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26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25 06:57:03
  德篇七十四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也,自爱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译文:百姓不畏惧(王)恐怖的统治,那么(对王来说),大的恐怖就要来了。不要关闭百姓住所的大门,(使其流离失所),不要堵塞百姓的生路,(使其铤而走险)。只有不堵塞,(放百姓一条生路),(王)才因此不会被百姓倾覆。因此,圣人自己了解道,但不自我表现,爱护自己,但不自居高贵。所以他舍弃自见,自贵,而选择自知,自爱。

  评论:这是圣人的自我保护之道。如果王不愿意听从圣人的教诲,圣人也只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德篇七十四开始,一直到德篇七十九,都是说不行王道的后果。
  日期:2018-04-25 06:57:58
  德篇七十五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亚,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敢:进取。亚:即恶,厌恶。单:不复杂的。
  译文:勇于进取则被杀,勇于不进取就活。这两种勇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有害。上天厌恶勇于进取,谁知道呢?天之道,不战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它的心思不复杂却善于谋划。天道的大网宽广宏大,网眼虽然稀疏,却不漏失任何东西。
  评论:这篇有点理想化了。不战而善胜这一系列,其实是主观的愿望罢了。
  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挺不错的。
  主席评价老子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个评价有点矛盾,又非常正确。客观和唯心主义本是互相冲突的。楼主看来,老子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正如老子自己所说,如果你觉得理解了,就是令人担忧理解错了。
  日期:2018-04-25 06:58:26

  德篇七十六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且死,而为畸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畏且必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者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注释:
  畸:其余不同,异端。司:掌握 ≯:砍,削。
  译文:如果百姓一直不怕死,那怎么能用杀人去恐吓他们呢?如果百姓(看上去)怕死,那么我抓获异端分子而杀死他们,那谁还敢从事异端活动呢?如果百姓果真的怕死,那么通常有掌握杀人权力的组织和人存在。那些代替掌握杀人权力的去杀人,是像代匠师砍削东西。代替匠师砍削东西,就很少不伤到自己的手了。
  评论:三层,层层递进,把不讲王道的恐怖统治讲的很清楚。
  老子最后说了,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代人作孽,最后是要受到报应的。
  日期:2018-04-25 06:59:49
  德篇七十七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注释:
  厚:愿望强烈。 贤:胜过,超过。
  译文:百姓陷于饥饿,是因为(王)收农业税太多了,(粮食都被征收走了),所以百姓饥饿。百姓得不到治理,是因为(王)有所作为,(例如发动战争,大修宫殿等),所以治理不好。百姓看轻死亡,是因为百姓想要强烈的求生,(为了找出生存的机会),所以百姓不怕死。只要让百姓觉得实在活不下去了,那么百姓就会把看轻死亡看的比重视生存好,(因为重视生存却没有活路,看轻死亡却有可能找出生存的机会)。

  评论:乱世之像。百姓为什么不怕死?是因为王不给活路。和德篇七十六篇一块阅读。
  日期:2018-04-25 07:07:48
  讨论6:老子的道很好,很辩证,但为什么实行不了?
  楼主的观点是老子观点是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很好。但是没有考虑到一个再大的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互动。
  也就是说,老子说的几乎都是内政,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很少,几乎不谈。按三体,一切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楼主觉得这个可以说是很准确的)。那么,只谈内政是不足以生存的。

  内政,外交,军事不可分,这是另外一个和内政的公平,自由,效率的相类似的三角关系。
  所以老子的道不行,是因为天下没有一,也就是没有统一。
  日期:2018-04-25 07:17:00
  德篇七十八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亘,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注释:
  亘:尽。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死的时候躯体挺直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脆弱,死后枯萎干硬。所以说,坚硬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微细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军队强大(就会走向反面)就不会取胜,树木强盛就要死亡。强大就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微细则处于上升的地位。
  评论:德篇中的精华之一,值得好好领会。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日期:2018-04-25 08:00:33
  德篇七十九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注释:
  高者:指的是弓背。印:用手按下,留下痕迹。压下。
  下者:指的是开始射箭的时候先把弓朝下,扣上箭,然后把弓举起来朝上45度,以求射的最远。
  又:通有。 见:通现,显现。
  译文:天之道,犹如射箭张弓,(拉弦使得)按下弓背,把弓举得高一点(以求射得更远),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够的就补足它。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是如此。它削减不足的(穷人),去供奉给有余的(富人)。
  谁能把多余的东西拿来奉献给天,(让天去补不足)呢?恐怕只有得道的人了吧。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一无所有,功成而不自居。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他不想显现自己的德行和才能。
  评论:道德经的精华之一。堪称是对社会的辛辣批判。
  损不足以奉有余,正是西方所说的马太效应或者20-80法则。其实呢,两千年前的道德经就把这个道理讲透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