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第1节

作者: 夜梦金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04 23:17:58
  字数不多,但会坚持到底。
  开卷语
  想必天涯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对“文学”有自己的理解。是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阴暗,是感受民间疾苦,体恤百姓不易,还是怨天尤人,喟叹怀才不遇,等等。这些情感都是写好“文学”的很好条件,也是精神上的很好素材。而现在,却很难再看到由这些情感写成的作品了。网络报刊上几乎都是些无病呻*的矫情文,煽情很到位,但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更别说思想性,文学性。文学注定是孤独的一个文体,读众少,需要耐性。但文学不能娱乐化,总有一些东西要保持纯粹。时间会考验一切,时间也会说明一切。

  题外一问:文学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传言被证实,那不才小人我也斗胆预言一句,文学的尽头将是佛学。这也是无数迷路写手在漫漫文学路上的一盏明灯。
  此非一派胡言,因历史上已有人到达了那个极点。欢迎各位来言,冬季天冷,三言两语好聚暖。
  拙作一篇,自审浅陋,也在尝试触摸到那个点。
  每个人都有着什么样的童年?生长环境对于现在的你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双眸里或许有了答案。
  内容简介:
  主人公小小的沫刚上小学一年级,他的童年本该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是绚烂多彩,绮丽梦幻的。充满着不可思议,天马行空的想象。但他不可避免的要生长在并长期生存在大人们营造的复杂包围圈里。
  洗头店里的年轻姑娘们,其实也是孩子模样。可同样要挣扎在成人的世界里。小小的沫的父母以及那些看不懂的叔叔阿姨们正在构建某个大环境,在里面装扮各种不同于天真烂漫的光怪陆离。成人们一些嘴上说的不该让孩子看见的事情,却往往在时刻演绎。
  一个人的性格或许就是在各种环境下慢慢熏染出来的。童年的开始仿佛就能预知今后会有什么样的谢幕方式。
  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老家的古老印记,遥远的传说是主人公唯一能回避成人世界的心灵慰籍。或许这就是孩子式的不可言语。内心有伤,但不会跟大人说起,因为大人不听,于是傻傻的回想,脑子里会有一幅幅至纯至净的美丽画面,像百花盛开的春季。但在风雨飘摇里,总是显得柔弱无力。
  没有谁生来就会选择踽踽独行,人是合群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儿,当迈过童年,步入青春,再到成熟,会有什么样的活着方式呢?不可彻底说明,但冥冥之中似乎确有注定。
  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本心,都不好说,并没有严格的好坏区分,以至于会有各有各的价值选择。因为每当“身不由己”突然来临并落在自我头顶时,都不免会无奈的和希望的说起“每个人都不容易。”
  正文:
  《百花深处》

  开学即将到来,父亲在县城里和别人合开了一家洗头店。在离店不远的地方正好有一家计算机学校,且专收初中毕业生,父亲就在那里给沫的姐姐报了名。
  镇上房子离小学比较远,每天上学很不方便。母亲要忙着打理门市部,父亲又因为要长期留在洗头店,很难走开。这一来就导致了沫上学无人看管的严重问题。最后大家商议决定也把沫带到县城里,在县城里上学,平时还可以住在洗头店。可具体在哪里上呢,一时又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听了镇上严安的建议,把沫送到县城的文武学校,既能好好学习又能锻炼身体,严安的儿子红曾也打算去那个学校。

  洗头店紧邻一个十字路口,白天夜里都车水马龙,行人不断。这对生意人来说是个很不错的位置。文武学校离洗头店也不远,出门右拐,朝前走五百米就到了。父亲觉得这或许也是一种天意。
  说来也巧,沫和红曾被分到了同一个班同一个寝室。临走前,相约时期,一同出行。
  红曾长得很怪,处在不丑又不帅,又不普通的点上,难以形容。原以为他小时候出过什么意外,但自从看见他父亲严安后,沫才明白遗传作用强大的不可抗拒性。虽然小小年纪的沫还不懂这里面的缘由,但也常听老人们说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严安和红曾完全就是从一个磨子里出来的,只是一个是成熟版,一个是少年版。红曾还有一个明显的外在特征,这个特征经常被人拿来取笑。说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没管住嘴,吃多了东西,才导致红曾一出生就莫名其妙的长有十一根手指头。左手五根,右手六根。那是一只怪物的手,以后专偷别人家东西的手,不吉利。街上凡是看见红曾的上了点年纪的老人都这么说,还劝导红曾父母要时刻留心自己的儿子,以免在大伙儿都没注意的时候溜进了谁的家,偷了谁的东西。红曾父母脸面上始终表现出一股大海深处般的平静,对于那些善与非善的言论,只当是逗笑取闹的闲话。别人说笑时,也跟着说说笑笑。但又有谁知道,他们心底里捆绑着的那份不为人欺的倔强,正在慢慢的灼烧,终有一天会照亮一切。 

  红曾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守林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提防着外来人员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当地人上山偷砍树木。任务轻松,但担子很重,严安也清楚这一点。除了规定的一天两次巡山外,他还在其他时间里抽出空闲独自一人到山上去转转。最近上山偷砍树木的事情时有发生,他想及早清除这种恶劣现象。可不曾想在一次天近黄昏的巡山途中被穷追不舍的野猪拱断了腿。从此告别了那座绿树葱茏的大山。

  包山头没陪一分钱,原因是严安是在下班时候受的伤,没在他要求的工作期里,况且在哪里受的伤不是理由,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严安家里人不服包山头的说法,找到他家,又哭又闹,但都毫无作用。包山头预见情况不妙早早的关门跑了。后来严安用家人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把断腿接上了。
  差不多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腿奇迹的好了。有人说他命大,有福,腿都断成那样了,还能恢复。有人说他是被菩萨保佑,让他度过这一劫。要好好感谢菩萨的贵恩。有人说……。

  在修养的那段时间里,这些话严安早都听腻了,但从未对外人吐露过什么。他仍记得受伤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他那时自找的,活该,吃饱了撑的,没事偏要去找事,只断了一条腿没把命搭进去已算便宜他了。
  再后来,托人牵线严安取了现在的媳妇冬荨,不久有了儿子红曾。两人不甘于农村贫瘠生活的现状,把儿子交给家中老母亲带养,到外面的大世界里打拼。几年后,平平静静的回来了。大家问他是不是到外面发财去了,他不说话。把原来的那座山包了下来,成了新的主人。在山上种了橘子树,夏风拂面,橘子丰收,他很赚了一把。用这钱还了欠的债,在镇上花园处买了一块黄金地皮,盖了三层高的楼房,做起了副食生意,也瞬间成了全镇的焦点。

  一转眼,红曾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严安没多想,毅然决然的要把儿子送到县城里,不留在镇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