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来自无知——揭秘神出鬼没的世界》
第21节

作者: 无语独上鬼楼
收藏本书TXT下载
  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露西少女”的化石就在此处发现。因此,东非大裂谷自然环境的变迁,成了支撑人类进化学说的关键。科学家称,500万—12万年之前,由于东非气候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了,这就迫使人类的远祖——南方古猿从树上下到开阔的大草原,从四肢攀援到练习用两足行走。于是乎,古猿脱掉身上的兽毛,最后变成了人。
  进化论的这个前提只是一个假设,当然许多人都希望这个假设可以成立,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起源问题。但是,最近一些科学家在东非地区的考察,却使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中环境变迁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一下子变得不存在起来。
  美国耶鲁大学的金斯顿考古队,对东非的地理、气候做了十分细致的考察研究。他们对肯尼亚大裂谷南端的图根山丘的碳化士壤进行了同位素检测,结果发现:自从1550万年以来,大裂谷地区的雨林和草原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传统所说的气候大变化。
  要知道,东非古人类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过400万年!也就是说,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虚拟的自然条件之下,完成从兽类向人的进化,这是不是太荒唐了?这支考古队在最后的报告中写道:“人类的进化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这(指东非大裂谷地区气候的考察结果)可能迫使我们要寻找其他的因素来解释人类下地行走的原因:为了食物和为了占领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受到其他物种的竞争,等等。”

  如此说来,人们要想使自己的学说成立,非要迫使东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论这些古猿是否愿意,非下来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环境变迁,我们也要虚拟出一个自然环境变迁的事实出来。这样看来,我们这套进化理论是不是过分脆弱了,也过分霸道了?
  日期:2018-11-22 09:53:21

  二、证据链明显不足
  不仅如此,考古学所发现的古化石,是支撑人猿同祖进化理论的主要证据,但正是在这方面,更显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现在我们考古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量极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学家往往以几颗牙齿或一个、半个头盖骨化石为依据,就洋洋洒洒地进行推论,明显证据不足。
  1995年初,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介绍中国古人类考古50年来的主要成绩。读着这篇文章,明显感觉证据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谋猿人,也就发现了两颗内侧门牙,一左一右;蓝田猿人只有一个下颔骨;丁村人,只有三颗牙齿,一小块头盖骨;马坝人,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头盖骨;柳江人,只有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四个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资阳人,只有一块头盖骨,一块完整的硬腭;山顶洞人略多一些,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几十颗牙齿和一些脊椎骨。

  要知道,从元谋猿人到山顶洞人中间有150万年的时间,我们仅凭一点点资料竟然能勾画出人类150万年的发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议!你怎么能凭一小块头骨,就确定它是人还是猿,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无论如何,读着古人类学家给我们的结论,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外国的古人类研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化石》杂志1995年第一期曾报道,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科学家展示了大约450万年前人类始祖的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其证据仅是头骨后部一小块、耳骨和牙齿的一些碎片。
  1856年,在德国迪赛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几根腿骨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词,虽然后来又有少量发现,但证据仍不充分。
  事实上,关于人类进化体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纪英国的郝胥黎就曾指出过,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化石空白区。至今的考古学也同样证实,所谓的“新人”之后有4万年的化石空白。这4万多年里,正在进化中的猿类跑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跑到另外一颗星球去完成进化了吗?
  实际上,不但是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没有进化中期的化石。为解决这种尴尬,科学家只有提出“突变学说”,即生物的进化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突然发生的。但这也是假设,而且更加没有证据。
  其次,在考古测定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们考古测定通常使用碳-14测定法,但碳—14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的测定方面,有的误差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比如,元谋猿人170万—100万年,相差了70万年,蓝田猿人115万—75万年,相差了40万年。

  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约出现于4000多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逐步高移1万年、2.5万。再往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10万年说,现在又提出了450万年说。这种大改动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在这其中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论。
  因此,有不少人对这套进化模式持怀疑态度。尽管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有许多诸如考古等方面的证据,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仍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猿人和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飞跃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化的?为什么缺少中间类型的化石?
  日期:2018-11-22 09:56:44
  三、生物学上的疑问
  有人从进化的角度提出疑问:脊椎动物的四肢都着地,这样分散了脊椎骨的压力,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压力过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动物合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进化呢?它是进化还是退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由于人与动物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动物则是爬行,因此我们总是想尽办法去解释这种区别。由于人比动物要先进得多,因此在解释时,我们总是首先确定这种区别的合理性,总是将这种区别看成是首尾相接的进化证据,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误区呢?大家都在讨论直立行走的好处,那是因为我们人就是直立行走的,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处呢?

  按照一般观念认为,人类手脚的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古猿赶出丛林,从而使前肢进化为手臂。而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考察已经证实,这个前提条件至少在东非是不存在的,那么促使猿人手脚分工的环境又在哪里呢?
  同时,我们发现,蓝田猿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较茂密的山区,世界其他地区的猿人生活环境也基本与此相类似。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难道不比只用后肢行走更为有利一些吗?

  再者,通过血浆蛋白分子差异程度的测定发现,人与现在的大猿、黑猿最为接近,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人与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经过4000万年漫长的岁月,大猿和黑猿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照目前的进化程度看,它们再经过4000万年也不会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