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13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07 12:15:47
  诸君不太爱说话,我自说自话挺无趣的……嗯,出个题让诸君猜吧,山经中,先人几乎走遍了境内的山川(云贵除外),但是有一座大山就没经过,是我们通常认为没理由不经过的……猜猜是哪座大山?

  日期:2017-07-07 12:38:05
  唉……也怨不得诸君……我中学时就最讨厌地理课……实在没什么意思……文笔又很差,作文就没得过高分……情商又比较低……要有野史乱弹那些人的文采就好了……主要我精力有限,只能给大方向,细里剖解还得是小伙伴们。
  日期:2017-07-07 16:20:07
  再说北次二经山系。经文的起始部分线索还算明晰,提到了汾水为主要河流,可判断吕梁山脉包含在山系中,但卫星图上显示的对应段地貌很复杂,爬山似不可避免。而山系形状到后面在卫星图上也是难以辨认,少不了要对照地形参考图。先认个错吧——原先我以为北海是指贝加尔湖,那是惯性思维弄的,现在了解了先人的思维逻辑,再详细推理座山,方知北次二经里的北海说的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河伦-托列依湖。河伦-托列依湖离呼伦湖不到两百公里,面积比呼伦湖要小很多,而呼伦湖在北次三经记录者眼中仅仅被视为泰泽的一部分。我们要原谅这一队先人的眼界不够大,他们一直在内陆跋涉,没有见过像河伦-托列依湖那样的大泽,更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但他们同样值得尊敬。他们的记录亦可圈可点。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首句的理解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白话文都译成“北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座山,坐落在黄河的东岸,山的首端枕着汾水,这座山叫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却到处是茂密的花草,山下盛产玉石。汾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黄河。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很严重。问题出在“汾水出焉”,焉明明是语气助词,居然译成了代词,代指管涔之山,管涔之山于是稀里糊涂成了汾水的发源地(今天的管涔山)。不行吗?绝对不行,若管涔之山是汾水的发源地,而汾水是从北向南流,那后面往北去的几座山如何还能出水流注于汾!白话文应该是“汾水出现了啊”, 管涔之山恰恰在汾水的最末段——汾水和黄河的交汇处。焉从来都是做助词用。往下再列水系信息:

  少阳山 ——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
  县雍之山 ——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
  狐岐之山 ——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
  白沙山 ——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狂山 ——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
  诸余之山 ——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敦头之山 ——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
  北嚣之山 ——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梁渠之山 ——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
  湖灌之山 ——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敦题之山 ——是錞于北海。

  “是錞于北海”,我不仅又要感叹,后世为《山海经》弄出了多少谬误啊!“錞”生生在字典里多了个意思“靠近”,我居然还信了!我不知道錞具体是什么样子,没见到它的图片,但如今想怎么都不至于引申出“靠近”的意思。好在我留意了“曰錞于毋逢之山”,推想它的意义,之前西山首经中的“曰騩山,是錞于西海”带来的疑惑(还没提过)也就烟消云散了。那不是说騩山靠近西海,因为在它之前的黄山、翠山就在西海边上,都没说“錞于西海”,而独独是山系末端的騩山“錞于西海”。学过文言文的不难理解,“錞于西海”,那是说在西海边吹响胜利的号角——我认为錞就是号角!还应该是特大号的号角(西藏喇嘛吹的那种)。“是錞于北海”亦是同理,说白了就是在北海边举行欢庆仪式,庆贺完成远征!

  地形参考图主要是内蒙的地形图,外蒙的亦有(看不清勿怪,自己去找图)。
  日期:2017-07-07 16:40:33
  从黄河口往汾河方向开始推吧。
  比例尺放大了再看,不然百度的卫星图显示的不连贯(跨国了)。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伴随这一队的神使是蛇身人面,令我想起了伏羲女娲,他俩史传的形象也是蛇身人面 ,会是神族吗?
  日期:2017-07-07 16:44:20

  我们看到北次二经中的梁渠之山便是北次三经中的碣石之山,还提到了雁门,“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 雁门便是西次三经中的雁门之山,是心有灵犀吗?还是别的可能。我以为,次序上应该是北次二经队伍早于北次三经队伍到达那片区域,要不北次二经的队伍十之八九会遇上北次三经留下的人,一谈之下,也就不会再“錞于北海”了。而北次三经的队伍未免太……他们连东海都不正经记录,只在说精卫时顺口一提,他们中大部分人此前一定是生活在海边,所以才见惯不怪,所以才非要入一下内陆的山长长见识,也所以要留在呼伦湖畔,那自然条件不比海边好太多了,还很像在海边生活,可说是人间天堂啊!啊啊……淡定。北次二经队伍没过呼伦湖和贝尔湖,不是他们不知道,“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海便是贝尔湖,亦可指呼伦湖,其水系相通,而湖灌之水绝流不到河伦-托列依湖,即所谓的北海。说明他们知道那边有海,我想是神使透露的,但他们没有那么多好奇,他们并不习惯在海边生活,完成任务最重要,神使怎么说,他们便怎么做。他们的记录中规中矩,在北山经里显得一般,但细思又大有玄机。首先是他们跨越山地的直线测距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白沙山段、尔是之山段,那都只能是在空中才能测直线距,我只能归于神迹。而前半段行程并没看见任何异样的生物,走到敦头之山,进入大兴安岭地界,奇怪的生物开始出现了,“其中多?孛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还属于自然形态,再到 钅句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明显是非自然形态,说是妖怪亦不过分,又似乎有神的特征,很难想象它是个什么样,后世说它便是饕餮,又不知是何依据。再到北嚣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囗冒?,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也还算自然形态吧,乌鸦大小的鸟是不大可能生个人面的,因此该是类似猫头鹰那样的面相,像是人面。再到梁渠之山“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