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16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樕之山 —— 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藟山 —— 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

  栒状之山 ——氵只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
  番条之山 —— 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
  姑儿之山 —— 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
  高氏之山 —— 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

  岳山 —— 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
  独山 —— 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
  泰山 —— 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
  竹山 —— 錞于江。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约1494公里)
  参考地形图如下(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山系都是参考它推解):

  因东山经推解得从整体考虑,故将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的山系走向分布数据及水系资料一并列出。
  空桑之山 —— 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涮湣泽。
  峄皋之山 —— 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
  葛山之首 —— 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
  余峨之山 —— 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
  卢其之山 —— 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缑氏之山 —— 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石垔)山 —— 南临?垔水,东望湖泽。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约2756公里)
  北号之山 —— 临于北海。
  旄山 —— 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浪注于展水,
  东始之山 —— 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女烝之山 —— 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
  钦山 —— 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
  子桐之山 —— 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
  太山 —— 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约714公里)
  日期:2017-08-30 11:23:01
  不多说了,东山首经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东山首经山系的座山分布在黑龙江江流的俄罗斯一侧,明朝还一直是女真人活动的地盘,后来让罗刹人给占了,清军入主中原,很不好的一个后果是削弱了东部的防御力量,说到底,女真人也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啊!也是怪明王朝后期没搞好民族关系,唉,想起历史,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山系起点是海兰泡,即今属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此山系中值得注意的生物有“曰栒状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曰犲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山经里我们曾见过“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夸父是个什么样?夸父不是个人吗?看看山海经中与夸父相关的文字,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且不论逐日之事,我们起码知道夸父的外貌最大特征是“为人大”,我想他是个巨人,不然也不会想去逐日,那么“状如夸父”就好理解了,意思便是个头特别大,远超同类。另外我们得知,应龙还与夸父之死有关,我想是它蓄水才使得“河渭不足”,渴死了夸父。应龙原应是住在大荒东北隅的凶犁土丘的,不知在不在东山经山系中,将来再看吧。我们继续,“曰独山……其中多?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曰泰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鸣自詨。”此泰山当然不是指今天的东岳泰山,而它在东次四经里叫太山。顺便说下,今天的泰山在《山海经》中山经萯山山系中,萯山山系是帝之密都所在。“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鱼。”神的形象很有意思,说明龙是一种实在的生物,并非臆造。衈,释义:古代祭祀前宰杀牲畜取血来涂器物。“衈用鱼”,说明龙喜欢鱼的味道,呵。

  再看东次二经山系走向分布图:
  线路虽不怎么好看,但先人就是这么走的,很有创造性,并富有效率,似乎是设计好的,细思妙不可言。线路终点是今天的辽阳。看不懂的话,请观察放大比例的卫星图并对照经文和参看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详细的地形图。
  经中重点提到的生物列举如下:“曰空桑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曰葛山之首……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鳖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曰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曰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曰卢其之山……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囗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曰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々,见则天下大旱。”“曰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曰(石垔)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你还认为它们是虚构的吗?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壁瘗。”觡:形声。字从角从各,各亦声。"各"义为"十字交叉"。"角"与"各"联合起来表示"枝干交叉的角"。瘗:掩埋,埋葬。经文中祭祀神的仪式为:在毛物中用一只鸡献祭,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献祭后埋入地下。婴是先人用玉器祭祀神的专称,山经经文还有“婴以吉玉”“婴毛一壁”“婴一壁”“婴用一藻玉瘗”,先人是认为自己在神面前就如同婴儿吧,需要神的庇护。

  接下来是令人惊撼的东次三经山系。其经文不甚长,列如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