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9-17 19:29:31
第二十五章 照妖镜和登泰山
夏天他们逛完大明湖后并没有再去逛千佛山,因为他们即将去攀登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在济南住了两个晚上后,第三天,他们坐长途车离开济南直奔泰安,准备从泰安这边登泰山。
在出发之前,他们四人对于要不要先去曲阜拜拜孔庙发生了分歧。
按夏天的想法,到了山东,就是到了孔夫子的故乡,如果有机会,应该去曲阜看看,体验一下这方水土是如何让孔圣人茁壮成长的。
白乐东考虑得比较实际,说去曲阜需要增加一天的行程,如果去的话晚上就得在那住一宿,但在曲阜阿昌并没有介绍联系人,住宿的地方要现找,还得自己花钱,而且天气炎热,七八十公里的路坐长途车往返也会很辛苦。
夏天很想去,于是用半开玩笑半是将军的口吻对白乐东道:“是不是你这个胖人怕出汗太多不敢去呀?”
白乐东被夏天说得有些尴尬,呵呵笑着并不解释。
但让夏天没想到的是李婳却接了夏天的话茬:“在你眼里别人不是太瘦,就是太胖,就你身材是世界上最标准的。”
显然李婳对夏天在漱玉泉调侃她太瘦还有些耿耿于怀,现在正好借题发挥,算是报了一箭之仇。说完夏天李婳还有些得意地对白乐东露齿一笑。
白乐东见李婳帮自己说夏天,看着李婳的眼睛露出感激之色,仿佛受到了某种鼓励,而李婳的嫣然一笑,更让他的眼神有些痴迷。
李婳还表示,她也不太想去曲阜,理由是面见圣人压力太大,而且她对孔孟之道向来心存疑虑。
夏天对李婳借机反击自己并没有太在意,但看到她对白乐东嫣然一笑后白乐东痴迷的眼神时,忍不住心中一紧。
夏天的直觉越来越强烈,白乐东肯定是喜欢上了李婳,这是他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他想起前一段和白乐东喝酒聊天时曾经掏心掏肺地把他和李婳之间的微妙情感和盘托出,居然一点儿都没注意白乐东的反应,现在想起来当时白乐东表情并不自然,说话支吾对应,还使劲给自己推荐班里另外几个女生,建议自己综合考虑。
夏天还想起,在自己跟白乐东大聊心事的那天晚上熄灯之后,白乐东神秘兮兮地掏出了一张照片,告诉夏天照片上一位面容娟秀的女孩就是自己的现任女朋友,原来的高中同学。夏天当时觉得室内光线太暗,想把照片拿到不熄灯的水房看个究竟,结果白乐东突然抱住了自己,用尽全身力气坚决阻止夏天去水房,夏天只好打开宿舍窗户,把照片拿到窗外就着月光看了个大概。夏天虽然对白乐东如此坚决阻止自己去水房有所不解,但看完照片后并没有多想,只是认为白乐东已经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共享心事的好朋友,自己也因此对白乐东完全不设防,并在班里、小组中处处推举白乐东,宣传白乐东的好处。
当然,无巧不成书,一段时间后的一个白天,夏天碰到白乐东在宿舍整理自己的家庭相册,于是凑上去欣赏,并在无意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夏天坚信,这张照片就是白乐东那天晚上给自己展示的所谓女朋友的照片,虽然是在月光下,但夏天对这女孩的轮廓有清晰的记忆。白天看到这张照片,夏天发现,这个女孩和白乐东小时候一家三口合影中的母亲居然是同一个人。
日期:2017-09-21 14:08:38
这个发现让夏天有些吃惊,他不明白白乐东为什么要撒这么一个谎。发现照片的秘密后,夏天顾及白乐东的面子,并没有马上揭穿,也没太往心里去,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飘过,认为也许白乐东仅仅是因为男孩的那么点虚荣。
此次旅行开始后,夏天想起之前的这种种状况,忽然觉得白乐东的心机有些深沉,似乎缺少点原则性。但此时夏天并没有把白乐东当成自己的情敌,只是认为李婳刚才对白乐东的支持和随意自然的态度会把事情搞复杂。同时,夏天也在猜想,李婳是否知道白乐东对她的喜欢呢?
四个人中只有文迪对是否去曲阜没有太多的倾向性,说她都可以,如果夏天需要,她也可以陪着夏天去趟曲阜。
李婳听见文迪说可以陪着夏天去曲阜,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但很快显得极大度地表态道:“我看可以,让文迪陪你去,我们在泰山等你们。”
夏天听出来李婳说的我们是她和白乐东,虽然知道李婳的话里有赌气的成分,但也不禁心下气苦,他忽然感觉他和李婳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默契。
夏天自然不会因自己一个人的意愿让团队分裂,于是赶紧表态道:“虽然我们暂时志不同,但道一定要合,我少数服从多数,咱们先直奔泰山。”
夏天表完态,李婳瞥了夏天一眼,轻叹了一声道:“我还以为你要说志不同,道不合呢,让你跟着我们受委屈了。”
夏天没有接李婳的话,只是微微摇了摇头。自己也不知道是要表示自己没受委屈呢还是要表达对事情发展的不解和不满。
从济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四个来到了泰山脚下的岱庙。
岱庙乃是泰山南麓登泰山的必经之地。
历史上的岱庙一直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地方。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历朝帝王都会找机会来此祭拜一番以宣示自己的正统,而要上泰山,岱庙便是他们举行出发仪式的重要场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