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广州刑警重案录》
第15节

作者: 没有子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前面说过,绑架案对罪犯而言,风险极大,成功率极低。绑架案的极端形式——公开挟持人质,和警方对垒,那更是死路一条,毫无翻盘可能。你在暗,尚可一博,你在明,必死无疑。一般情况下是当场击毙,运气好一点打成重伤,牢里度过余生。想吃这碗饭,提前在骨灰楼订个位子绝对没错。
  前几天温州劫持富商的那个家伙,身上二十几洞。更早一点重庆劫持自己女友的,也差不多是这个下场。如果你平时留心一下相关的新闻的话,你会发现,这种案子,都是狙击手的狂欢。
  本辖区却有个例外——并不是因为疑犯运气好,而是我们没机会开枪。
  2000年5月,本辖区一个繁华的酒店附近发生一宗绑架案,一个求财心切的本地男子手持爆炸物冲入酒店,挟持一名陌生女子,要求与警方谈判。
  那年月,这种案子是头一遭。当时公丨安丨的应急机制不如现在完备,没有相应的行动预案,更没有谈判专家、狙击手之类的储备。接到警情,领导情急之下,点上刑警、巡警、治安、派出所等单位的力量,立即包围现场。

  疑犯也很聪明,知道要谈判成功,必须扩大自己的筹码。他把人质从酒店转移到附近的一个加油站,声称如果不成,将连同加油站一起炸掉。
  按理,此种危险情况,一方面要立即与其展开谈判,摸清具体情况和要求;一方面要立即请求布置狙击手,寻机击毙疑犯。但我们没有谈判员,只有扯着嗓子喊的现场指挥员;也没有狙击手,只有一堆拿着从未使用过的冲锋枪的民警。
  我们按照疑犯要求,开了一部带对讲机的警车到加油站,以此为渠道和疑犯展开谈判。在口头同意他的要求后,我们以对讲机声音太小为由,要求其为其换车。其实就是准备在这个换车的过程中动手。
  但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在换车时,人质受惊,拼命反抗,疑犯动刀,力图制服。这时指挥员一慌,情不自禁的大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啊……”(革命电影也害人啊……)
  四面八方端着冲锋枪的兄弟听到领导这么一号召,个个争先恐后的冲入加油站——疑犯就在一片嘈杂中被制服了,因为人太多,搞得大家都不敢开枪,疑犯这才躲过一死。事后发现,疑犯所谓的丨炸丨弹,就是一个挂着引线的空可乐罐。

  案子是破了,但是从整个过程来说,是不能说满意的。尤其是最后冲锋那一下,决策是错误的。如果疑犯的丨炸丨弹是真的,他有足够的时间引爆丨炸丨弹,不要说人质救不了,加油站一爆炸,所有冲锋的兄弟都要完蛋,追悼会都不知道要开几多。勇敢可以制服空可乐罐,但敌不过真丨炸丨弹。
  当然,现在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了。但我们和国外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理念也有所不同。如果你看过好莱坞电影《谈判专家》的话,你可能会和法学专家提出同一个疑问:能不能不要击毙?
  难。从舆情的角度,警方和政府都绝无可能让步,理论上已经奠定了此类事件武力解决的基调;从现场控制的角度来说,当场击毙成本低,见效快,操作难度远远低于慢慢谈判。甚至可以说,谈判不是目的,谈判就是为了更好的动手。
  (秃笔抗踢牛……)

日期:2009-11-24 00:24:26

  24、诈骗
  上面有几位网友提到了诈骗。我这一节就重点说说诈骗。
  和绑架之类的案件比起来,诈骗风险小,成本低,成果却远远高于绑架。所谓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几千块的算小意思,我印象中的电话诈骗有一宗180万和220万的。但是很遗憾,这类案件,破案率很低,即使破案,钱一般也追不回来。具体原因,下面慢慢说。
  先说传统的诈骗。大家耳熟能详的,拾遗平分、迷信消灾、兑换外币、代办证件等。这一类的手法没什么稀奇,少说已经流行20多年了。无外乎几个人一起演戏设套。但是疑犯也讲求与时俱进,也在不断的变换包装的方式,使其更具有迷惑性。以兑换外币为利,我见过的变种就有:在公车上自称少数民族或银行人士急需兑换人民币,以租房需要取钱为名将房东骗至银行附近设套,甚至拉外国人入伙直接下套……

  这些传统的诈骗在选择目标上是有讲究的。疑犯不会随意撒网。应该说,干这行的,很能相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节目,有针对性的选择为辨识力较弱的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这些手段不管花样如何,本质都是在利用人容易从众、爱贪便宜、趋利避害等弱点。两条破解的口诀:
  1、天上决不会掉馅饼。
  2、如果被馅饼砸到,请参考第一条。
  那么,我们经常在诈骗案中听到的“迷魂党”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前面那位网友“只买中石化”已经答得非常准确——那是受害人编出来骗朋友和家人的。这个答案有点残酷,但不幸是事实。大部分事主在醒悟后,由于羞愧、愤怒、焦灼等原因,会产生一段记忆空白期,选择性的对案情进行逃避。特别是一些手段低级,损失却很大的案件,事主害怕或是愧于向朋友、家人陈述实情,只能用“被人拍了一下,迷迷糊糊了……”之类的借口。传得多了,也就有了“迷魂党”。真正的“迷魂党”在麻丨醉丨抢劫中是有的,使用三唑仑之类的催眠药物。但在诈骗中,我还没遇到过。如果拍一拍肩膀就能把人迷魂的话,我都想学了——追美女多好使啊。

  再说说当下流行的。近年来流行的诈骗手法,无外乎短信诈骗、银行卡诈骗、电话诈骗、网络诈骗、退税诈骗、冒充亲友诈骗等。可以说,传统诈骗还要看人下套的话,后起的这些手法,适用面积大,且更省力,更隐蔽。
  短信诈骗大家都遇到过,可能你会说,那些低级的东西,骗得了我。你还别说,从概率论来说,小概率事件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总会发生的。我就遇到一位这样的事主,生意人,当天跟别人谈好交易事宜,约定次日转账。次日事主正在开会,突然收到“我的账号是……”的短信,事主根本没有多想,当即转账……这类手法是福建籍团伙的特长,一台电脑加上短信群发机,打一枪换个地方。到手立马提现,账户丢弃。

  冒充亲友的,最近很多。这类手法有讲究。疑犯一般会提前几天冒充你在外地的熟人(同学、朋友、生意伙伴等)给你打个电话联络感情——怎么冒充呢,一般来说就是在你猜测的过程中自己泄漏的(行话叫作“白撞”)。几天后,疑犯就号称自己因为交通事故啊、嫖娼啊进了局子,急需花钱赎人……甚至还有搞笑的声称小姐也需要自己花钱去赎……有个事主就这样连续汇款5次,十几万打水漂才醒悟。

  退税诈骗我自己都遇到过,很耐心的听完了。疑犯自称车管所的,以购车有退税为由进行诈骗。这种手法关键之处在于疑犯已经弄到你的资料,可以说出你的身份证号码之类的细节,还告诉你已经是“最后一天”,需要立即致电“国家税务总局”转帐什么的……我遇到这种手法的时候还算很早,刚出现。当时我以普通人的身份给某大报报料,希望他们能刊登一下这种新兴的手法,避免市民上当。结果报纸根本不理我。不出一个星期,该报却登载了广州东莞等地多位车主被退税诈骗的大篇报道——唉,热衷报道事后血泪不如事先提醒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