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记事》
第41节

作者: 平易豆姥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22 16:30:31
  (《边陲小站》续3)
  部队首长及时通报战况,西东两线进攻的部队,已经分别占领了越南的老街、谷柳、保胜、柑塘、同登、谅山,等等城镇和一些通往河内的重要门户,整团整营的越军被消灭,所谓的王牌主力遭到重创!正在浴血奋战的我军将士听后欢欣鼓舞,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战斗力倍增!
  正当我军乘胜追击,准备继续消灭南逃的越军时,我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这场正义的军事反击行动完成预期目的,自各个战线全部撤军。此时,部队和民兵已深入越境内几十公里。
  回撤时,扎发大哥他们那支民兵队伍,突然遭遇一小股流窜的越南武装人员偷袭,部队和民兵立即对其展开回击清剿。在激烈的战斗中,扎发大哥不幸左小臂中弹负伤,滚下了一处断崖。当他迂回爬上山坡的时候,部队和民兵已经冲出很远,在地形复杂的山岳丛林中,他离队失散了。他焦急万分,沿着似见非见的小路,寻找自己的队友们…

  起初,扎发大哥还能听到远处零星的枪炮和爆炸声。后来,枪炮声也听不到了。当一切都归于平静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孤独一人,身处异国他乡,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和焦虑。他躺在草丛中休息片刻后,警觉地爬起来,寻找返回的路径,但是已经很难辨清了。他打了个激灵,狠下决心,一定要回去,爬也要爬回去,坚决不能当俘虏!
  这时他感到伤口在钻心地疼痛,他取出随身携带的那包盐巴,按照临战前培训的几则自救要点,忍着难以忍受的剧疼,在伤口上撒上盐巴,用纱布包扎结实。
  他冷静下来,首要的是确定方位,他开始仔细辨识。他觉得唯一能够给他提供参考的是那条从我们国家延伸向越南境内的滇越铁路,找到它,就能沿着它回到反击出境时的河口镇。于是他决定寻找铁路。
  经过几日的艰难寻找,他终于看到了那条铁路。自此,他隐隐约约,始终保持着心里能够把握的距离,既不敢远离,又不敢贴近,万分警惕地向着北方步步挪行。
  在远处倒是能够见到零星的村舍,但他决不敢贸然进村。前些天在进攻的路上,他们曾经到过几个村庄,首长说过我们是仁义之师,所以帮助过一些村上的居民,给过他们一些吃喝用度,甚至还帮他们修缮过破烂的房舍。不过相互间的语言是不通的,那里的人跟我们的老乡百姓相比完全两样,他们目光茫然,神情呆呆痴痴、恍恍惚惚不知所措,有的人竟以怨报德,时不时地投来凶狠狠敌对的眼神。现在只剩他一个人了,他决心远离村庄,不再去招惹他们,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白天,他担心被越南的游兵散勇和当地手持武器的山民发觉,一般不轻易行动,直到夜幕降临,才敢模索前进…
  至于食物,问题倒不严重,就是再多熬几天也不会因此而威胁生命,这一带山地与家里寨子所处地理气候环境、物产植被差异不大,都属热带、亚热带丛林地带,随处都可采挖一些能吃的果蔬、根茎充饥。水的问题,在山里找口水喝并不算多难。
  身上除了那包盐巴、几块纱布和背上的枪支以外再无其它。子丨弹丨早已用光,出发前就说过了,人在枪在,生命在决不弃枪!
  夜间前行时,偶尔一晚,他会直接摸上铁路或是什么小站站台,看一看有无文字图标之类,好为他提供更可靠的行进依据…

  终于,在这天傍晚,忽见一条河流横在他的面前。没有桥也没有船,水势不太急,能隐约看到对岸。扎发大哥上学不多,文化不高,地理教科书没有好好学过,虽说生在红河州,但连本州地图都不大识得,是不是红河,他不敢确定。出境反击的时候是夜间,队伍脚下踩得是浮桥,并没有感到那条红河河面有多宽,水有多大。
  不管怎样,渡过去再说。过去在乡里修水利他只游过水库,这次要游河流了,他鼓起勇气,找来被炮火炸断的半截木桩,丢在河水中,一手抱着,另一只胳膊拼命划水。他用尽难以置信的勇气和毅力,带着溃脓的枪伤,拖着肿胀的双腿,一个人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强行泅渡…
  过得河去,虽有稀落灯光,但四周依然昏暗,寂静得出奇。偶然间他又摸到了铁路,便顺着路基拼死走上一座车站的站台,他竭尽全力,站着身子察看竖立的站牌,当他看到“河口”两个大大的中国字,又听到有人用清晰干脆的中国话问他“口令”的一刹那,脑子顿时一矇,失去了意识和知觉,整个身体扑倒下去…
  当他再醒来的时候,身边站了许多人,有的穿着绿色军衣,有的穿着白色的大褂,还有含泪呼唤着自己的、她的米葛和龙嘎…
  在白鹤桥,电话的这一边,我认真地听完扎发大哥越来越有气无力地述说,一句话都不出来…我轻轻地放下话筒,抬起头,游移的目光停在了对面墙壁挂着的那张挺大的中国地图上…
  (本篇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