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12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是个什么景象?好像一时还不能理解,好吧,咱们认真分析一下。查资料,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又有说是七尺的,尺的长度又有多种说法,朝代不同定义不同,总以周尺为最短,短至今天的19.9厘米,保守起见,我总是取短,那么一仞最短为139.3厘米,即1.39米(以周而论,一仞该取八尺,我取了七尺),“其高百仞”,那就是高百三十多米,约40层楼的高度,有这么高的树吗?有的,现今世界上最高的树为澳洲杏仁桉,其“普遍高达百余米,树干直插云霄,最高达156米,相当于50层的高楼,要比2幢上海国际饭店还要高。这种树基部周围长达30米,树干笔直,向上则明显变细,枝和叶密集生在树的顶端。叶子生得很奇怪,一般的叶是表面朝天,而它是侧面朝天,象挂在树枝上一样,与阳光的投射方向平行。这种古怪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气候干燥、阳光强烈的环境,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水分过分蒸发。”(摘录自网上),如此看来,“其树皆无枝”,也是靠谱的印象,树是如此高,而枝叶密集生于顶端,看着就像是无枝。若真无枝又何来叶,若无叶便不是树而成杆了,我想先人还是分得清杆和树的。三桑会不会说的就是澳洲杏仁桉呢?那是澳洲才有的,但也许在远古的亚洲也有呢?再说,百仞怕也只是印象,并非实指。西山经中说太华之山“其高五千仞”,若实算岂不六千多米高,而华山高度实为海拔两千多米。但华山太高了,难以目测出个相对正确的高度很正常,三桑的高度总不至于估的太离谱,我想百米左右总是有的。“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三又会不会是说数量呢?三桑便应该解做三棵像是桑的树(我不敢说先人认出那一定是桑树,但应有像桑树的特征,若说桑树一眼能辨的特征该是桑葚,杏仁桉该不会有……),纵观全经,三桑也不像是某种树名。我们就说那是三棵百米高的立柱般的桑树吧,那是多么壮观而又奇异的景象!“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百果树是一种树吗?是的话那是生各种果子还是生很多果子?一时也解答不清。但是有旁证。看一段海外北经: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丘鸟】久、视肉。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木且】、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说的就是洹山及其周边景象。务隅之山会不会是洹山?我认为很有可能,帝颛顼葬在那儿有点煞风景,但是很有面子,因为洹山在北次三经中有另一个名字,幽都之山。若此地为帝的幽都(字典里,幽有三种意思:隐藏,不公开的;沉浸而安闲;迷信的人指阴间。好像都能用),那么一切奇异景象都显得合理了。你会说,难道不可以是帝颛顼的幽都吗?随你想吧,我也不反对。按《山海经》的说法,帝颛顼实际葬在了今天的外蒙境内,外蒙原先就是我们的,唉……去那儿不大容易了。帝颛顼为何要葬在遥远的北地,他的活动中心不是在中原大地吗?要说叶落归根,那应该是在蜀地,也归不到北地啊!谁说帝颛顼的活动中心就一定在中原大地?是有确凿的史料证据还是考古证据?颛顼是出生在蜀地,但他的封地应是在北方。华夏祭祀中的五方天帝里,他是北方天帝。五方天帝为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他们当然不是真的天帝,但人们相信他们死后成神,辅佐昊天上帝(即真的天帝)统治五方。为什么是五方,不是四方更合理吗?五方反映出的是真实性,少昊原是在东方为一方之主的,所以叫少昊(伏羲是太昊),黄帝传位于他,他觉得做帝太辛苦,于是逃跑去西方悠哉游哉了,颛顼才得以登上帝位。再看《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说的和海外北经是一回事,更证实了洹山就是附禺之山,即务隅之山,也是幽都之山。而不光帝颛顼,帝喾(帝俊)亦在北地留迹,“丘南帝俊竹林在焉”,我想那是他少年时候在竹林玩耍。史称,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号高辛氏。可想而知,该是到了帝喾,中原地区才重新成为华夏的统治中心。不往远扯了,大家看经中对附禺之山(务隅之山)及其周边的描写,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吧,是有那么一点昆仑之虚的味道。所以我以为北次三经队伍称之为幽都之山,乃是他们见多识广(很可能他们就是东夷人,出自东海边,他们熟悉神族,原因以后再说),晓得那是天帝的幽都,而帝都之山,那该是帝颛顼的都城所在。呼,太好了,帝都之山还在内蒙古,小伙伴们还可以去那看看。再说说颛顼。

  日期:2017-08-29 22:47:15
  昌意是黄帝的二儿子,因为德行不好,被黄帝降居若水为侯,若水是哪儿我不知,反正是在蜀地,不然不会娶了蜀山氏女,生下了颛顼。但蜀地实在是没发展前途,所以颛顼十岁就跑到东海地方的伯父即少昊那儿去了,史书说是去辅佐,我看是被调教才是。后来少昊不想当帝跑了,估计还带走了儿子,颛顼理所当然二十岁登帝了。我是这么想的,黄帝、少昊都不是干不动了而是要去成神才放弃帝位,对颛顼心理的影响很大,他也想成神,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但还不是时候,他还年轻,身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他选择与神族比邻而居,地点选好了,便是北方离帝之幽都不很远的一处水草丰美之地(我们注意到,神族喜欢住在高地上,呼伦湖畔应不是神的地盘),我想颛顼没登帝前就准备了,少昊肯定早跟他说过自个儿打算,叫他早早做当帝的准备,所以很可能应他要求,封他去北地建立未来的都城。颛顼在北地发展的很好,人和神族也相处融洽,但就有个大大的问题,日久生情啊!不免有了种种苟且之事,神和人的混血种就出现了,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大碍,无非模样古怪些,那也别有情趣啊!但发展下去,人也不敬神了,神也不自爱了,人神之间矛盾渐渐多了,不法的事也有了,而蚩尤的后人们又不安分到处捣乱了,反正弄得天下是乌烟瘴气,搞得少昊在帝位上很是头痛,索性弃了帝位,跑去西方神国找老子去了。颛顼当了帝后发现情况不对,而天帝那边也很不满,两方商量后,便有了“绝地天通”。简单说就是人和神别再有民间交往了,要严格管好自个儿。《国语.楚语下》有“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说的含蓄又透彻。大荒西经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帝无具名,我认为当然是指天帝。是帝令颛顼的孙子一个去监督神,一个去监督人,我们知道,西次三经里,耆童(即老童)在騩山为神。可见帝的心机有多深,你的人出事得怪你的孙子,我的神出事也得怪你的孙子,你俩孙子的爹我扣在神国,颛顼你看着办吧。不过帝亦给了颛顼补偿,帮他完善了历法,颛顼历是今天农历的前身,传至今没实质变化。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乃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上面说的都是好听的,下面说不好听的,按山海经的说法,实际上颛顼该是昌意的孙子,昌意是个荒淫邪僻的家伙,他不知搞了个什么神,生了个混血种,混血种再和人生了个人种(还是混血种,不过更像人)便是颛顼。所以颛顼的后代有的形象就像是神族,可说是隔代遗传。海内经有“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韩流之样貌可算是丑到极点了,又带着神异,便该是混血种。而大荒北经有“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那也是异像。但大荒四经和海内经的作者尊东的倾向是很明显的,有意丑化下颛顼也未可知,也许在他眼里少昊、帝俊才是自己人,颛顼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其写帝俊后代亦有异像,可见其并非是丑化颛顼。而说到鲧的世系,也异于史书,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马是人名吗?我想是说白色的马,因为大荒北经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鲧会是混血种吗?大荒南经“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可知禹亦有混血种兄弟像神的,难怪治水能得众神帮忙了,不看人面看神面啊。怎么看呢?大荒四经和海内经中有与史书(《史记》《帝王世纪》《竹书纪年》)有所不同的世系还带了神怪色彩,观其作者在大荒南经中既说了帝俊又提了下帝喾所葬,他似不知帝喾即是帝俊,而他书的那些世系,只怕都是道听途说,人们总喜欢自己有个显赫的祖先,编些瞎话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矛盾,其所述地理与海外四经海内四经还有山经是吻合的,似应为真实(但多少有听说的成分,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一色的黑明显是人为猜想),其所述神异事物还更为详细精彩,相比之下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像是删减过的,尤其海内东经,内容短而无味(有的版本多了段谬误百出的不搭调古文,亦谓之海内东经,那出自晋代郭璞所注的《山海经》,郭璞不懂装懂,还擅改了经文好多字,实在是可恶至极)。我们若认为神是在远古真实存在的,就应该认真看待大荒四经和海内经,而其中所述那些显赫人物的奇异身世或许是更真实的写照。再说个细节,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说明作者记事态度还是客观的,他没说颛顼怎么样,而只说了个事,或许是他听来的。有风自北方来,带来大雨,蛇便化做了鱼,叫做鱼妇,鱼妇常常是半死状态(鱼妇是什么不好说,鳝、蜥蜴、两栖类皆有可能)颛顼死的时候半死的鱼妇马上变精神了(估计北方的风带来湿气了),作者对此深感疑虑,冥冥之中是有天意吗,那是神也不能左右的,于是说了两遍“颛顼死即复苏”。这么件平常的自然现象给了见惯神怪的他如此大震撼,倒是我所想不到的。嗯,我想想还有啥该说的……啊?你是说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不成怒撞不周山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吗?那是后世编的,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你也知道愚公移山是出自哪里。如此轰动事件,史书没有写,《山海经》也没写,《山海经》倒是有说禹攻共工、禹杀相柳……你想说什么?禹很猛啊!我十分同意,鲧也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