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宰着我们的人生沉浮?!》
第57节

作者: 绿城
收藏本书TXT下载
  1980年以后,中央电视台播放节目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在每晚黄金档的时间里,开始热播那些从美国、日本以及香港引进的电视连续剧,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血疑》、《排球女将》、《上海滩》等等,这些都是轰动一时、万人空巷争看的电视剧,极大地吸引着当时人们的眼球。当时,城市普通老百姓家里基本上都没有电视机,许多单位的公家电视机也不过只有一、两台,大多为十八或二十吋的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则非常少见。通常,公家的电视机会被固定安放在单位礼堂或饭堂里,并指派专人按时负责开机和关机。在这种情况下,每天晚上往往是许多人围绕着一台电视机观看一部电视剧,平时少说也有几十人,有时甚至多达上百人。如《霍元甲》是第一部在内地播出的港台电视剧,它成为亿万国人记忆中的“经典之作”,其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多年后仍为人们所传唱。八十年代初,电视机这种稀有量少的进口商品,首先进入在社会上有一定权势、或有一官半职的人家。随之,国内各个电视机厂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开始大批量生产黑白电视机。从此,电视机作为一种昂贵的大众消费品,逐渐地走进了普通百姓之家。

  有一天,胡大海与生意上往来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吃饭。在众人的随意闲谈中,他获得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北方某省有一家“红光”电视机厂正在大批生产黑白电视机,产品投放市场时间不长,品牌也未被市场所熟知和认同,因此它的销售渠道十分不畅,厂家正为生产出来的黑白电视机大量积压而发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酒桌上偶然获得这个信息,让他兴奋不止。晚上回到家里,他越琢磨越觉得这里面有商机:自己现有一家经营日用百货的商店,如果能够弄来一批电视机销售的话,说不定还能挣上大钱呢。于是,他当晚就作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翌日下午,胡大海只身提着一个旅行包,拔腿就登上一趟北去的特快列车。四天后,他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某省“红光”电视机厂供销科。
  接待胡大海的是洪科长。他五十出头的模样,头发花白,身材高大魁梧,虽然貌不惊人,却显得很有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对这位从南方远道闻名而来的陌生商贾,他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到了中午,出于对这位客人的礼貌和尊重,他主动而客气地请胡大海到厂里食堂吃了一餐便饭。
  遇此契机,胡大海便不失机会地与这位洪科长称兄道弟,趁热打铁地套近乎和拉关系。他先是向洪科长详细介绍了电视机在南疆市缺货的具体情况,然后一个劲地拍着自己的胸脯,毛遂自荐地向厂家提出为其代销十四吋黑白电视机的要求;最后,他主动和诚恳地向厂家许诺在三个月内,保证付清所有的电视机款。
  饭桌上,不过是几个普通的菜。胡大海和洪科长已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彼此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越聊越起劲、越说越激动。不知不觉中,两人便一起喝掉了两瓶高度的老白干。
  洪科长凭着多年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眼光,感觉到胡大海这个人不仅能说会道,还是一个有能力、有办法的商人。他将胡大海的面相细细地端详了一番,再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心里已认定胡大海还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两人放下酒杯碗筷后,洪科长伸手向胡大海索要前来联系和洽谈业务的有关手续,在饭桌旁认真地审核了一遍,确认对方的商店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营业执照,算是可以让人放心的事情。另外,他考虑到厂里销售渠道的确是过于死板和单一,以至于大量生产出来的电视机至今堆满了厂里所有仓库,原先倒也有过到南方诸省、市打开电视机销售市场的一些想法,何不就此机会来个顺水推舟,扔个石子试探一下河水的深浅呢。

  这餐饭,两人一直吃到下午上班的电铃声响起。
  “胡经理,谁让我相信你呢?那我就冒个险吧。”洪科长最终让胡大海说服了,同意他提出代销电视机的合作方式。他微笑着,一锤定音地说道:“这样吧,下午我们就签个代销合同,先给你运回去一百台机子。怎么样?”
  “那太好了!”胡大海真是喜出望外,像是从肩膀上卸下了重担似地站起身,激动地紧握着洪科长的双手,连声地说道:“谢谢洪科长,谢谢啊!”
  当天下午,胡大海与厂家签下了一纸黑白电视机的代销合同。就这样,他并没有付给对方一分钱,便得到该厂给予的一百台电视机代销权。随后,他火速到当地火车站办理了托运手续。

  其实,如果是个人出面倒卖电视机,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投机倒把”行为。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个体户的地位已经逐渐地确立了起来。但是,私营企业主却是没有合法地位的,当时还不能冒头。不过,从一开始胡大海的商店就是采取挂靠经营的做法,即所谓戴着“红帽子”的集体所有制,这样才谋求到了日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时空。
  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前后不到半个月时间,胡大海便将这批黑白电视机全部托运回了南疆市。尽管事情的开头是异常顺利的,可这笔买卖的生意经,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高声朗读的。
  一晃眼半个多月过去了,胡大海商店里摆卖的黑白电视机只售出三台。这种冷冷清清的销售状况,很快把他心中的喜悦和兴奋之火一下子全浇灭了。他开始整天愁得满脸皱纹、唉声叹气,不得不暗自里抱怨起自己先前的轻率和鲁莽之举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面上的国营商店只出售的仅有几种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黑白电视机,但因其价格相对昂贵,而那时人们的生活收入水平又普遍低下,零售的日销总量并不十分火爆。一台十四吋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一般在三百八十元至四百五十元之间,而这毕竟不是大多数寻常百姓家庭能够一次性就可轻松甩出来的金额。
  一天,有位老者来到胡大海商店购物。他是胡大海的一个街坊邻居,人称“宋老伯”。此人年纪六十有三,但身板硬朗,精气神十足。他原是市建筑公司的工人,两年前退休了。年轻那会儿,他是个兴趣广泛、挺活络的一个人,如今在家里养老带孙子呢。

  宋老伯提着一个手提袋,在商店里买了香烟打火机、散装白酒、味精食盐一类的东西,然后不由自主地踱步到摆放电视机的柜台前,站在那儿左瞅右瞧地看了许久,还伸出那满是青筋老茧的大手摸了摸电视机那十分光滑的塑料外壳,竟使他爱不释手。
  “胡老板呀,你这儿也有电视机卖了?”宋老伯心里涌出的一种强烈的渴望,不由地抬眼看了一眼店主人,躬身点头地赞叹道:“啧啧,这可真是好东西呀!”
  “宋伯,现在家里摆台电视机看,那可比有台收音机更时兴了啊,”胡大海见店里的其它顾客都走光了,便走过来招呼宋老伯,鼓动地说道:“我这电视机质量不错,价格也不算贵。要不,你老抱一台回去看看?”
  胡大海从裤兜里掏出一盒美国良友牌香烟,笑容可掬地递给宋老伯一支,还替老人家点上火。在店门口处,两人就坐在板凳上随意地闲聊起来。

  “说实话,这电视机我是真想买一台呀!”宋老伯吸了几口烟,又往胡大海的脸上瞄了一眼,似乎有苦难言地说道:“唉,你也知道,我家里孩子多,一直都不太宽裕。现在退休了,这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手头上一下子怎能拿出那么多钱呀?”
  “我的电视机每台才卖三百八十元,比起国营商店卖四百五十元的那个价格,可是少了七十块钱呢,真的是很便宜啦!”胡大海因见自己的电视机滞销,早已火烧屁股似地耐不住了,见谁就向谁推销,简直就是不遗余力。他如数家珍,十分详细地介绍道:“这电视机虽是国内组装的,但机芯的显像管却是日本原装的进口货,而厂家的电视机生产线也是从德国进口的先进设备。它不仅图像非常清楚,而且产品绝对能够保证质量,看个十来年没问题。一点儿不比国营商店里卖的那些日本原装货差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