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局:一家领袖企业的中国智慧》
第46节

作者: 迟宇宙
收藏本书TXT下载

风暴(5)

  那一年9月11日发生在联想的事情,放诸整个世界局和中国局中都嫌琐碎而不值一题,对于联想局和联想史来说却又是纯粹的“大历史”。有时历史并不在于最终的结局,而在于权力人物们干了什么,说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下场,但视角既然各异,结论便不尽相同。
  对世界局和中国局产生深刻影响的9月11日要再等10年才能出现,那是漫长的一段岁月,在1991年柳传志并没有这种神奇的预感。在1991年的9月11日,他只想办个学习班,为他的“干部”们洗洗脑子,把他们捆绑在联想的大船之上,而不是随时准备好救生艇,偷偷摸摸地给联想的大船凿几个小窟窿眼儿。
  很多事情当日便有预料的结局,譬如柳传志所谓的“管理学院是不是要办下去,和我说的公司十年后是不是能够很好地交班,这两件事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这么想,我们会把它像活命一样去争取”。[11]
  这是柳传志第一次于公开场合提出10年后亦即2001年交班,也许当日他传递的只是交班信息,但2001年联想完成分拆,杨元庆和郭为各自走上命运的路,模糊的信息最终变成了清晰的现实。
  “目前,我们是大写意,靠大写意就能赢人家,”他颇为感慨地说,“就像打桥牌一样,我们会打,属战略型,对手不会打,就靠这个赢;到香港,对手也会打,而且每张牌都记得清,并不只靠大的格局。我在海外有这个感觉,如果这个地方赚钱,你往那儿一站,马上就有人跟过来。多数的情况是,你以为只有你在那里赚钱,实际上那儿已经站了一大片人。我们在香港的职工‘入模子’比这儿更难,难的原因是IBM待遇比你们高,HP待遇比你们高,凭什么到你这儿来‘入模子’?只要在你这儿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员工就行了……我们不要把现在的难处看得难得办不到,在中国没有办不到的事。”[12]

  在9月11日,柳传志说“香港最近要有一个大动作,我15日一定要回香港”。他们的大动作就是到泰国商讨如何应对“黑色风暴”的后遗。
  柳传志来不及回忆这些,在那些如烟往事中有一些往事并不如烟。譬如那一年很多人到联想参观。体改委副主任张彦宁在3月13日考察了四通和联想时,四通提出了完善股份制的要求,李勤则代表联想提出给予其进出口权和列入国家重点企业集团的要求。
  张彦宁告诉李勤:“按道理,高技术企业进出口与别的老进出口企业不打架,无矛盾,应给其自主权。国家搞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目的是搞活大中型企业。除了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其他集团也可以搞好。联想集团不一定要列入国家重点,但可以考虑做国家体改委的试点。”[13]
  4月中旬,国家计委和机电部的几个司长又来到联想。技贸中心5月11日开业时,宋健参观了联想营业厅,宋健询问了联想的生产情况,对李勤说:“新华社分社认为联想是,第一的称呼,他们给了你们很多爱护和支持。”胡昭广说陈希同市长是很支持这件事,在常委会上经常表扬这点,说,“好,打外向型!”
  陈希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有本事的。
  宋健:是有本事,他们说我们不会做买卖,学啊。

  胡昭广:他们还不够大,在我们这儿(注:海淀试验区)排第二,要争老大,他们有信心。[14]
  可能为了应付“黑色风暴”,联想邀请中国银行行长王德衍和副行长雷祖华带了8名下属7月3日到联想访问。那一天,周光召告诉来访者IBM主要靠银行系统的应用开发得以长期发展,王德衍则告诉他们,联想要发展,只要有“信誉第一”四个字,银行一定会全力配合。
  5个多月后的12月28日,机电部副部长胡启立在技贸中心会议室里对柳传志、李勤他们讲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胡启立鼓励他们:“你们整个的目标很好,我很赞成。你们在2000年赶上宏,我看是应该这样做。中国应该有自己的IBM,有自己的跨国公司。你们走这个路很有志气。”
  胡启立并没有以官员的身份与柳传志他们对话,他事实上更像在谈心。他推心置腹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苦恼和困惑:
  “我们计划工作的同志们常常苦恼,机电部的同志也常在一块探讨。计划工作经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经常有计划半天,定点支持,然后定了,下面是政策倾斜,给优惠,给资金,结果越做越起不来,而这边根本没人意识到,没人管它,结果它自己发展出来了,冲破了重重困难,面向市场起来了,生命力还田鳖旺盛,长起来了,联想集团就是这么个例子。我们这边政策倾斜,注入了资金,为什么还是飞不起来呢?原因是有靠山,反正这碗饭是给我们的,我们一个人吃,别人不能吃,没有竞争意识,也没有危机感——保了,这边我们给保起来了,那边我们没有保,它就拼命地挣扎。它要自己去自我奋斗,否则的话没人给它做底。它就要拼命干。”[15]

  那一天胡启立告诉他们以后支持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一定要用新办法。这个新办法不是去管企业,恰恰相反,而是不管它们,“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因为“一管起来就管死了”。他告诉他们,机电部再也不会有“亲儿子”和“干儿子”,说要采取一些新的手段来保护民族工业:

风暴(6)

  “比如一个小孩。我们希望他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获得者,将他放在恒温间里,一点冷风也不吹,结果长得挺好,但一出门就感冒。那是不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出去锻炼,让他经风雨见世面。但这是有限度的,为防止他淹死还要给个救生圈,这样锻炼才能成长。”[16]
  柳传志今天已不能回忆起当日的激动心情,但他肯定隐约感觉到中国要发生巨变。没有人知道这巨变将在哪一天发生,但它似乎一点都不遥远。他们一代人为之努力的一切,似乎因为时代和观念的冲突被放大了千万倍,分成了若干个层次,在理智与情感、附近与遥远、内与外,和平与暴力之间徘徊,现在它终于能够获得一次新的机会的遮蔽,去迎接一个新的命运了。

  联想局似乎要发生转折,似乎又要发生冲决。柳传志似乎应该兴奋不已,也似乎应该无动于衷。多年来他经历了太多,他知道国家一定会走向这个方向。但这个方向到来的时候,谁又能明白他内心的真实念头呢?
  【注释】
  [1]、[2]《什么力量使我们冲过黑色风暴?》,柳传志,联想档案A01-1991-8-7。
  [3]参考《知识英雄》,刘韧,重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在海外打市场的一点体会》,柳传志,联想档案,A01-1991-8-8。
  [5]、[6]《李总在91年业务二部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李勤,联想档案,A01-1991-8-16。

  [7]《李总在业务二部落实岗位责任制、消灭库存积压总经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勤,1991年7月26日,联想档案,A01-1991-8-19。
  [8]《变化》,凌志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9]、[10]《柳总讲话》,1991年8月31日,联想档案,A01-1991-8-5。
  [11]、[12]《柳总对管理学院全体工作人员的讲话》,柳传志,1991年9月11日,联想档案,A01-1991-8-6。
  [13]《经济改革》第13期(总第135期),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91年4月5日。
  [14]、[15]、[16]联想档案,A01-1991-6。

平凡一年的插曲(1)

  官方资料显示,联想史上的1992年全年都无大事可叙,各个公司歌舞升平,虽然也不时会有坏消息传来,甚至能使柳传志和李勤感到烦恼。联想重要的史料汇编中都不曾出现1992年文献的只言片语,有的只是柳传志和李勤为1992年画下的蓝图和事后对于1992年的评价。1992年,在联想的历史上只是平凡的一年。
  然而,既然中国局在那年发生重大转折,那不平凡的一年一定会为联想局深埋下转折的种子。它们就像一团团地火,压力无法阻挡时,它们便会喷薄而出。
    中国局的转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