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59节

作者: 迟宇宙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多年后,杨元庆因为在2003年没有完成联想的3年规划便开始反思联想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柳传志曾说联想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他也曾亦步亦趋地追随柳传志之说。如今,因为遭遇失败,他似乎突然发现联想集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运作管理”,尽管依然是管理。
  早在1997年春天,他并未发现“运作”之妙,而是凭借一腔热情及成功营销便赢得来自跨国公司的尊敬。那时候,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IBM成功的同时,它并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为此骄傲。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使IBM的优势很小。价格在不断下降,价格下降的压力还会增大。最新的挑战来自联想公司,在1996年最后三个月IDC市场份额排行榜上,联想公司已跃居首位。”
  几乎所有研究中国IT史的人都知道,1996年是中国IT业的决战之年,它最终也成为转折之年。正因为在那一年成功狙击了IBM,联想成为中关村的标杆,而杨元庆则彻底为自己赢得了未来“中国IT领袖”的位置。
  联想在那一年终于洞悉了赢利的秘密:科研成果+规模生产+规模营销=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一个联想新时代开启了。
    “One Plus One”

  联想涉足电脑领域之后,除提供商用微机外,也开始向家用电脑市场突袭。他们看到那个充满诱惑的市场,知道在美国超过30%的家庭持有电脑。在1990年代,大部分电脑厂商都在打家庭用户的主意。有一个先驱推出了价格逾千元的学习机,那是一种不能存储文件、不能打印,也不能运行最简单的电脑软件的“怪物”,除了提供录入法训练和玩游戏外,它什么都不是。

  联想在1992年开始筹划“家用电脑”的概念,他们在1993年正式喊出了一个伟大的口号——“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拥有一台电脑”,这就是著名的“1+1”行动。在美国和欧洲,电脑并无家用和商用的区别,它们统称为个人电脑,但联想煞有介事地推进最终使“家用电脑”在中国大行其道。
  到1994年底,中国电脑用户和主流厂商都接受其概念,就连美国人也承认了联想的创举,接受了“One Plus One”,他们甚至办了一份杂志,其中文译名便是《家用电脑》。曹之江有一次不无炫耀地讲,在中国市场上,“1+1”成了家用电脑的代名词。
  联想的第一代“1+1”电脑零售价只有三千多元,它既无硬盘,使用的又是黑白显示器,目的不过使家庭用户运行软件和学习电脑的欲望得到满足。它的性能与价格都与商用机有天壤之别,但它让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和用得好,使电脑不再是神秘的怪物,变得简单和便宜。于是它便成功了。
  1994年联想推出第二代“1+1”电脑,它保持了使用便捷的特点,但配置及性能方面均已与商用机相差无几。第一代“1+1”满足了家庭的试探性购买欲望,第二代“1+1”则满足其购买更完善、高档产品的欲望。于是,联想又成功了。
  尽管第二代“1+1”电脑与第一代保持同样的番号,但杨元庆认为它与第一代“1+1”所谓的个人电脑或家用电脑有本质区别,其意义亦不可同日而语。杨元庆标榜他们为“1+1”注入了新的概念和使命,使其成长为真正的“家用电脑”。
  无论如何,“1+1”都获得了成功,其成功是加法谋略的成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联想看到了一个虚空,它渗透进去,开辟了更大的市场。

  然而市场的博弈往往以减法谋略推行,既然联想要“高举民族计算机工业的大旗”,那么与IBM、康柏和惠普等跨国巨头们进行一场“零和游戏”则势所难免,而这游戏的开局,顷刻便横亘于柳传志、李勤的面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时间既已推进到了1995年,柳传志便看到了“非常大的变化”,形势已然不同,联想较之当年亦展示出极大的差异。他说:“比如说吸引外商投资,有一些大工厂都卖一半给外国人,甚至有些资源也卖给外商,这在过去绝对是卖国的事情。另外还有股票市场、股份制问题,所谓股票市场无非是让更多的人持股,也就是个人私有财产之中生产资料的成分,这在过去也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做法。观念的改变感觉非常之大。”[1]

  1994年的香港联想上市使柳传志感觉到联想虽然跃了“龙门”,但其依旧只是个“小龙崽子”,尚未变形成龙。很多问题阻碍联想变身成龙,跨国巨头们想把它打回鲤鱼的原形。除此之外,柳传志还为苦恼“联想员工缺乏联想人应有的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他有一次指责说,在1995年联想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起初井然有序,到后来便乱成一团了。

  “为什么呢?”他质问说,“因为后面开始发礼品……就这50元的礼品把整个的气氛给搅乱了!让台上演员看着台下目瞪口呆,上面唱着歌颂我们的歌,下面咱们就乱成一团。乱到什么程度呢?乱到剧院的经理和保卫人员出来要我们赶快进行干涉,不然要出事。说到这里,我确实是很气愤。”[2]
  使其更感恼火的是,那天联想所有头头儿均在现场,李勤还巡视了两次。他诘问道:“如果一个公司的最高负责人在那,队伍都能乱,它还是支队伍吗?”

决战(2)

  柳传志的愤怒由来已久,因为争抢礼品而导致场面混乱的事情在联想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每次他都感到脸上无光。除此之外,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出现了问题。在1994年,微机事业部和汉卡事业部曾经出现矛盾,柳传志、李勤他们调和了杨元庆和皮卓丁,至少表面上使他们形成了“协同作战的配合”。
  柳传志知道联想该去向何处,10年来他从未像今天那么清晰过。他内心沉郁了太多的梦想、痛苦和羞辱。他记得1993年DEC总裁到中国,有一位记者采访时问:“你到中国来和联想签约,都是世界上的大公司,你有什么感想?”他听到了,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下去。
  “人家听了后,想了半天。大概人家从来没有想过……因为DEC按当时算是100亿美元的公司,联想当时CAD方面的营业额大概顶多是1000万,可能不到,1000万和100亿是1000倍。1000倍是什么概念?好比咱们公司是10亿人民币的公司,下面某个代理是不足100万的买卖,然后还牢牢记住对这个代理的印象如何如何,这不太可能吧。这相差是非常悬殊的,只是咱们中国人自己不太清楚,以为联想与别人差不多,我们自己可得明白,国外大公司确实是巨轮,我们现在是只小帆船,出了海了,但是要非常小心地行驶……”[3]

  柳传志素来谨慎,但杨元庆正值血气方刚、一腔热情之时,在那年微机事业部的春节晚会上,他跳上台去高唱了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他既委婉地抒发了胸臆,台下便群情激昂,大有“人士从而附之”的气势。
  杨元庆经营微机事业部的事业,向来大刀阔斧,通过在广泛的区域逢山开道,硬生生地打出一条通路来。而且他的队伍既精练机动性又强,一经离散又能迅速恢复。现在他又托以民族理想,自然便得到更多拥戴了。
    那是一场管理的战争
  尽管柳传志不太愿意提及杨元庆曾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他从不否认与跨国巨头们之间的较量是一场战争。那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敌强我弱,敌众我寡……
  陈惠湘在《联想为什么》中描述说:“英特尔公司从1995年开始,几乎365天天天都在通过电视台喊,要‘把大千世界演给你看,说给你听’,排名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结婚典礼跑到军队封锁的海岛还不过瘾,还要坐豪华专列火车在中国大地风光一圈儿,从北京一直跑到广州。还有‘蓝色巨人’IBM的总裁郭士纳不远万里飞到中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愿望是向###主席表达想为中国三金工程建设多做一些事。”

  更为致命的是,在1995年,整个世界电脑市场出现了“无利繁荣”之局面,一面是全球电脑销量超过6000万台,美国家庭电脑拥有量超过30%,IBM、康柏、惠普及台湾宏都有快速的成长,联想电脑的销量亦由上一年度的万台突破至10万台,一面是电脑毛利率由3年前的40%下降为20%,电脑制造业开始变成一个“高智慧的人才挣苦力钱”的行业。在中关村,已经开始有公司只要能获得100块钱利润就出手售价超过1万元的电脑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