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34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14 18:27:11
  包围篇:信长包围网
  日本元龟元年(1570年),这一年对于织田信长来说,是情况险恶、事情棘手(jí shǒu)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不甘心做织田家傀儡(kuǐ lěi)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已经谋划好了一项大阴谋——信长包围网。足利义昭的这场谋划的动机很有问题,当初,足利义昭亡命各地、落魄无助时,无人问津;这时,已经在织田家的帮助之下登上征夷大将军之位的他,虽然受到了织田信长的一些限制令的限制,但足利义昭的确忘恩负义,想要一举消灭曾经拥立过他的织田家,并且谋划了各路诸侯一起攻打织田家的阴谋。

  足利义昭暗地里给织田家周边的众多势力的领主写信,要求各路诸侯一致举兵上洛、讨伐信长。足利义昭秘密发出的信件,不仅有京都一带的诸侯接收到了,还有不少对织田家抱有敌意的势力也接收到了。随后,众多势力一起对织田家形成包围之势,信长包围网形成了。
  信长包围网,也称为反织田同盟。这次包围网的形成,昭示着织田家陷入了四面楚歌、八方有敌的险恶境地中。信长包围网的包围势力中,有浅井家、朝仓家、六角家、毛利家、上杉家、武田家、三好家势力、石山本愿寺势力、比睿山延历寺势力等等。包围网的各个组成势力,都不是省油的灯,事情变得很棘手。
  织田家来了大麻烦,织田家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对付这么多的敌对势力,织田信长要怎么解决这个大问题呢?
  织田信长进行决策:对于太强的敌方,予以回避交战或延缓交战;对于较弱的敌方,织田家就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对于唯一的同盟势力德川家,则随时让德川家支援织田家,两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织田信长的决策是适合织田家生存发展的,按照这项决策,能够获得战争中的主动权。他的决策,不光是用在了战略部署上,还用在了战术的部署上,从而反对了那种轻视敌人而平分兵力对付各路敌人的战略战术。如果是平分兵力对付各路敌人,就会使己方的兵力分散,以致一路敌人也不能击破,这是使己方陷于被动地位的错误的作战方法。织田信长的集中优势兵力来消灭弱势敌人,则十拿九稳,很容易得手,一路一路地消灭弱势敌人,积少成多,就会令整个战局有利于己方,以此获得全局的胜利。

  织田信长按照这项决策来部署,在之后的各场战役中,战局发展不断地突显了这项决策的价值和正确性,而他的决策,也为织田家逐渐打破包围网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日期:2017-03-15 13:48:14
  第六节:封贡与苦战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封贡
  封贡,指的是册封和通贡互市。明朝隆庆年间,明朝和鞑靼(dá dá,鞑靼是蒙古族的一支)实现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和议,和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册封和通贡互市。册封,是指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为顺义王,捎带着册封了一批俺答的子弟;通贡互市,指的是鞑靼在政治名义上从属于明朝,两大势力之间开通互相贸易,恢复经济往来关系,消除军事上的敌对关系。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俺答封贡”,也称为“隆庆和议”。

  封贡事件发生前,明朝加强了北部边境一线的防卫。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之乱已经被平息,在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下,抗倭名将谭纶和戚继光等人被调来驻防北部边境一线。隆庆二年(1568年),谭纶统领重兵,驻防北京及北部边境一线,获得了朝廷的许可,自居庸关(位于现今的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到山海关(位于现今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修建了三千座防御工事,加强了北部防务。同年,戚继光被任命为北部边境的重要军事长官,朝廷命令戚继光指挥长城一线防务。在戚继光的指挥防御下,长城一线固若金汤。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必要提及一件事情。现今的长城一线的景点,依然是雄伟壮观。比如到了八达岭长城的好汉坡,自然会想到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现今,不少人看到八达岭长城,就谈论起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这么长、这么大的长城,要耗费多少的民力、物力、财力?(这是误导。)
  历史上,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并没有在八达岭一线修筑过。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察,中国的战国时期有过八达岭一线的长城,至今还有遗址,但并非秦国修筑。其实,八达岭一线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历经了长达八十多年的修建,最终完工。其中,担任过修筑八达岭长城重任的,就有戚继光。戚继光是军事奇才,他指挥了长城一线的防务,在他驻守长城的时期内,没有让敌对势力攻进长城以内,他还多次出兵长城以外,取得了辉煌战绩。当然,戚继光战绩的取得,一定程度上,还有后台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和援助。

  明朝北部边境的坚固防御,让鞑靼的首领俺答无可奈何。到了隆庆四年(1570年),出现了俺答的亲孙子来明朝投降的事件。回想二十年前(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率领大军进犯明朝国土,一直打到了北京附近,造成了庚戌之变。而今,俺答的孙子来投降了。
  这个投降而来的俺答孙子叫做把汉那吉,把汉那吉投降前,还有明朝人投降到鞑靼那里去的一群人。带头去鞑靼投降的人叫做赵全,他们一起去做了汉奸。赵全去鞑靼投降的影响很坏,他告诉了俺答,明朝哪里的防守力量薄弱,哪里的物资产品丰厚,哪里的地形地势适于侵扰。在赵全的指示下,俺答率领军队对明朝烧杀抢掠,果然是一打一个准。
  把汉那吉为什么要向明朝投降呢?
  把汉那吉的投降在于俺答夺爱。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而俺答的外孙女三娘子(人名)已经许配给了把汉那吉。俺答看到三娘子天生丽质,又聪慧过人,就把三娘子夺为己有。把汉那吉认为俺答竟然取了俺答的外孙女,一下子夺走了自己的老婆。羞愤、怨恨、嫉妒,都集中到了把汉那吉的心里。一怒之下,把汉那吉带着十几个人来明朝投降了。这时的准备接受把汉那吉投降的地区最高长官是王崇古、方逢时(均为人名)。情况传到了明朝的朝廷里,实权派人物高拱、张居正都主张接受把汉那吉的投降,于是,接受投降的事宜顺利进行。把汉那吉被授予指挥使官职,他的部下被授予千户官职。

  俺答得知了孙子在明朝国土的消息,想以武力迫使明朝交出把汉那吉。俺答率领大军,迫近明朝国土,向明朝要人。明朝的朝廷官员在商议后,决定与俺答和议,条件是鞑靼交出赵全一群人,明朝交出把汉那吉一群人,互相交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封贡。俺答知道,如果鞑靼和明朝开战,不见得就一定战胜,在得知了把汉那吉确实好好地活着的情况下,采纳了三娘子的建议,与明朝互相交换人员,同意了封贡和议。

  和议顺利进行,双方互换人员。赵全等汉奸被鞑靼人捆了送来,很快就被处死;明朝把把汉那吉等人送了过去。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明朝册封俺答为顺义王,对其子弟也分别进行了册封。鞑靼在名义上从属于明朝,两大势力开通了边区贸易,消除敌对关系。通过封贡,双方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长城内外民众安居乐业,双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明朝与鞑靼维持了数十年和平相处的状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