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水浒』,送你一个不一样的水泊梁山》
第15节

作者: 龙驹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阳谷县有一个卖炊饼的武大郎,和他的女人潘金莲,并且印象会相当深刻。很多读者可能对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一大部分都不熟悉,但是对这二位却了如指掌,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潘金莲嫁给武大做老婆,到后来和西门庆通奸害死武大,中间也经过了好些日子。为什么潘金莲一直没有怀孕?没给武大郎留下一男半女?
  一、潘金莲根本就没让武大郎沾身。现在有很多人为潘金莲作翻案文章了,认为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形象。一点不假,这两个人在一起,实在是造化弄人。潘金莲也实在是够委屈的,我们应该抱着同情的心理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
  看一下潘金莲的容貌: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再看一下武大郎的容貌: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两相对比,这二人的差距连中国的贫富差距都不能比,天壤之别!也难怪乎别人都说:“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其实,这场悲剧是不能全怪潘金莲的,武大也有责任。如果武大还有些自知之明,就应该断然拒绝这门亲事。如果潘金莲一直留在清河县大户人家里,也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或者武大发发善心,周济潘金莲一些盘缠,让她别寻出路,也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可是这个武大郎毫无自知之明,居然癞蛤蟆真想吃天鹅肉,以至于后来酿出悲剧!

  二、武大郎自己的注意,想做丁客。前面已经描述过武大郎的容貌,武大自己心里也应该很清楚,自己这长相真是天上难找、地上难寻。这要是生个孩子,要是能随潘金莲还行,可要是随了武大郎可怎么办?要是个男孩儿,恐怕要打一辈子光棍,哪还能有那么便宜的事儿,像自己似的白白捡一个漂亮媳妇。要是个女孩儿就更糟了,谁敢要啊?就得待在家里当一辈子老姑娘!基于这些考虑,所以,武大郎决定做个丁客,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至于那时采取什么措施,就不得而知了。

  三,压力大,暂时还没有要孩子的想法。当然,这需要建立在潘金莲同意给武大郎生儿育女的基础上。武大郎是卖炊饼的,潘金莲又没有工作。两个人又都不是富二代,只能靠着这点小本经营过日子。两个人又都没有基础,又是外来户,房子还没有呢!书中交代,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买房子的压力就够大了,卖炊饼能挣几个钱?再要个孩子,全家还不都得喝西北风!可能两个人也考虑过这些,因此先不要孩子,等钱攒够了,在阳谷县五环之外买个房子,在这定居了,一切都稳定了,再要孩子也不晚!只是大郎没有等到那一天,炊饼已经卖了很多,钱也攒了不少。在五环以外整一个七八十平的,付个首付,按揭五年,已经没问题了。还没等到那一天,潘金莲却做了别人的小三!

  日期:2018-03-13 09:31:48
  26.梁山上和鲁迅先生最相近的一位好汉原来是他!

  鲁迅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也是他生前最大的生命价值体现,不在于他翻译了多少作品,也不在于他创作了多少小说、散文、杂文,而在于他的精神。他的精神是建立在他的“立人”的思想基础上的。这个“立人”思想,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指人个体精神的独立。即人的肉体不受压迫,精神不受奴役,是完全自我独立的存在。这个思想是完美的,如果先生的这一思想能够转化为现实,那么,我们整日高喊口号,要建设的大同社会就指日可待了。不过,凡事只要一趋近完美,就会成为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先生的思想同共产主义一样,只能成为还有些梦想的年轻人永久的梦想。但是,它的价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对于人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先生毕其一生坚持立人思想,追求独立人格,用生命践行他的追求,不受权贵奴役,不向势力低头,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都坚守独立的人格。这种精神,同他坚守的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样宝贵!
  梁山上的花和尚鲁智深,同鲁迅先生在思想和追求方面很有些相通之处。当然,鲁智深不能像鲁迅那样明确提出“立人”的思想,但是他却处处在实践着这一思想,用生命捍卫着独立的人格。他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救下民女金翠莲,不仅是他反抗奴役和压迫的实践,也是这一人生追求的扩展。不单自身要反抗奴役和压迫,还要出手帮助被奴役和压迫的弱势群体。
  他在五台山上醉打山门、大闹文殊院,也是他追求精神独立的一种外化表现。在他看来,参禅打坐、吃斋诵经,是对人肉体和精神的奴役和异化,是不符合佛的真意的。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以,他要打破常规,喝酒、吃肉、打破泥塑的假佛。智真长老是有些修行的,是懂鲁智深的,也是懂佛法真意的。所以,鲁智深闯下大祸之后,他还能说:“虽是如今眼下有些罗唣,后来却成得正果……”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绿林好汉的气质也正是追求精神独立,反抗奴役压迫的一种体现。鲁迅先生对青年们的帮助与扶持,也很有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意思。比如那篇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
  最能说明鲁智深对独立人格、精神自由追求的,是他对宋江招安政策的态度。宋公明在菊花大会上提出招安主张时,鲁智深就表明了态度:“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宋江主张受朝廷招安,为国家臣子,并且将这看做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好事。鲁智深却不这么看,既入朝廷体制,就要受许多条条框框束缚,就要受许多无端的奴役和压迫。因此,他坚决反对招安。“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也正是他对个体生命自由的追求。

  正是缘于对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独立的执着追求,他在活捉了方腊,立下了不世奇功之后,选择了出家。他圆寂之时留下的一篇颂子也是一个大证见:“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是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今日方知我是我”中的两个“我”,正是鲁智深毕生追求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自我。
  不知道鲁迅先生爱读《水浒传》不,会不会喜欢这个数百年前和他思想相同、精神相依、心有灵犀的花和尚?

  日期:2018-03-14 09:29:40
  27.白胜越狱逃跑了,他的老婆结局如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