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颠覆我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知》
第52节

作者: 遇瑾_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默默听着。
  她喝了口水,继续讲述:“我们去了一家很贵的法式餐厅。他说上次在陈曦家气氛严肃,也没能跟我好好聊聊,这次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我。我问他为什么请我吃饭,他直截了当地说,因为我对你很有好感,你是我认识的最优秀的女人。接着,他就问起我的工作,得知我参与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瞬间,他扬了扬眉毛,眼睛突然比之前明亮了许多。”
  “看见喜欢的人或事物,眉毛上扬,瞳孔放大,透过更多光线。”我把笔记翻到舒晴的部分,分析说,“你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他对你的好感。”
  “此前,我还担心他会不会也在利用我打探什么。”叶秋薇说,“但那种眼神让我明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眼部的微表情根本无法伪装。所以聊了一会儿,我就开始放心地试探。我说,我过几个月会再参加一个省级科研项目,是一个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化学、细胞生物工程的复杂项目。他也听不懂,只是不断恭维我。我又说,这个项目去年就过了审批,可是原本拟定参与的几位专家临时退出,这才整整拖了一年。他好不容易能插上话,赶紧问了一句,这么好的项目,那些人为什么要退出呢?我说,这原因可多了,我们学院的一个老教授是因为病了,有位外校的实验物理专家被别的项目抢走了,还有啊,我们学校生物系的一位资深生物学家,居然在项目通过审批后辞职不干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叶秋薇总有办法迅速切入主题。
  “王伟笑着问,谁这么有个性啊?”叶秋薇继续讲述,“我说,也是一位副教授,叫周芸。王伟当时正在嚼肉,听到周芸的名字就被噎住了。”
  “这也是感受到威胁的表现么?”我问。
  叶秋薇解释说:“不一定是威胁,只是被某种信息转移了注意力。有些行为虽然属于无意识行为,但也需要一定的注意力才能进行,比如咀嚼、吞咽、走一条熟悉的路等等。如果某种信息突然夺走了全部注意力,这些无意识行为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边吃饭边看球赛,进球的瞬间被噎住,比如边打电话边走路,电话那头传来某种喜讯,因而撞到了电线杆上。”
  我一边记录一边说:“就是说,那一瞬间,王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周芸身上。”

  “是。”叶秋薇说,“等缓过劲,他问我跟周芸熟不熟。我说因为工作关系,以前还经常见面,但她辞职后,我们就很少联系了。我前些时间也因为一些问题请教,给她打过电话,但她已经不用原来的号了。然后我问,怎么,你也认识周教授?王伟解释说,他以前跟周芸的丈夫关系不错,还去过他们家。我笑笑,说这么巧,那你最近去过他们家么?也不知道周教授现在怎么样了。”
  我问:“他怎么说?”
  “他说,他也有将近一年没跟周芸的丈夫联系过了。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掌抹了抹嘴。”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为什么要撒谎?难道已经对你起了疑心?”
  “也许是我太着急了,以至于让他有所察觉。”叶秋薇说,“为了不让他产生更多警惕,这句话之后,我就再也没提过周芸的事。但他的撒谎,进一步坚定了我杀他的决心。晚饭后,他把我送回家。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以便制定杀人计划,下车后,我请他上楼坐了坐。我以为他会对我有什么企图,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任何那方面的意思。要知道,男人想得到女人的心思,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他之前对我表现出那样的好感,为什么一点都不想得到我呢?”

  “或许跟他的心理问题有关。”我说。
  “没错。”她点点头,“之后,我对他进行了多次暗示,表示他可以留下过夜。但他不仅没有感到兴奋,反而时不时地表现出明显的厌恶。那晚,他只在我家坐了十几分钟就借口匆忙离开了,离开时,他再次表现出了明显的矛盾心理。”
  我翻到之前的记录:“就是放松、高度自信,同时又明显紧张,还伴随有性暗示,这种潜意识层面的矛盾心理?”
  “没错。”叶秋薇说,“跟第一次离开陈曦家时的肢体语言如出一辙,我当时就猜到了他匆忙离开的原因。送走他,我检查了衣柜,发现少了一件内衣和两条丨内丨裤。”
  我完全无法理解:“不愿意留下过夜,却偷走你的内衣?这、这恐怕不是普通的性压抑吧?”
  “没错。”叶秋薇说,“他对我有很深的好感,却对我过夜的暗示表现出厌恶,最后又偷走我的内衣——自然是要用来ziwei。综合这些来看,他的性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烈的仪式感,或者这么说,他的性行为不仅是为了释放欲望,还是在完成某种仪式。在心理学中,这种仪式行为,通常是为了消除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对王伟的心理问题愈加好奇了。
  “仪式行为。”我把这个词记录下来。
  “准确地说,应该叫做仪式化行为。”叶秋薇做出简短解释,“这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就人类而言,社会层面的仪式化行为源于宗教,最早是人类与超自然现象的交流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各种规矩与习俗。个体的仪式化行为,则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毫无现实意义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消除恐惧。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孩子早上不小心踢到了家里的狗,结果当天考试超常发挥,以后每逢考试,他都会故意去踢一下狗。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仪式行为。孩子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考试的恐惧。”

  “有点像强迫行为。”我说,“也有点像释义妄想。”
  “这几种概念本来就是互有交集的。”她说,“拿我举的例子来说:考试超常发挥,或许是因为正好碰到了自己熟悉的题目,或许只是蒙答案时运气好而已。但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其心理就会抵触这种不稳定的原因,转而寻找具体可靠的原因。潜意识会把考试当天的各种因素与超常发挥这件事建立联系——因素的特殊性越强,这种联系就越紧密。孩子平时很少会踢到狗,这个因素足够特殊,以至于潜意识认为,踢狗和考试超常发挥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想法不断扎根、生长,进入意识,就会成为明显的释义妄想:孩子会逐渐相信,自己考试发挥超常就是因为踢狗。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他每次考试前都会故意踢狗,踢狗就成了一种仪式化行为——为考试所做的仪式。家里的狗死去后,在思维惯性的驱使下,踢狗行为可能会衍生出其他相似的行为,比如踢门、踢桌子腿、踢路上的石头等等——核心是用脚踢的动作。孩子成年后,为了增强运气和自信,就会忍不住踢点什么,不踢就难受、悲观、没自信,这就成了强迫行为。”

  我放下笔:“就是说,释义妄想导致仪式化行为,而仪式化行为严重后,就会发展出强迫行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