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解密红楼中的人和事,看娘化了的明末隐史》
第31节

作者: 半看春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1,肇庆战役
  李定国在发动肇庆战役以前同郑成功约定了会师广东的作战计划,当时郑成功也是答应。1653年2月,李定国率部从广西贺县出发,师出广东。3月14日经封川县攻占开建和德庆州,25日进抵肇庆城下。26日,定国亲临肇庆城外,指挥部队从东、西、北三面强攻,同时分兵占领四会、广宁。李定国大军入粤,使两广地区的抗清力量受到鼓舞,纷纷起而响应,配合作战(广西岑溪的宋国相、韦应登部出攻广东罗定、东安、西宁,广东沿海的抗清义师派出战船二百余艘由新会、顺德境内河流直入九江口…………等等)。肇庆战役打响后,满清肇庆总兵许尔显据城顽抗。李定国见强攻无效,改用挖掘地道透入城中的战术,命令将士用布袋盛土堆积为墙,栽木成栅,辅以挨牌作掩护,利用鸟枪狙击清军,暗中组织人力开挖地道。由于李军势大,许尔显觉得难以持久,向广州呼吁急派援兵。广州的大汉奸尚可喜率领平南、靖南(耿继茂)两藩主力赶赴肇庆。到达肇庆后,尚可喜登上城墙仔细观察了双方战守形势后,觉得肇庆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他带领的广东清军主力到达之后,己方兵力和对方差不多,李定国军攻下该城的可能性不大。尚可喜忧虑的是广州清军主力既然调到了肇庆,李定国派人同已经反清的满清潮州总兵郝尚久(潮州位于广东东部与福建接境郝尚久原为李成栋部将,1648年随成栋反正,1650年叛投清方——典型的南明将领特征,他自以为在广州杜永和等未下之时先行降清,又有击退郑成功军之功,会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可是,事与愿违,满清不信任他,1652年8月,清政府决定派南赣副将刘伯禄接任潮州总兵,调郝尚久为广东水师副将,不仅剥夺了他的兵权和地盘,官职也降了一级。郝尚久拒不遵调,开始了反清的准备工作,李定国攻入广东后就宣布反清,并与李定国联系共同攻击广东的满清军队)联络,然后命郝部破釜沉舟趁虚西攻广州,那么,他就将在肇庆重蹈孔友德桂林之战的覆辙。因此,尚可喜通知留守广州的耿继茂派出铁骑扼守三水县西南面的木棉头渡口,切断李定国同郝尚久之间的联系通道。耿兵果然遇到李定国遣往潮州联络的一支小部队,清军乘这支李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起攻击,格杀数百人,挫败了李定国的战略意图。可见大汉奸尚可喜在此时还是有些战争才能的,也许是对满清死心塌地的原因,这个老汉奸在后来玄烨撤销三藩时期,居然不敢反抗——不过你不反抗也没有用,后来满清还是把你列为贰臣。

  这里说一下,郝尚久其实没有接到李定国联系时,也已经准备出击广州,但由于其兵力有限,东面有受到相邻的福建漳州清军牵制;西面惠州总兵黄应杰又效忠于满清,清总兵吴六奇(别被金庸大侠忽悠了,在真正历史上此人一直忠于满清,并非鹿鼎记里面的反清复明分子)驻兵于大埔、镇平(今广东蕉岭县)、程乡(今广东梅县),从北面威胁着潮州。因此,郝尚久凭借本部兵力同李定国会师恢复广东的可能性不大,他只能派出密使请郑成功出兵,只要郑成功践约遣主力西上,广州清军势难两顾,东西合击收复全粤颇有把握。郑成功的按兵不动,使这一计划无从实现。<BR> <BR> 尚可喜解除后顾之忧后,即着手全力对付李定国军。4月8日,他通过高额悬赏(能出城者赏银五十两)让清军士卒出城拼死卖命,蜂拥向前,夺取了李军的地道口,随即放火熏燎地道内隐藏的李军,熏死不少人,李定国被迫离城五里下营。尚可喜初战得胜,趁明军立足未稳之际,派主力由西、南两门出攻李定国设在龙顶冈的营垒,双方激战。此时,李定国看到强攻肇庆已经无望,原寄希望的郑成功、郝尚久军又杳无消息,审时度势主动撤回广西。第一次进攻广东的战役就此结束。按清方记载,李定国在肇庆战役中虽然未能得手,兵员损失并不多,每次战败捐躯者都只有几百人。然而,尚可喜、耿继茂在李定国开始进攻肇庆时胆战心惊,惟恐落到孔有德的下场,向满清请派援兵。满清随后命驻防江宁昂邦章京哈哈木为靖南将军与梅勒章京噶来道噶率军往广东增援。援军到达时,肇庆战役早已结束,遂转用于镇压潮州郝尚久部。<BR> <BR> 郝尚久获悉李定国兵败西撤后,急忙派使者请郑成功出兵相救,甚至表示愿意投靠郑成功,希望接应。然而,郑成功却可以说是没有行动,这年5月他在海澄、厦门地区击败清固山额真金砺的进攻,8月就返回厦门了。而此时正是郝尚久生死存亡之际,郑成功亲统大军进入潮州府境,筹集了粮食之后就扬帆满载而归,给郝尚久的只是一纸带有命令口气的空文。从8月开始,经过一个月的拚死搏战,清军终于在9月14日夜攻陷潮州,郝尚久和他的儿子郝尧自杀,清军“屠城,斩杀无算”(《揭阳县志》卷七《事纪·附兵燹》)。有历史专家说什么郑成功曾经有过接应行动(证据是派部将陈六御援潮州),但是迫于满清势大而没成,事实上郑成功驻师揭阳时与潮州府城接壤,若有同郝尚久合力迎击广东清军之意或者接应行动,何必在关键时刻撤回福建。郑成功的撤兵回厦主要原因是耽心影响和谈(以前一个帖子谈到过)。派陈六御援潮州不过是一种姿态,在郑成功麾下陈六御只是二等将领,兵力根本不足以接应或者挽救郝尚久。潮州一府是郑军粮食的主要补给基地,郑成功受制于和谈,只顾眼前捞一把,而缺乏长远之计。

  2,新会战役
  李定国在肇庆战役失利后,正确地总结了第一次入粤作战的经验教训,肯定东、西夹攻,恢复广东是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他认为受挫关键在于郑成功迎战金砺部清军,无暇西顾。因此,他在酝酿再度发动广东战役,并多次派使者前往厦门同郑成功联络,详尽商讨了战役部署和出兵时间。此时时机也非常好,首先,因为尚可喜、耿继茂等击败李定国、郝尚久后,靖南将军哈哈木所统满洲援军于1653年10月班师回京,广东驻防清军相当单薄。尚、耿耽惊受怕,联名向清廷诉苦,说两藩兵、孔有德部下兵加上广东绿营兵总共不超过5万之众,并请求满清抽调蒙古兵或者满八旗兵来,但福临拒绝了——毕竟蒙古兵要防一直不遵从满清的漠北蒙古各部。南明可以投入广东的军事力量要强大得多,李定国部约为4万人,其中许多将士参加过桂林、衡州战役,富作战经验,且无畏清若虎的心理压力,足以为入广作战的主力。郑成功自称兵员,各种资料表明应该有10万,拥有大小战舰船只上千艘,机动性很强,如果他肯派主力西征,李、郑联军对广东满清军队无论在兵员数量上,还是在军士素质、器械装备上都占压倒优势。其次,由于尚可喜、耿继茂吸取了孔有德分兵镇守导致覆亡的教训,两藩兵力全部集中于广州,其他各府、州则由绿营兵驻守;从而导致广东许多地方的拥明义师还相当活跃,他们凭借海岛、港湾、山区等有利地势坚持抗清。第三,明、清双方争夺广东在后援兵力上的比较,李定国和郑成功的大军都与广东接境,主力可以在短期内集结,后方支援也比较容易;清方正好相反,清兵赴援往返动辄数月,1653年肇庆之役,尚、耿紧急呼救,3月明军已撤退,5月清廷才令江宁驻防满八旗兵赴援,抵粤时只赶上收拾残局。因此,李定国致郑成功的信中谆谆劝告万勿“愆期”,原因正在于利用清方增援困难,以绝对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广东全省。<BR> <BR> 南明复兴的第一次希望在1652年取决于孙、李合作全歼湖南屯齐所统清军,由于可望妒贤忌能坐失良机;这以后的可能性就是李、郑会师收复广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复江南之地;此机一失,南明再无复兴之望。关键一着失误,那就是全盘皆输。李定国不愧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军事家(没有之一),他的高瞻远瞩,实在是同时诸雄根本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这次机会又由于队友(郑成功)的自私不配合而丢失。李定国为此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且反复同郑成功说明厉害之处,可以说李定国广东战役方案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郑成功的主力,来与不来,大致决定广东战役的成败,更与南明能否复兴直接相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