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第4节

作者: 东越陆孟明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人们才刚知道如何使用火和对食物进行烤制的时代,对于哪种食物可以烤制,哪种食物不用烤制;对于食物烤制的时间的长短以及程度火候都是没有完全把握的。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情疑风偌死于急性食物中毒。
  风偌的不幸病逝和部落中相同病因的人们较多(估计可能是痢疾),引起了华胥和雷泽的思考,最终逐渐形成了对所采集食物的分类存放制度,也使人们逐渐从盲目的烤制或烧制食物中开始有了对各种食物食用方法的认识。
  华胥开始在部落的各地进行每日的巡视。一边也帮助着人们做着简单的烧制事务,而雷泽则担当起了带领族人们入山打猎的任务。而从雷泽身上,部落的族人们也开始有了单兵作战。用石器制成的武器也变得更加锋利尖锐而又方便使用。
  日期:2017-11-01 14:19:56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燧人氏部落又遣人来。这次是报告燧人氏部落中的雷氏部落首领去世,由于雷泽和华胥在部落中数年所传的声望,希望雷泽可以回雷氏部落担任下一任部落首领。眼见幸福了几年的一家三口又要分离,华胥和雷泽在商量着,又在和部落族长们商量后决定将自己的部落合并入燧人氏部落,作为大部落中的一支。于是华胥将自己的部落移并入燧人氏。在庖牺的老师弇兹引入,由于在此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部落联盟制,只是所有部落中的人在一起生活而已,因此华胥因为婚姻和孩子受教的原因把部落移到了雷氏和弇兹氏的边上,成了燧人氏部落聚居区中的一员。

  华胥在生活中向着弇兹学习,也学会了用骨针缝制麻线的技术,平时也会给小庖牺作几身兽衣了。而让华胥更加安慰和开心的是,庖牺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乐于助人渐渐地,不仅为自己部落的人所喜爱,也受到了弇兹氏部落人们的交口称赞。

  燧人氏部落的建筑式样也让华胥部落的人们渐渐融入进去。高脚楼逐渐又低矮了些,但又加入了一些防水的功能。而几年的部落首领,也让华胥和雷泽自己居住的房屋与别人有区别,显得更宽阔和亮堂了些。
  庖牺已经十三岁了,华胥也是一个三十岁的中年妇女了。而庖牺的老师弇兹氏首领却也病重了。在自知不起的情况下,首领通过祭祀的形式决定要将首领的大位传给庖牺。雷泽和庖牺自然是不认可。于是弇兹手指华胥嘶哑地说道:“这个孩子聪明异常,将来必能承担部落首领大任,现在既然还小,就由你这个母亲先代劳吧。我们部落也是风姓,既然都是风姓,两个部族就合并在一起吧,由华胥你来统领。只是以后你要将部落首领传给庖牺啊。”华胥点头答应,弇兹也就去世了。

  《列子·黄帝》书中是这样描写的:黄帝即位十五年,“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道,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这个黄帝神游的故事有很强的神话性,但其中却透露出这么几个史实:

  一、华胥的部落变得更大了;二、急性病而死的人以及年纪比较小就夭亡的人比较少;三、部落中的人没有什么一定忠厚向往;四、捕猎有了一定的技术性,发生伤亡的可能性降低了;五、房屋相对之前有了更稳定性,可以抵挡一定的水灾和雷打。

  我们可以合理猜测,就是因为雷泽和华胥几年下来的打理,在加入了燧人氏部落后,有些部落心甘情愿地与之合并了。最终,因为婚姻的关系,雷氏和华胥的部落也最终合并在了一起。
  部落联盟的雏形开始形成!
  日期:2017-11-02 12:50:31
  庖牺在逐渐长大,华胥也渐渐将部落中的一些事开始交给庖牺办理。庖牺在替母巡视的过程中就在部落中发现一个问题:人们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每个部落,甚至是每个人在劳作和休息的时间很不一致。这就使部落中的人们在进行采集和猎获时经常会有先后,也不利于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出外狞猎的人们,因为对时间的认识不同,常常在集合的时候还不能到。庖牺观察知道,白日的太阳,晚上的月亮都是循着从东向西的方向每天升、落。而在晚上,有颗星似乎永远在人的头顶(北极星),如果以什么方法可以规定出时间让人们遵守,那么或许可以更多地有猎获,也很少会有在狞猎时走丢的人了。

  一天,庖牺看到太阳和月亮给房屋带来的影子,便心生一计。第二天,他就组织人们在不远处的两山之间立了几根木头。以山头作为日月出人升落的坐标,将东西方的两座山称为“博山”,以二者中央的山称为“天脐”,意思是“天地之中”,在中央山上选一颗高大的树木称为“扶桑木”,用手契刻太阳月亮在表木东西两侧运行的高度。按照高度就可以记录时间了。
  《山海经》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汤谷。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接着,在告诉了华胥和父亲雷泽后,又将庖牺确定时间分为十格,确立为○(dǐng,音“鼎”,即甲)、○ (cháng,音“长”,即乙)、○( jiù,音“救”,即丙)、○ (súi,音“随”,即丁)、○ (qiáng,音“强”,即戊)、○(lǐn,音“吝”,即己)、○(gè,音“各”,即庚)、○(shān,音“山 ”,即辛)、○ (qǐng,音“请”,即壬)、 ○(kā,音“咔”,即癸)。《三皇五帝考》

  有了时间的认识,人们的作息更规律了,收获也提高了。于是华胥把这些木头称为“扶桑木”。“桑木”在那个时代就是高大伟岸的象征,并且在祭祀时将桑木奉为通天的木材而祭典。而取名为扶桑木,可以看得出华胥对于儿子庖牺这次的功劳在心中是多么地认可。
  华胥见自己的儿子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利用知识和观察解决了部落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非常地心慰,但眼着孩子长大,华胥的心思逐渐转到要给儿子娶一房漂亮的媳妇了。
  四、婚姻

  庖牺十六岁子。长得高高大大的,英俊而又帅气。
  但是在那个时代,要找个妻子谈何容易。交通不便,讯息不通,又规定了同族不婚......
  日期:2017-11-03 15:03:09
  一日,部落中有两个人在河中打渔,开始时尚在岸边捕鱼,后来岸边的鱼有些少了,有些小了,于是两位渔民登上自制的排筏,顺着河水向河的上游一路而去。一路顺风顺水,又是收获颇丰,两面三刀位渔民不禁有些开心。他们也为在河中所看到的两岸的奇峰异景所吸引,渐渐地竟行得有些远了。渔民看着河道已渐渐不是自己所熟悉的河道了,正待拨筏往回走,却是绕过了一座山头,看到了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男人们在附近的山林中狩猎,女人们在村庄房屋附近采集,垂发黄咎则到处嬉戏。他们见有陌生人靠近,却也不如临大敌,反而招呼两位渔民上岸到他们的部族看看。又招呼着两位渔民到自己家中用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