重。不管怎么样,面子上总能过得去。道光自己,也许并非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他对打仗已经彻底失去信心,所以尽管在姿态上仍然不免愤怒悲伤的惺惺作态,但在人事安排上,仍然是重新启用伊里布,并安排耆英到浙江去协同办理军务,实际上就是要同英国人求和。

  而耆英显然对道光真实的心意十分了解,在到达浙江以后,给他上了一道奏折述说江南的情形如何如何因为战争而变得糟糕,又给皇帝找了一个求和的借口,那就是保全东南的百姓。道光到此,终于没有任何的作态,在给耆英的回复力说,如果英国人只是要求通商之类,不狮子大开口的话,我当然愿意以东南的黎民百姓为重。并且让耆英赶紧秘密开始与英国人沟通,为求和做准备。
  日期:2018-02-06 17:09:59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7)
  不过必须要说的是,虽然道光已经屈服于现实,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盘算的。根据记载,他在给耆英的指令里头,做了一下说明:如果经过沟通,英国人同意将怼在浙江的所有船舰撤退到广州,我同意把香港给他们堆放货物,另外,福建、浙江、海口允许每年在约定的时间里头和他们通商贸易,不过决不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滞留,还有,想办法让他们不要到京城来,有什么事由耆英转告。
  从这份指令里不难看出,道光对于失败是一千个一万个不甘心的,即便是没得选择,他也想努力一下保住大清帝国的颜面。然而可惜他并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因为根据记载,拿下镇江的璞鼎查根本就不搭理耆英,反而反复威胁说自己将要进攻南京,继而亲自北上去和大清皇帝当面谈。很显然这位殖民地军官出身的将军已经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老虎一样,看透了大清帝国这头黔之驴的虚实,知道该怎么去拿捏他们的软肋。

  在给耆英看够了冷屁股以后,璞鼎查非常聪明的用告示公开了英国人的要求:一是赔偿烟价和军费;二是两国平等外交;三是割让香港。这三条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涉及到的具体内容都是义律索要的翻倍数目,耆英根本就不敢向皇帝上报。可是架不住英国人到处散播告示,结果道光还是看到了具体的东西。气得要死是当然的,但是道光也不傻,知道英国人处心积虑,自己不做反应不行,因此赶紧给耆英等人发指令。在指令里,他仍然试图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告诉耆英说赔款免谈,平行礼可以通融,至于其余的,都按照自己之前说的去办理。

  可是局面紧跟着就坏下来,镇江城破,英军主力沿江而上,直逼六朝古都的南京。当时在南京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有事跑得贼快,爱打小报告的两江总督牛鉴。这家伙若不是为了保住乌纱帽估计早投降了,如今只好硬着头皮和璞鼎查打交道。璞鼎查心里一套算盘都是巴麦尊早就定好的,对这种底下的官员都是敷衍吓唬,于是一开口就是三百万银子,美其名曰赎城费。牛鉴一听觉得貌似有得商量,就赶紧给人在无锡的耆英和伊里布发消息,让他们赶紧来解围。

  日期:2018-02-07 17:17:01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8)
  这一次耆英和伊里布没有裹足不前,赶紧回应牛鉴说他们会来,并且派出一个叫张喜的手下打头阵。这里插一句,他们这次之所以反应这么快,是因为道光之前给他们的指令里已经明确表示了自己给予他们负责此事的全权,并且不再做任何干扰。史书记载,这位帝国的统治者之所以放弃得这么快,据说是因为他完全看不到官军取胜的希望,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个人认为,这背后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他害怕事情再拖延下去,民间的怒火尤其是汉人的反抗最终会危及帝国的江山。他的这种复杂心态与大清帝国历代统治者对汉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汉人不信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平时还没什么,到了关键时候则常常会导致他们在重大决策上宁可便宜外人以换取表面的安定也不肯团结自己人重新振作。

  如今且说张喜,这个人是伊里布的亲信。在前面定海谈判的时候,负责在伊里布和英国人之间沟通送信的就是他。由于头脑灵活,会看人办事,据说英国人都还挺喜欢他,为此,先到南京的伊里布就特别让他带上正式的照会去英国的军舰去先跟对方打交道。果然这次璞鼎查特别给面子,亲自接见了张喜。但却没想到张喜带来的照会充满了敷衍塞责的套话,这让璞鼎查大为不满。虽然为了达成目的,他耐着性子在翻译马儒翰等人的配合下与张喜谈了差不多一天,但仍然不得要领,于是约定第二天再给回文。并在结束会谈时由马儒翰转告张喜,就算不能了解纠纷,清政府也应该赶紧给他们三百万赎城费,否则他们的军队一定会很快吃掉南京。

  张喜回城后汇报了相关情况,伊里布和牛鉴两个脑子进水的家伙居然反而以为英国人只是吓唬人,并不着急,第二天居然真的又另外派人去拿回文。结果派去的人搞了两天却连个影子都看不着,辗转打听了半天,直到天黑才知道原来他们惹恼了英国人,对方扬言天一亮就开炮攻打南京城。伊里布和牛鉴一看架势不好,又想让张喜去打熟人牌。张喜可不傻,知道这次去搞不好就是祭旗,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说什么也不肯去。牛鉴和伊里布这俩货烦的要命,却又不能把张喜怎么样,只好再商量了一个时辰后,作出以下决定,那就是找人陪张喜一起去。这个陪去的,就是太仓知州徐家槐。为了确保事情不出幺蛾子,牛鉴专门给了他一份公文,说明愿意支付赎城费三百万,只要英国人不攻城。另一个张喜,则由伊里布亲自给了两份照会。说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都可以商量,因为总钦差耆英不日就会到,另外为了取信英国人,还特别还附上了道光的圣旨,说明他们有权利负责此事,绝不忽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