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或听说的鬼话事儿》
第46节

作者: 鼎湖听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22 13:39:24
  第九篇 巫婆(续三十五)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硬比喻而已,因为阳世的资料收集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计算机的推算一般意义上也是比较实在,而说到神婆的跨界阴阳推算,就有点玄乎了,玄就玄在那比电子信号还玄的阴间,它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我们只能听神婆的一面之词,甚至很多时候不能测试。
  于是,有人提议,如果神婆对家属一定范畴内的针对性问题能对答如流,至少灵验度在及格线以上或达到满分,便可以认为是正牌的问米婆,如果命中率低又左推右托闪烁其词的,一定是神棍骗子,因为普遍认为,如果请上来的真是家属的阴亲,那么神婆一定能对答如流,甚至于分毫不差,简直是万能天气预报机。
  只是这样的神婆打灯笼也难找,估计在名山古刹里的专业人士或民间藏得很深的资深神职人员才行,天机泄露太多也是折寿的,何况这年头流行装神弄鬼的骗子。
  不过,对于我们暂时不懂的神奇现象,也不能以唯物主义特有的严肃面孔一概斥之为无稽之谈,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理论甚至是异端的有益东西,宁可信其有,也无可厚非,至少神婆的存在也已经千百年,古往今来很多东西绝迹或被淘汰了,而神婆却生命力极强,这是不能用简单两字“迷信”就能敷衍过去的。
  而且,科学也是发展的,很多以前认为科学的东西比如地心说,都已经不科学了,所以科学不科学也是相对的。
  日期:2017-07-23 16:37:23

  第九篇 巫婆(续三十六)
  事实上,对于巫婆通灵的准确性问题,也总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说如果法师神婆会通灵,知道死了的人的阴间情形,为什么不把之应用到凶杀现场,以套出有用线索甚至于直接由死者说出凶手的名字?
  有调皮的更想出了刁钻的问题,比如死者的银行密码,或者直接找个外语区的人来问中国巫婆神事,看巫婆会不会冒出几句外语?
  当然也有自称亲历者反驳说如果神婆不灵,为什么医院有时甚至建议那些高烧不退难以用正常医术医好的小孩去找巫医?居然只经神婆作法后,一摸额头就好了。有人还说自己的亲叔父因为在山坡上睡觉,回来便一病不起,且久医不愈,疑是中邪,鬼上身了,最后只好求助于巫医,一阵问米作法后,不久病也好了,你又如何解释?碰巧吗?

  总之,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日期:2017-07-26 11:58:31
  第九篇 巫婆(续三十七)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包括科学。
  因为巫婆也不是神一般的存在,更加不是神本身(而且有没有神还需要进行真实性论证,很多都是传说),而只是神的使者,沟通鬼神界和人间的肉身媒介,如果要求她万试万灵、无所不能,同样也是很有点邪恶的唯心论。
  想想,科学都不能穷尽一切,为什么要苛求灵媒就能解释所有宇宙疑惑呢?这是不是有点不怀好意的抬杠?
  所以,如果抱着一种游戏的宽容态度看待巫术,至少会好些,因为这世上尚有科学解决不了的灵异现象存在一天,那么巫婆就有一天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不管你以怎样的态度看待。

  而据资料显示,通灵术一般包括占卜、魔法、预兆预测、符咒、碟仙及问米等,历史上著名死灵魔法可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古国。死灵魔法也可分为死灵派(召唤支配鬼魂)和死尸派(死尸回魂大法)。
  日期:2017-07-29 12:14:56
  第九篇 巫婆(续三十八)
  所以,问米也可以称之为通常意义上的死灵派,那就是利用魔法巫术召唤支配鬼魂,开坛念咒就是为了和死魂灵沟通,套取有用情报。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流派能有实证性的证据表明灵魂的真实存在,除了那些或实或虚的说项及传说,而这些见得最多的甚至还是在巫婆的问米全程直播中,而所透露出来的最具体的信息,也可算是离我们最近的“立体魂灵”。
  于是,灵魂也变得玄而又玄。
  而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人的虚无缥缈的灵魂,与其说是物质,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深层体验,很多人也曾有梦中与离世亲友的绘声绘色的有效沟通,触手可及的那种。
  所以,所谓的通灵,或许就是在幻听幻觉之下的普遍的心理暗示。
  虽然,这种玄之又玄的通灵,我们大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面对神婆的不管是真通灵还是蒙对的局面,我们又不能否认这种通灵的真实性,正如我们不能看见“场物质”(比如电场、磁场、重力场),但这些物质却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没看见就能全部否定它的存在。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那种“眼见为实”的人世通用法则,似乎在此失去了效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