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第42节

作者: 东越陆孟明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15 20:01:08
  46、贾湖骨笛(1)
  从喧嚣的网罟中,从喧闹的捕渔场和猎捕场回过神来,师嬟又看见了从南边飞回的丹顶鹤。在师嬟的眼中,这些仙鹤还在它们原来的沼泽地中落脚,会给她和她的部族带来好运。
  在先民们看来,鸟语花香、云雾风霜都是上天的安排,“神鸟知天时”。 大型候鸟如大雁、天鹅、丹顶鹤等,总是在每年固定的时节往返迁徙于南北两个相对固定的地区,成为这两个地区特定季节来到的物候标准。丹顶鹤是先民部族人中最喜爱的鹤类之一,被古人尊称为仙鹤,这不仅因为它姿态美丽,更因为它是知天时的神鸟。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生存规律或非生物的变化对应一定的节气、气候。时间划分上每5日算1候,一年有72候,每1候都有对应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将这称之为“物候现象”。

  师嬟和部人因为对仙鹤的喜爱,有时也会走上前去和这些心中的仙鹤亲密接触,摸摸它们柔顺的羽毛,替它们舀水洗澡成了人们最大的喜好。在多年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将仙鹤春去、秋来的现象与植物的春华、秋实联系在一起,由此逐渐掌握了与农作物生长周期对应的物候知识,催生了他们的仙鹤崇拜和神鸟通天的观念。带着这种观念,人们开始试图更精确地了解物候现象的秘密。既能通天报时,又能通神授时,还能指导农业生产,这样神奇的鸟自然很值得人们崇拜。所以人们才会把仙鹤看作通天神鸟,并虔诚地将仙鹤的尺骨制成骨笛,用它来通晓上天的秘密。

  骨笛在古代用骨头制作而成,为了狩猎吹起号角,或者在做法事图腾崇拜时使用,那时音乐当然是没有现在的丰富,古代只能吹奏简单的音符,虽然简单,也为后来乐器笛子的发展垫定的厚实的基础。
  鹤类的飞翔、迁徙依靠翅膀,因此对崇拜仙鹤、向往通天的古先人来说,翅膀是神圣的,也是通天的象征。翅膀骨中部有一根尺骨,支撑着次级飞羽,是保证仙鹤能够持续飞行的重要部分。他们便将“尺骨—飞翔、迁徙—通神授时”联想在一起。因尺骨的原始结构十分适合制作骨笛,于是人们便选用了这一根神圣的材料。出于对“神鸟通天、通神”的崇拜,他们在制作骨笛时处处模仿着丹顶鹤的原始生态,绝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们观察到,3岁以上的成年丹顶鹤,翅膀上的羽毛黑白相间:指骨和掌骨上附着的10枚初级飞羽是白色的,尺骨上附着的16枚次级飞羽和肱骨上附着的8枚三级飞羽都是黑色的。

  但是骨笛的制作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吹奏音乐的。人们制作骨笛主要是为了测量日影。日影当然是黑色的,而连接翅膀上黑色飞羽的尺骨,自然应该成为制笛的材料,从而形成“尺骨—黑色飞羽”对应“骨笛—日影”的制作构思。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丹顶鹤的翅膀骨,可以发现丹顶鹤的16枚次级飞羽恰好附着在尺骨后缘的16个乳突上,从而形成了天然的钻孔参照尺度。
  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6年至1987年,这里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贾湖骨笛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此遗址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
  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乐曲。让我们清楚了贾湖骨笛在音乐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音阶甚至变化音级,而与之同时期的其他旋律乐器却处于三声以内的音域范围,而七音阶的产生,无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我们的实践,强烈冲击了曾经认定的传统音乐以五声为主干的观点,也让我们折服于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以贾湖二孔骨笛M521:1为例,2个音孔开在骨管凸面中部,恰好与上述乳突在同一侧面。该骨笛长29.47厘米,以16个乳突计算,每2个乳突的间隔将大于1.73厘米。而上述2个音孔间隔约7厘米,恰好与5个乳突的间隔相当。
  另外,在贾湖晚期骨笛M253:9的凸面发现7条横线,与凹面第1~7音孔对应:第1条线距离小端6.17厘米,第7条线距离小端17.85厘米,其中每2条刻线的平均间距为1.95厘米。而部分贾湖7孔骨笛第1-7音孔的平均间距为1.85厘米(见表2-1)。以此作为对照,无论是1.95厘米还是1.85厘米,两者都与骨笛M521:1上乳突的平均间距相差不多。
  骨笛上的音孔间距与丹顶鹤尺骨乳突十分接近,形成了明显的仿生关系。贾湖人能够参照这些乳突间距,来设定音孔位置,加上骨笛音孔发出的音律,也会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些节气发生神奇的对应关系,这就使他们更加相信:这些骨笛都可以用来测影、候气,而骨笛上的音律与二分二至节气相互吻合,这种律历对应效果正是丹顶鹤能够通神授时的完美体现。
  现在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推断:骨笛是贾湖人想象仙鹤能够通天、模仿鹤鸣报时的产物,他们希望通过使用仙鹤遗骨来制作通晓上天秘密的工具;他们从尺骨连接黑色飞羽、后者又与黑色日影相通的经验联想中,大胆猜测仙鹤与太阳的神秘联系,并用尺骨制作原始圭尺来测量日影;他们发现尺骨凸面的乳突与某些节气的日影落点十分接近,这直接启发了他们的智慧,便比照这些乳突对日影落点进行刻画、钻孔,企图掌握如同仙鹤那样的通神能力;他们怀着虔诚、崇敬之心,精心创制了象征仙鹤通天的原始观测工具。就这样,具有模仿巫术倾向的贾湖骨笛终于诞生了。

  那么贾湖骨笛就是这么简单就被制造出来了吗?其实远非这么简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