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第58节

作者: 小克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06 00:10:46
  刘备取得益州后,安邦定国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最显著而又取得最大成效的是“用人才”、“行法治”、“安民心”。
  早在荆州时,刘备就注意延揽人才,所以当时荆楚才士也多归附于他。取得益州后,为了缓和益州统治内部原来存在的“土著”和“客籍”两大集团的对立,他除了重用随他入蜀的“荆州吏士”作为统治和巩固蜀汉政权的骨干力量外,也注意吸收和起用一些有才干的益州本土人士,来支持和加强他的统治结构。刘璋的一些故吏、旧部,不论是刘璋所信用的董和、黄权、李严,刘璋的姻亲吴壹、费观,还是刘璋所摈弃、忌恨的彭漾、刘巴,只要他们有才干、得人望、愿为蜀汉新政权效力,他都分别量才录用,升以高位。同时,还不断提拔新进,如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邓芝为广汉太守,这样就取得“客籍”和“土著”的文臣武将的团结合作,迅速组成一个得力的干部集团来治政、整军、理财,发挥统治效率。

  为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刘备还为此而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令、条例。这些法令、条例就其本质来说,自然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主要是针对老百姓,防止他们犯上作乱的,但对于一些豪强地主们的骄横跋扈、不利于集权统治的行为和不利于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行为,也给予一定限制。这对刘焉以来法令不明、刑罚不严,如在给法正的信中所提到的一些积弊,有所纠正。法治施行,各级官吏依法办事,政策贯彻,令行禁止,社会也就安定,政权也就巩固了。

  刘备也比较重视安抚人民,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他入益州后,在葭萌致力于厚树恩德,以收揽人心。攻取成都后,亦重视安抚人民。他采纳赵云具有政治远见的建议,不夺占百姓的田宅以私分将士,都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
  日期:2017-09-06 23:44:56
  刘备取得益州是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因此不能不谈一下曹操对于刘备攻取益州这件事的战略失误。刘备取益州,花了三年时间。在此期间,虽然不能说曹操完全没有注意到刘备的扩张,但他对于刘璋的软弱无能和刘备的迅速发展显然认识不足。当然,更主要的是,他这时正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一是巩固权力,先是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权力。二是陈兵西北,把消灭马超、韩遂,进而夺取汉中,掌握益州北门锁钥,作为战略重点。三是向孙权耀兵,给孙权以震慑,以保东线安定。他忽略了刘备的迅速向西发展,因而不仅没有想到在襄樊一线给刘备以牵制,反而不断向孙权用兵,客观上使刘备解除了来自江东方面的后顾之忧。

  刘备取蜀后,曹操加快了攻取汉中的步伐。刘备取蜀的次年,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六十一岁的曹操亲征张鲁。四月,曹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入河池(今陕西凤县西北)。七月,曹操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cóng)邑侯杜濩(huò)率巴夷、賨民归附。曹操分巴郡为三:以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袁约(一作任约)为巴郡太守。十一月,张鲁在巴中尽携全家及其余众出降。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其五子也皆为列侯。

  张鲁投降后,曹操率大军取道长安而归,留夏侯渊行护军将军,假节,督平狄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等镇守汉川,相机平定巴郡,并派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事。
  同年十二月,张郃率所部南下入蜀,进至宕渠、蒙头、荡石。宕渠即现在的四川渠县,蒙头、荡石也均在渠县境内,属巴西郡,地处今川东达县地区西南部。可见张郃已经进入益州腹地。张飞当时领巴西太守,张郃到达宕渠时,两军相拒五十余日,不分胜负。由于张郃孤军深入,且地理不熟,兵力上又居于劣势,因此局势很快逆转,被张飞击败,退回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
  日期:2017-09-08 07:24:49
  刘备起初对于益州北门锁钥汉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高估了张鲁的力量,以为有张鲁在,总可以抵挡曹操一阵子。及至汉中落入曹操手中,刘备直面曹军压力,于是开始谋划夺取汉中。而曹操则忙于整顿内部,巩固权威,加快进爵为王的步伐,进而“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资治通鉴·汉纪六十·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并耀兵于濡须。所以双方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没有大的军事接触。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春,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以诸葛亮留守成都,主持后勤,两路出兵:以张飞、马超、吴兰等为西路,攻曹操西北要地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自己亲统大军以法正为谋主,率赵云、黄忠、魏延诸将出东路,向汉中进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