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51节

作者: 迟宇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去找证监会。证监会认为我们要从头报完整过程,”马雪征说,“非常不幸的是,我们Quantum公司成立的时候没有报批经贸部,需要补报经贸部。”除此之外,北京联想在香港的代表公司也没有报经贸部批准。两间公司的“非法”身份卡住了香港联想上市之路。
  资料显示在那年8月13日,马雪征起草《香港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发行股票的请示》上报中国证监会。她请示说,联想拟于1993年9月向联合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并对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其中,新技术发展公司与技术转让公司持股比例不变,导远公司4名股东吕谭平、吴礼益、张力基、郑国立分别持股。上市以发售新股为主,向公众公开发售占公司发售扩大后发行资本25%之新股。

  联想最终通过周光召之关系给朱基打了报告。朱基做了批示,但还是拖延了许久。最后走投无路时,周光召约时间专门与朱基见了一面,香港联想才最终得以上市。
  证监会和证监委的审批耗费了联想整整半年的时间,计划中的1993年上市变成了1994年2月14日才挂牌。那一天是西方的情人节,也是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香港联想一路走跌,股民都觉得它“挂牌开了黑盘”。香港人从来迷信,觉得开市一定要升,叫“开红市”。那段时间恒生指数一路攀升,香港联想上市那天却突然下跌,开了“黑市”。联合交易所已经好多年没开过“黑盘”了,于是香港联想一下子变成了新闻主角。

  马雪征后来抱怨说:“其实是错过了1993年股市的一个比较好的时间。错过的主要原因,是突然出了一个新的政策……我觉得当时是没有商业思维的人在管商业……”
  复杂的关系和盘根错节的要素综合,使香港联想上市便开了“黑盘”,从此其股价始终未有大的起色。柳传志很希望能有一个好一点的股价对投资者进行回报,他和李勤、吕谭平等人几乎拼了老命在1994财年将香港联想业绩做了上去,方才使其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完成了自己上市当年的承诺。
    新的转折
  1993年的联想面临着新的转折,除了李勤与倪光南的矛盾激化外,那一年联想没有完成自己的销售指标,说是要销售3万台微机,事实上只卖出了2万台。贾绪福后来说那一年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有外国的环境,有政策的环境,加上我们自己管理上当然也有问题。”
  一场管理思想大讨论不可避免。他们管理上的确有问题,似乎每个部门都完成了指标,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联想却没有完成指标。他们看似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运行,其内部却受高度的计划经济影响,部门之间各自为战。
  这个苦恼人的结局使联想的权力现状不再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喜剧,而使新老交替的话题再次炽热起来。其自“孙宏斌事件”之后,始终未出现年轻人集体性获得权力,那些年轻人大多经过“入模子”的洗脑,已经显示出其对联想文化及“大船思想”的认同,“孙宏斌事件”又使其对“开小船”的下场心有余悸。他们似乎愿意接受唯唯诺诺的现实,但历史自有其内容,年轻的冲动与活力并非一场“孙宏斌事件”所能遏制,在那些无关紧要的时刻他们接受平凡人生,却隐藏着不可压抑的郁气,需要爆发的契机。

  1993年,联想未能完成指标及李勤与倪光南之间的博弈使联想局势错综复杂,那些年轻人趁势而起,他们成为点燃联想的一颗火星,亦可谓1993年的联想是点燃他们的一颗火星。在接下来的那个春天,他们将会爆发,并且革命性地改变联想的权力结构,使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肌体恢复10年前的活力。
  事实上,1993年发生了太多事情,足以证明那一年可以成为一个时代风尚的航标。《变化》说:“个人计算机的大举进入中国还要等一年以后,不过,文人们已得风气之先。第一批用电脑写小说的作家在1993年诞生了,有杨沫、谌容、张洁、张一弓、赵大年、陈建功、范小青,还有王蒙。‘现在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一坐’,这位前文化部长说,‘否则心中觉得有所失落。’”那些名字都曾在中国文坛风云一时,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展示出对个人电脑的需求正在形成。

  虽然联想在1993年没有完成指标,却也得到了足够之重视。那一年的4月28日惠普全球总裁造访联想,显然他对与联想的合作颇感满意。一个月后,联想与微软签定了总代理协议。9月14日,联想又签下了苹果电脑的总代理协议。两个月后,联想推出了中国的第一台586电脑,这是中国第一台使用英特尔奔腾微处理器的高档微机,它的出现使联想获得了在中国计算机界的象征性地位。

  那一年联想开始实行事业部制,最终在第二年设立了14个业务事业部。一份资料说:“在公司总体战略部署和统一经营计划指导下,事业部对产供销各环节实行统一管理,享有经营决策权、财务支配权和人事管理权。公司……对事业部进行‘目标管理,过程监控’。”[3]
  杨元庆在那一年开始有获得权力的迹象。《中国电子报》发表了《杨元庆接印》,说联想集团9月16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微机板卡海外销售突破500万在世界同类产品中占据10%市场份额的庆功会,会后柳传志向他们“吹风”时将一名年轻人推到了前台,突然用加重的语气介绍:“我们联想向进口名牌挑战,市场销售这个担子,我们已决定放在杨元庆肩上。”杨元庆被任命为联想集团销售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这或可被认为是他个人崛起的开始。


转折年代(4)

  那一年计算所持有的联想股权部分上收到中科院,中科院同意联想创业老职工拥有35%的分红权,正是这35%的分红权为联想日后完成股权改革打通了道路。
  这些事件在传统史学中都是联想史的重要事件,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联想史。然而我们所追究的历史,不是以单一时间与事件作为线索,而是试图从关乎大局的人物的心理演变中找到联想的成长轨迹。
  与他们喜欢把联想作为一家独立的、没有生命的公司相比,我们更愿意将联想视为一个有血肉、思想、个性的生命,有变化、冲动、新陈代谢、细胞分裂与斗争的肌体。这不免使一些传统的历史爱好者感到颇为不快了。不幸的是,联想丝毫来不及顾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就得迫不及待地走进一个新的转折中。
  新的转折开始,在一场痛苦的争斗中,在一场莫名其妙的失败中,联想局进入了对局的状态。一切似乎都未改变,但一切都已经改变了。
  【注释】
  [1]、[2]《柳总在92年干部工作会上的讲话》,柳传志,1992年3月28日,联想档案,A01-1992-2-3。

  [3]《联想集团发展历程》,联想控股公司提供。

曾经局中人:倪光南(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起中国的长期革命,谓其“犹如一个大隧道,需要100年时间才能摸索过去。当这隧道尚在被探索的时候,内外的人物都难于详细解说当中弯曲的进程。即使革命人物也会被当前困难的途径迷惑,而一时失去方向感。今日的原始资料充满着愤怒和焦躁的文字,强调事情之衍化不如理想。可是着眼于宏观历史,我们不能不以积极的目光视之。我们所说历史的长期合理性有何意义?这就是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事情前后连贯,用超过人生经验的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1]

  我们把黄仁宇的判断放诸联想局中也会发现相同答案。自2004年初发起的关于联想“贸工技”和“技工贸”道路的争论,不时地将方向转移到柳倪的个人恩怨上。“技术论者”不能理解,为什么是倪光南而非柳传志出局,他们颇有些忿忿然。他们又兼对倪光南遭遇充满同情,不免对联想今日艰难转折幸灾乐祸了。
  “技术论者”显然忽视了联想局的一个细节,便是倪光南在联想局中的命运与联想汉卡在联想的命运是相同的,它们拥有一条相同的曲线。如果他们发现这眩惑的史实,到底会作何感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