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事件记录,真实短小,楼主亲历!边写边发毛!》
第11节

作者: 乱山闲步觅行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1-04 23:16:59
  【17】再哭就把你喂王八
  在异国街头,更一篇中国式神神叨叨的帖子,这感觉岂止是酸爽?简直是酸爽!OK,那么,楼主就开始我的表演了哈—
  故事是楼主小时候听来的,确切地说,一定在小学毕业前,因为这是我外婆讲给我的,前文有交代,她已去世颇久。
  日期:2017-11-04 23:20:01
  外婆的父母闯关东来到东北,而哈尔滨守着松花江,江边的许多人过着靠水吃水的捕捞生活,外婆的父亲就这样成了一名渔民。
  这个故事就跟出江打捞有关。

  那时出江捕鱼是个极为大型并且相当受重视的群体性活动,出发之前要隆重祭祀,然后再开船,船要开很久,直到远离陆地直达江心,船上的渔民往往拖家带口,男人捕鱼,女人做饭带孩子。
  有天,船上渔民们正在作业,不知道为什么,船上其中一个渔民的小孩突然哭了起来,还是那种嚎啕大哭,哭得大人心神烦乱,母亲不论怎么样都哄不好。
  那个时代的女人本身没什么文化,又被生活的艰辛磨的一点儿女人味也没有,丝毫不知忌讳,哄了半天终于失去了耐心,张嘴就说:“别哭了!你再哭,再哭就把你扔河里喂王八!”
  当时说完大家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也就一会儿的功夫,天就开始阴了起来,乌云密布,江上本来无风无浪的,渔船却开始原地打起了转,不论这一群身强力壮的渔民汉子如何操纵,都控制不住船体的转圈儿,更可怖的是,船竟然是打着转儿地往下沉,沉的速度虽然缓慢,但照这个情况下去,船毁人亡是迟早的事!
  渔民头子到底是个有见识的老人家,看这情况也知道是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东西,犯了它的忌讳了,毕竟这远离城市人迹罕至之境,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可能发生,还好一般船上也都会预备下黄纸,鞭炮,香烛,香炉等,渔民头子招呼大家把这一切摆好,贡品也端上了,老船长就带着全体渔民下跪祈祷,碎碎念一些求原谅、求放过的话,刚祈祷完毕,就听见船舱里有响动,领着众人下去一看…

  我勒个大大大大大大去!
  满满一船舱的小王八,一只只有巴掌大小,密密麻麻爬满船舱,层层叠叠,看来船打转下沉也是这些个东西作祟。
  日期:2017-11-04 23:21:31
  船长回到甲板上,面色深沉如水,沉吟半晌,对刚才要扔孩子喂王八的女人说,把孩子扔了吧,否则这一船人都活不了,你谁也别怪,要怪就怪你自己说话不防头没个忌讳,既然许诺了人家,就得说到做到。
  再看那孩子,还是在大哭不止,一点儿要停下的意思都没有,既然再哭,那就只能喂王八了。
  据说,孩子被抛下船的时候,一个浪花都没起,就好似有东西在下面接着一下,没有呼救,没有哭喊和挣扎…

  我当时问我外婆,那孩子的母亲能答应吗,不伤心死了吗?外婆说,这个她就不知道了,就算她不答应又如何?本来是她不对在先,一船人的性命都掌握在她手里,胳膊拧不过大腿啊。后来我跟我妈说这个事,我妈的想法是,那个时候人普遍愚昧,孩子又多得是,可能伤心一阵也就罢了。
  记得当时外婆还安慰我说,这都是命,孩子本来好好的,却大哭不止哄不好,死亡在即还是哭,生怕无法去兑现母亲的承诺一般,或许命中该有此劫,该着被某些东西吃掉,这都是命定的。
  啊,好沉重的故事,楼主今天刚做完船。汗。
  日期:2017-11-06 20:25:19
  其实关于松花江的传说很多,楼主知道的太少了。曾经听外婆说过,出江打渔的人会看到很奇异的景象:烟雾朦胧,水汽氤氲,江上会出现小山,山上站着垂髫的红肚兜小童,还有白胡子老头,外婆说那是江上的神仙~虽然作为社会主义大好青年的楼主是不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但想起外婆说过,这些神仙会保佑百姓的渔船航行平安,不遇风浪而且满载而归,楼主还是能接受的,这就跟沿海城市信奉妈祖一样。尤其当楼主听到,曾有个日本军官想一窥江中胜景,带着一队小日本登船而去,好像遇到了中国的神仙,就再也没出来…虽然很扯,但当时小不点儿楼主还是拍手称快来着。

  日期:2017-11-06 21:29:54
  【18】江边的孩子
  既然都说到松花江了,那楼主索性就再更一个有关松花江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源于一个朋友的讲述,而这位朋友则是从他爷爷那里听来的。
  说之前先交代一下背景。
  老一辈哈尔滨人几乎都知道,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哈尔滨内的许多日本人都没能返回故乡,至今哈尔滨仍有许多日本遗孤,当年被善良的中国人所收养,如今他们也已经垂垂老矣,对他们来说,东北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日本人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地留在了中国,那就是死亡,身躯腐烂于斯,甚至死不见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