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10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06 18:00:14
  很好,有人说话总是件好事,呵呵……慢慢看吧……推理胜于雄辩,你说的昆仑之丘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帝之幽都,颛顼所葬。

  日期:2017-07-06 18:17:17
  相关的水系线索:
  龙侯之山 ——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咸山 ——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
  天池之山 ——渑水出焉,潜于其下。
  阳山 ——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王屋之山 ——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平山 ——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京山 ——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虫尾之山 ——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彭毗之山 ——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

  小侯之山 ——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
  泰头之山 ——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
  谒戾之山 ——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沮洳之山 ——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神囷之山 ——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发鸠之山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少山 ——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锡山 ——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景山 ——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绣山 ——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松山 ——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敦与之山 ——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柘山 ——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维龙之山 ——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敞铁之水出焉,而北于大泽。
  白马之山 ——木马之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空桑之山 ——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泰戏之山 ——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石山 ——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童戎之山 ——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高是之山 ——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陆山 ——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沂山 ——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燕山 ——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饶山 ——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伦山 ——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碣石之山 ——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錞于毋逢之山 ——浴水出焉。
  我们看到前段有河,中段无河,后段又有河,前后的河显然不会都指的同一条河,前的河是指黄河,后的河该是指今之黑龙江,别名阿穆尔河。不用想太多,找到起点,往下推就是了。开头推得很顺利,然后就思维凌乱推不下去。经文中有一小段令人匪夷所思,东北向和北向是合理的,南向和东南向则完全不合理!思来想去,我只有认为是作书的人整理前人资料有误,该是漏掉了什么,又或者后世校书的人不懂装懂将经文擅改,才使我掉入坑里,差点儿出不来。要知道作书、校书的年代,字大都还是写在用细绳串起来的竹简上,一旦绳断竹简散落,复原时弄错几处也是有可能的。好在错处不多,我依着推西山经山系的经验在该处做了调整,才得以进行下去,并有了满意结果。由此我发现了先人的小秘密,原来……啊,哈哈,我了解了。

  日期:2017-07-06 18:33:07
  先推到这儿,歇口气。山系再往后进入东北平原后,卫星图上看的地形很不明朗,要找到合适的参考图看清哪是山哪是地,才能正确推理座山山界。先说说山系已推的部分,能看到主线上有个小分支,从王屋之山穿谷入了山中腹地,那对应的便是我起先不解的文字描述,“又南三百里,曰景山。”、“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它们本应该有文字说明是支线的,不知怎的没有。写经的人居然不觉其中有古怪,当然他不可能像我一样,有卫星地图做参考,但从文字上总能想到不大合理。也许其参照的原始资料就是如此,那就有趣了。我猜想,大概进山勘探的人跑回来说,他们遇见了山民,山民说山中有大片谷地,还有湖泽,哎呀景色美的不行,不看真是可惜,沿着河谷进山也很容易!那外面测量的人被说动了心,便也要去看看,职业习惯,自然也是要顺路测量一下的,记录则不用那么严谨,那不在计划中嘛。所以我们看到,南向的进山段测距是多折线,而山腹里面的定向竟然用东南,纯粹是为了区别山外的测距记录。这段记录无疑是多余的,对山系的完美走向来说,但工作成果焉能不珍惜,好歹得保留下来,再说这几天游山玩水也得有劳动记录不是,不然混不过去。可又不能被上面的人发觉,那是计划外的测量行动,说好听是能者多劳,说不好听是不务正业、浪费精力、拖延进度。因此记录里少了敏感的文字,掩盖了这次行动。先人大概是想:漏了些字而已,至少我们是诚实的,不会篡改记录;也许细心看记录的人会起疑心,但上面的人想必是不会复查的,只要神使不说;神使心中有数,当然不会说,它们和我们玩得很好,至于同行之人嘛,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彼此心照不宣,待上面的人问起再说,不问不说。上面的人是谁?应该是勘测总负责人竖亥,在他之上是帝,是禹,“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此句话耐人寻味,帝和禹是不是同一个人?应该是,又似乎另有所指。我的看法,帝亦是指天帝,是神使的指派者,而天帝与禹有约定,神在禹治水过程里给予很大帮助,治水成功后,禹便得为神族做一件事,那便是使人勘测大地,而神亦会加入,禹也有此宏愿,二者一拍即合。为什么我说帝亦是说天帝呢,首先帝若是禹,就没必要重复,那和解释地名不同。也不大可能是帝舜,舜还没能耐指挥禹干这么件事。禹是受命于尧在外治水,一直也不怎么和舜打交道。后来舜做了帝,以禹的性格,以及他黄帝贵族的身份,更不要说父亲鲧的死多少和舜有点关系,他想对舜避而远之。但舜不许他辞职,当初可是舜推荐的禹,禹作为罪人之子,还得努力干活(见《史记》)。禹只得兢兢业业治水,干好了才能洗刷耻辱,其它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说勘测大地如此大事,史书竟无记载,以后世对舜的尊崇,若命令出自他,断不可能不提,同样道理命令也不可能是出自帝尧,尧舜禹都不大可能不吝民力勘测九州以外的地域。禹在什么时候做的这件事呢?出于治水的需要,那时该有小规模实践,中山经的资料应该能弄出七成,其他山经资料能有个两三成,由此定下了九州版图。而大规模的远征勘测该是他登上帝位以后,那时天下归心,他完全有能力使天下之人力,在治水过程中他已声名远扬,四海咸服,才不会为难他派出远征勘测的人。禹登帝时已很老了,但他顽强活着,用在位的余生干成了这件大事,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使华夏彻底告别部落联盟,步入文明时代,实在是了不起,我想他从神那里收益良多。禹的功业可谓是登峰造极了,但后世的人对他的赞颂低于尧舜,提起他不爱称他为帝,而是大禹、禹王。为何?我想原因很简单,他命该如此,好人轮不到他做,人民对他又敬又怕,怕的成分还居多。你想想,治水这么件苦差事,放在原始时代,还旷日持久,人都是想过舒心日子的,谁还能坚持把它干下去还得干好,没点自虐的倾向跟严格的律令,根本成功不了嘛,其领导人是个什么角色可想而知!举个例子,“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